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固阳县怀朔镇大盛魁福胜太分号旧址
发布时间:2025-07-19 21:51 浏览量:7
大盛魁福胜太分号旧址位于固阳县怀朔镇东补号村西北方向一山坳向阳台地上。关于东补号村名由来,查《内蒙古地名志——包头市分册.1985》得知:“东补号,清朝初期建村,因本村在西补壕之东故得名,地处山地,以农为主”。
福胜太商号旧址现仅存一座六孔石窑,位于东补号村以北山沟中西侧缓坡之上。石窑坐西朝东,分1—6号石窑,其中,1号窑洞宽2.0米,高1.65米,进深4.1米;2号窑洞宽2.5米,进深4.9米,高2.5米;3号窑洞宽2.8米,进深4.8米,高2.5米,内有一火炕(2.8米*2.2米*0.6米);4号窑洞宽2.6米,高2.5米,进深5.4米;5号窑洞宽2.7米,高2.5米,进深5.5米;6号窑洞北墙东至西1.75米处设门,宽0.9米。
通过观察石窑过程中发现:1、2石窑之间不通;2、3石窑之间相通;3、4石窑之间不通;4、5、6石窑之间相通。其中2、3号石窑安装上了复古门窗,其余几孔石窑内部地面、墙体、火炕被打扫的干净无杂物,石窑建筑整体较笔者第一次来到这里发现明显改观,这得益于地方文物保护部门修缮工作的成果。
石窑东侧发现残留院落基址及少许建筑基址残留下的石块,推测为文保碑文中提到的豆腐坊、缸坊或酒坊残存。窑洞前院子左右两侧有院墙基址,宽0.8米。南侧可见便道遗迹,旧址周围地表见有白瓷片、青花瓷片等。商号旧址四周杂草丛生,其中一种野草被当地人称为“席麻”。
旧址所处山沟中部有一新南向北的较为宽阔的河漕,应为以前旅蒙商人进入后山一带途径的一条商道,福胜太分号更像是充当着给这些去后草地或外蒙做买卖的商队一座驿站。现该河槽早已遍布杂草,行人及车辆均无法通过。河槽以东山坡下发现有一眼较大的石砌水井,是否与该分号有关待考。
阅读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十辑《旅蒙商大盛魁》得知:“大盛魁是清代至民国初年在内外蒙古地区规模很大的一家旅蒙商号。它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开业,到1929年(民国十八年)宣告歇业,有二百多年到历史。大盛魁总柜设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区),以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为中心,活动于内蒙西部和外蒙(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大部分地区,以放“印票”账为主,经营牲畜、皮毛、药材、日用百货等业务;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广州等地均有它的分支,小号和坐庄人员,它的从业人员连同雇佣的牧民、工人、有六、七千人,它的贸易总额,一般年份约在白银一千万两左右,象这样的大商号、在过去内蒙地区是独一无二的。”
阅读《历史名城—呼和浩特》中《玉泉区大盛魁商号总号旧址》(作者:迟利)一文得知:“大盛魁是内蒙古著名的旅蒙商号之一。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和祁县的史大学、张杰,三人在杀虎口开了个商号,称“吉盛堂”,康熙末年改名为“大盛魁”。初期大盛魁随清军之需,总号设在外蒙古的乌里雅苏台,咸丰年间迁到归化城,即今大盛魁旧址。该商号以放“印票”为主。以驼运业为运输手段,经营日用百货、畜牧、皮毛、药材等贸易,长期活动于大漠南北,还与法、德、英等国商人有业务来往,其经营范围之广、贸易额之大、获利之多、历史之久,在我国北方民族贸易史上是军见的。它在外蒙古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库伦、怡克图等地设置分庄或小号,形成了体系庞大的商业网,是外蒙地区市场上一家垄断性的大商号。大盛魁在北京、汉口等城市也设有分庄或小号,以归化城为基地,全国各地的物资经此集散,并且在此缴税,领取票照,以驼运的方式向外蒙及新疆等地区销售,又从外蒙新疆等地贩回大量牲畜、皮毛及其他产品,经归化城再转运全国各地,归化城成为清代内地与外蒙、新疆等地区进行贸易的中心集散地和交通枢纽。鼎盛时,大盛魁的近百家分庄和上万名员工遍布28 省,年经营银两最多时达到一千万两白银。他们把福建的茶叶、江西的瓷器、浙江的丝绸、山东的大米,湖南和湖北的物产,通过车队、马队、船队源源不断运送到归化城,然后再通过十万峰骆驼,将货物西运新疆乌鲁木齐,北到蒙古乌兰巴托,直达俄罗斯的莫斯科。清末,由于沙俄在蒙古、新疆和东北地区的侵咯活动不断扩大,使大盛魁的营业受到影响,逐渐萧条。后来,俄国革命成功,外蒙古独立,大盛魁又丧失了在这两个地方的商业资本和商业市场。加之大盛魁商号后期用人不当,一些掌柜挥霍浪费惊人,侵吞号款事件屡有发生,1929年,雄踞塞北二百余年的大盛魁商号终于宣告倒闭。
照片来源:《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
照片来源:《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
十九世纪中期,归化城(现呼和浩特旧城)旅蒙商三大号之一的大盛魁派遣专员来到广义魁(固阳旧城),广义魁为当时固阳境内十二家商号之一(十二家商号分别是:广义魁、福圣金、西永兴、共圣西、恒生永、长胜公、义德厚、天义公、同兴功、同太永、福圣昌),且创业最早资金最为雄厚,但福胜太并不在这十二家商号内。
