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别舍不得用空调!60岁男子突然猝死家中,医生痛心
发布时间:2025-07-19 20:55 浏览量:9
一场悲剧的源头,只是因为“怕浪费电”。是啊,谁家没个长辈,习惯在三十七八度的天气里硬扛着不开空调,甚至还骄傲地说:“咱身体好,不怕热!”可现实不是段子,热浪面前,身体并不总是听使唤。
有人说“热死人”是夸张说法。可就在这个夏天,某市一名60岁的退休男子被发现倒在自家客厅,身边没开风扇,空调遥控器整整齐齐放在桌上。法医排除他杀,死因为中暑导致的心源性猝死。一句“他平时身体挺硬朗的啊”,成了家人最后的无奈。
热不是闹着玩的,它能杀人,而且杀得悄无声息。
不少中老年人对高温的耐受力,其实比他们自己以为的差得多。热天不开空调、不喝水、不通风、不休息,仿佛就是老年人版的“四大酷刑”。他们靠的是“以前都这么过来的”那点经验,却低估了现在夏天的“凶猛”。
气温升高1度,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能显著上升。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在高温天气下的中暑风险,是年轻人的5倍以上。而很多人,就是在“舍不得开空调”的坚持中,把命给丢了。
人类不是骆驼,不能靠意志力熬过酷暑。尤其是年龄一上来,身体的“散热系统”早就不灵光了。年轻时一身汗能降温,老了排汗功能减退,热气囤在体内,心脏供血压力剧增,血压一波三折,心跳像坐过山车,最后可能就一下子熬不过去了。
最讽刺的地方在于:现代社会最不缺的是降温手段,缺的是对健康问题的重视。
空调不是“享受”,在高温天,它是保命工具。可很多人还在把它当成“奢侈品”,恨不得开一次空调就得写检讨。
有人说:“吹空调会得空调病。”这话没错,但这话也害了不少人。什么是空调病?其实就是空调温度太低、空气不流通导致的不适。可问题的关键不是空调,而是不会用空调。
正确的做法很简单:将空调设定在26到28度,每隔两小时通风一次,房间不要密不透风,身体不要直对出风口。这不是“享受”,这是科学。
还有人怕电费贵。不如算一笔账:一台一晚开8小时的一级能效空调,电费大约是两三块钱。而一次因中暑引发的心梗住院,轻则几千,重则几万。甚至,还有命的代价。
空调费贵,命更贵。
很多中老年人还有个“误打误撞”的错误认知,觉得“出汗就是排毒”,汗越多身体越好。这个“养生土方”已经不是过时,是有害。大量出汗会导致体液、电解质流失,钠钾紊乱,血液浓缩,心脏工作量暴增。不是排毒,是给自己添毒。
一旦中暑,不是喝点水就能缓过来的。轻度中暑可能是头晕乏力,重度中暑可能是高热、意识模糊、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出现热射病——一种死亡率高达50%以上的急症。
热射病不是玩笑,它是热晕过去后再也醒不过来的“终极中暑”。
医生最怕的,不是病人多,是病人明明可以预防却没躲过的病。每年夏天,急诊室都像“热浪收割场”,有中暑的、心梗的、脑出血的,甚至还有“吹空调吹出肺炎”的。但真正致命的,并不是空调,而是对空调的误解。
有人说:“我年轻时候没有空调也过来了。”是的,但那时候的夏天也没有现在这么热。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高温频发,城市热岛效应叠加,夏天的“杀伤力”早已不在一个量级上。
以往的“热”,是流汗的热,现在的“热”,是能逼死人不眨眼的热浪。去年某地连续高温45度以上,老年人中暑致死的新闻不止一条。防暑,早就不是“怕不怕热”的事,而是“能不能活下来”的事。
那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中招?除了排汗功能下降,还有几个“隐形杀手”:
一是本身就有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这些病在高温状态下极易失控。
二是服药因素,一些治疗高血压、精神疾病的药物会影响体温调节功能,使身体更易积热。
三是感知迟缓,年纪越大,对外界温度的感知越不灵敏,等感觉到热,可能已经晚了。
四是生活习惯拖后腿,比如不爱喝水,不主动休息,喜欢在烈日下活动,这些“老毛病”在高温天统统成了命门。
有人可能会问:那是不是开着空调就万事大吉了?当然不是。防暑降温是个系统工程。
除了空调之外,还要保证充足饮水,每天至少1500毫升以上,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尽量待在阴凉通风处。穿衣也得讲究,轻薄、透气、浅色为主,别穿黑衣裹着出门。
饮食更不能忽视。高温天消化功能本来就弱,吃得太油腻、太咸、太辣,只会让身体负担更重。多吃一些含水量高的蔬果,像西瓜、黄瓜、冬瓜这些“天然空调”,既补水又降温。
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更要定时监测血压和心率。高温容易让血压不稳定,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出问题。
别等到人倒下了,才想起该开空调。
健康,从来不是靠硬扛赢得的,而是靠科学防护守住的。空调不是敌人,过度节俭才是。尤其是老年人,别再拿“省电”当借口,把命赌在天气上。
一场高温,考验的不只是耐热能力,更是对健康的理解。真正聪明的人,不是那个不怕热的人,而是懂得用科学手段保护自己的人。
这不是矫情,是清醒。是对生命的尊重。
别让“怕花电费”变成了“花命的代价”。
参考文献:
[1]王芳,李梅,赵俊. 高温天气老年人中暑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3, 43(10): 2451-2454.
[2]李红, 王志强, 张涛. 热射病的临床特点与救治对策[J]. 实用急诊医学杂志, 2024, 22(3): 159-162.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温中暑预防知识手册[Z]. 北京: 中国疾控中心, 2024.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