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中俄边境的买卖城,曾经的繁华之地变得一片萧条

发布时间:2025-07-19 19:52  浏览量:8

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漠北蒙古地区的买卖城被划定为边境贸易地点,与俄方的恰克图城隔界相望。本组图片拍摄于1875年,距离今天已经过去整整一百五十年了。

买卖城全景

从山坡上俯瞰买卖城全景,城外有一小木桥横跨在河面上,城内的房屋房屋高低错落,很多房屋周围建有规整的围墙。仔细看,可以发现城内除了民房之外,还有两座亭子。

街道

买卖城内的一条街道,远处是一座三层的亭子,类似于内地城内的鼓楼,坐落在十字路口的交汇处,亭子下有方形的大门,车马可以从下面通过。。

男子

从另一个方向看亭子下的街道。路边的房屋大门上的有用汉字写的春联。大门前的道路上,几名中国男子或蹲或站着看着镜头。

空荡荡

在俄国人拍摄的这些照片中,买卖城内这座亭子反复出现,但亭子下的街道无不是显得冷冷清清。此时的买卖城,因为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签订以及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已经没落了。

另一条街

买卖城内的另一条街道,也只有寥寥几个行人,都是拖着长辫子的清朝人。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冷清。

商铺

买卖城的中国商店,门脸雕梁画栋,保留着昨日的荣光。掌柜的独自坐在门前的桌子旁边,神情有些落寞。一辆厢式马车停在他面前。

商人

早期的买卖城,人声鼎沸,热闹非常。在这里,中方主要出口的商品有茶叶、丝绸、布匹、瓷器、大黄等物品,而俄方则以出口毛皮、呢绒、钟表、金属制品为主。图为一群中国商人在商铺门前的合影。从匾额上可知这是一家叫做“广全泰”的商铺。

大院

从买卖城一座大院的房顶上俯瞰院内的景象,通往大门的道路上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说明有不少运载货物的车辆频繁出入。

商人

坐在桌子边的一名男子,戴着瓜皮帽,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烟管 。桌子上摆着镜子、帽筒、盖碗以及香炉。注释中说,这是一名中国银行家,真实身份应该是一家钱庄的老板。

官员

在同一场景下拍摄的第二张照片,主角换成了一名官员。同样的姿势,手里握着同样的长烟杆,显然是按照摄影师要求摆的姿势。

合影

三名中国官员的合影。坐在桌子两边的男子手里都握着长烟杆。旁边边上的年轻人手端茶碗,动作有点夸张。房间还是那个房间,只是中堂换了对联,上写: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

寺庙

一座中国寺庙,山门上的牌匾上写着“天日同昭”四个大字、十六世纪之后,随着黄教的传入,蒙古贵族开始在寺庙中供奉释迦牟尼、观音等佛像,形成了与传统萨满神像并存的格局。

官员出行

这张照片的背景虽然都是俄式建筑,但前景中反映的却是当时中国官员出行的场景。前面有两个人鸣锣开道,后面有打着“回避”牌子的衙役和扛着枪的兵丁。

马车

一名官员坐在马车上,车子由另外一名穿着棉袍的男子驾驭。这种厢式马车在清末时期的北京很流行,也因此被外国人称为北京马车。

牛车

茶叶是买卖城内中方最主要的出口商品,通过陆路远销至俄罗斯及欧洲。这是茶叶商队所使用的牛拉大车,其中有一辆车上还放着茶包。很难想象,如此简陋的车子和如此缓慢的老牛是如何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的。

骆驼商队

一名男子和一支长长的骆驼商队,每一头骆驼的背上都驮着货物。买卖城鼎盛时期,这里商贾云集,像这样的骆驼队伍到处都可以看到。随着清末国力衰退及中俄边境贸易格局变化,买卖城的地位一直在下降。随着边境线调整和铁路的兴起,其贸易功能逐渐被二连浩特等新兴口岸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