“有”去两横变成“冇”,南方人常挂在嘴边,这字怎么念啥意思?

发布时间:2025-07-20 23:00  浏览量:8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背后,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化,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将特色文化放在一起,组成的便是中国文化。

各个地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就是“方言”,虽然大家都说汉语,但是却互相听不懂,因此才规定了“普通话”。除了说话,写字也是如此……

南北方方言的差距真的是非常大,如果没有经验的话,那是完全听不懂,北方的方言和南方的方言就像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一样。

但是,北方人到了南方之后,照样可以畅通无阻,可以很轻松地与南方人交流,南方人来北方也是如此,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我们说话的发音虽然不同,但是使用的都是同一套汉字,只要想办法将想说的话转变成汉字,双方就都能看懂了。

说起来,这还得感谢一下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是秦始皇想出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办法,虽然那时候写的是小篆,但是全国统一字形这件事从此深入人心。

不过,万事都有例外,这统一字形也并没有完全统一。

就比如这个“冇”字,乍一看是个有,仔细一看又不对劲,这像是个没写完的“有”,这中间那两横怎么没了?

其实这不是没完,也不是写错了,这个字就该这么写。

这个冇(mǎo)字是南方人的“专属汉字”,因为只有在南方方言中,才会用到这个字。

而且根据地域的不同,这个字的读音还会改变,就比如到了香港那边,这个字就念冇(móu)。不管这个字念什么,它的意思是确定的,就是“没有”。

这个字看起来就像是“有”字没了两横,因此它在南方语种,准确地说是粤语中,当“没有”来用。

在普通话里,没有可以用“无”来表示,没有店员的店铺,就是“无人售货”,天下没有人能打过我,那我就是“无”敌之人。

实际上,“无”字用起来就有点太正式了,日常生活说到没有的时候,很可能就会直接说一个“没”。

但是在南方方言中,表示“没”这个意思的发音,就是“mao”,但是不管是“无”还是“没”,都没有“mao”这个字的发音,那该怎么办呢?那就再新创一个字吧!

不过这件事可不是现代人干的,早在明朝的时候,广东人就已经在用“冇”替代“无”了。主要是古代的“無”字也有点奇怪,明明是非常常用的一个字,却弄得这么难写。

但是这并不是人家“無”字的错,因为它本来的意思就不是“没有”的意思。

其实从甲骨文版的“无”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它不是“没有”的意思。

因为那时候的“无”其实同“舞”或者“武”,繁体字字形也能看出来,“無”跟没有的关系不大,但是与跳舞的“舞”非常像。

不过,也不是人们是硬要把它跟“武”联系在一起的,这其实是一个“笔误”。

《礼记》的失误

关于“無”成为“没”这个问题,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被发现了,但是人们并没有重视这件事,甚至还把“無”给发扬光大了。

在《礼记·礼器》中,有这样一段话:“周坐尸,诏侑武方,其礼亦然,其道一也。”如果按照这句话的本意来看,“诏侑武方”是解释不通的。

但如果将“武”换成“无”,这下就能理解通了,意思诏和侑这两项工作没有专人负责。

东汉时期的大儒郑玄在研究《礼记》的时候,便发现了这个问题,认为因为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在编写的时候写了错别字。

但是郑玄不过是一个学者,他没资格更改古籍。

就算他看出了这个错误,也只能是在旁边写了注解,没看过他这注解的人,就会一直混乱下去。

从下面这张图就能看出来,在汉朝之前,“无”和“無”是共存的,而非一个字的不同形态。

但是从汉朝往后,这两个字就“融合”了,“无”的意思被“無”替代,“無”被“舞替代。”

就是这样一个笔误,引发了一连串的误会。当初的一个“笔误”,将“無”与无给弄混了,这就导致了汉朝之后的“無”代表“无”。

到了明朝的时候,有些南方人觉得这个“無”字实在太难写,“没”字又有其他的作用,总之就是怎么也不合适。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有个聪明的家伙提出了“冇”这个字,用一个“残字”来代表信的意思。

而且这个字的解释也非常合理,同时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于是这个字就流传开来,成了一个仅属于这一地区的特殊汉字。

如果不调查的话,这些字恐怕只有本地人能看懂。

广东造字法

在使用粤语的城市,像“冇”这样的字并不少见,有很多字都是从人们口语中提取出来,既像是语气词,但是又有实际的意义,就比如将“也”字去掉一竖后的“乜(miē)”。

“乜”就是广东粤语方言中的“什么”,粤语里每次提到“为什么”的时候,总会有这个字。

虽然“乜”看起来与“也”比较相似,但实际上人们认为它是由“甚”字变化而来的。

虽然从这两个的眉宇之间确实能看出来有几分相似,现在要把“甚”简写为“乜”这个样,恐怕也只有草书才能做到了。

就算是写错别字,错这么离谱也不容易。

粤语字里除了这些“缺笔少划”的字,还有一些多笔画的字。

比如“嘢(yě)”和“嘅(gě)”,这两个字在普通话里可不经常说,但是在粤语里,会经常见到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经常要用到的“什么东西?”这句话,在粤语中就是“乜嘢”?

除了这两种,“粤语字”里还有一种字,这些字看起来与我们平常用的字一模一样,但是意思却有些不同。

就拿“仲”这个字来说,在古代的“仲”是排名第二的意思,比如成语中的“不分伯仲”“伯仲之间”,而现在的“仲”也可能是“仲裁”。

但是在粤语中,“仲”字的意思与上面这两个都没有关系。

它代表的是“尚未、仍在”的意思,比如“烂船仲有三斤钉”,意思就是“就算是一条破了的船,也依然能拔出来三斤钉子”,这句话可不是在让人们节约钉子,正确且通俗的说法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上面说的几个字,只不过是粤语中的冰山一角,真正的粤语还要更加复杂。

语言这个东西就是这样的,本地人看来非常简单的事,在初学者眼中却十分困难,第一次接触粤语的人都会被晃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

最关键的是,就算写下来都不认识,这是最难受的,一句简单的“他睡了吗”,在粤语中却是“佢瞓咗喇咩”,这谁看不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