阅读《话说固阳那些事儿》一书中了解到:“据村中七十多岁的老人讲,他们听自己的老人说,这里当年很红火,是一家买卖字号,叫福圣泰,规模很大。据说是归化城大盛魁商号的分号。榨油、酿酒,还开陆陈行,也经营布匹、茶、盐、农具等物。从后草地吆回的羊、骆驼、马匹都要在这里停歇,或宰杀或牧养一段时间,再向南吆走。”
清初,固阳为茂明安和乌拉特后旗驻牧地,以垦地属萨拉齐厅,隶归绥道;民国八年(1919年),为适垦务建固阳设治局;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固阳县,在此期间,一批又一批来自山西以周边省份的贫苦百姓以走西口的方式来到塞外落脚,在一道道土梁下开凿简陋的窑洞谋生。
扎根在后山一带的百姓中,有一些具备经商天赋的人们尝试与后山一带草原上的扎萨克王公、牧民做起了买卖,逐步学习蒙语、了解蒙族习俗为前提,演变为活跃于往返与包头老城与固阳之乃至外蒙大库伦(大圐圙,今乌兰巴托)、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买卖城”、“佛城”等地以肩扛、驼运为主的旅蒙商贩。在这些商贩中有一些以诚信为本、头脑机灵、吃苦耐劳之才脱颖而出,在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积累下可观的原始积累后,陆续在包头老城(现东河区)及固阳旧城(广义魁)和周边一带开设商号、做买卖。
时过境迁,老一辈们口中所说福胜太商号辉煌的过往也没有确凿的文字记载,埋藏在老一辈记忆思绪当中存在的遐想成分不得而知。“断层的遗忘、遗憾”使得当下想去深入了解这段塞外商贸往来的爱好者脑海处于扑朔迷离的状态,但却无法阻止他们想去探寻原委的初心与热爱。
结尾个人感悟
大盛魁商号创立于清朝,延伸至民国初期,是塞外著名的旅蒙商三大号之一。
大盛魁商号创始人为王相卿、史大学、张杰三人。清康熙派大将军爱新觉罗.费扬古平定准噶尔叛乱,大盛魁创始人跟随其部队跋涉途中做起军需买卖尔崭露头角,后因头脑灵活、善于学习、肯于吃苦,三位创始人秉承经商天赋,以拧成一股麻绳般苦心经营下下,买卖逐渐延伸至今外蒙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一带,后在乌里雅苏台设立最初总号。作为与内蒙古有最直接关系的晋商早期商号,大盛魁后将总号迁至归化城(现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旧城区,清雍正十三年腊月二十左右动议新筑一城,名为八旗驻防城,但实际动工中因需大量备料,致使新城起始修建于乾隆二年,修成于乾隆四年六月,形成旧、新“双子城”格局,经历后期历史演变,形成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其下设分号众多,分布区域广泛,现包头市固阳县怀朔镇东补号村附近至今遗存着大盛魁福胜太分号旧址。大盛魁商号自创立之初至后来发展,一直秉承诚信为本,用人为贤的原则。吃苦受累在先,善于经营为本,所谓能者多劳,从而摆脱股东枷锁限制,在营商上更为主动的去开阔市场,赢得更多回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即便像大盛魁这样家大业大、积攒下雄厚实力的塞外商号翘楚,也会被不运时局打的七零八落。民国初期,因外蒙独立阻碍旅蒙商营商通道,使得大盛魁元气大伤,后因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的苦悲境下买卖更加难做,生意日渐凋零,后因日寇侵占肆意强取豪夺,使得这家纵横塞外百年的旅蒙大商号最终不因内力萎谢,而靠外力所致,导致“虎头蛇尾“般的草草收场。作为旅蒙商号,在清末民初的包头老城内,同样存在一家善于经营皮毛生意的字号——广恒西,据记载其在辉煌腾达时期皮毛生意兴隆,曾一度胜过大盛魁,坐上塞外皮毛生意的头把交椅。也许是生不逢时,本就意气风发,像做事也想做成事的广恒西经理董五三,后出任包头商会会长 ,尽管他在日寇侵占包头老城期间为维护城内众商号利益百般斡旋,无奈最终落得在异地被活埋的下场。岁月流逝,长河如烟,这些曾发生发在历史上久远或短暂的片段已成为过往,有些延续在老一辈埋藏深处的记忆当中,有些则通过更为清晰的记叙及口述存载于与方志页间。怀古论今似妄谈,实事求是谋发展,弘扬北疆文化,打造文化高地这句响亮的口号并不仅仅指射文化这一层面,更多的是以文化作为基础,向外延伸得以各方面长足发展而唱响的洪亮旋律。
文中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1、《包头文物古迹》
包头博物馆(包头市文物保护中心)编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旅蒙商大盛魁》
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
3、《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4、固阳文史资料(1—6合订本 上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固阳县委员会
5、《话说固阳那些事儿》
中共固阳县委宣传部
6、《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包头市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