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杰 21 坚持统一战线,针锋相对反摩擦

发布时间:2025-07-19 15:17  浏览量:1

戍守定边

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 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被国民党剿杀了10年的中国共 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工农红军,以民族利益为重,将在陕甘 的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江南游 击地区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主力 开赴华北、华中前线,力促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 作,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为迎接全民族抗战的到来,1937年8月下旬,党中央 在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毛主席提出:在主 力部队开赴前线后,为巩固八路军、新四军的总后方陕甘 宁根据地,使其成为全国抗日的大本营,组建边区留守部 队,由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肖劲光指挥。10月,为了加 强领导和便于指挥,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后方留守处 对内改称留守兵团,将留守部队统一编制为警备团,肖劲 光同志任留守兵团司令员。

西安事变前不久,我和谭家述等5位同志奉方面军 命令,来到保安进入“红大”一科插班学习。1937年1月5 日随“红大”迁抵延安,是年“红大”改为“抗大”。

8月底,我们从“抗大”毕业。在这段时间里,全民族抗日运动高涨, “抗大”学员个个摩拳擦掌,同学们带着毛主席“勇敢、坚 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 自己的一切”的题词,离开延安奔赴各抗日战场。当时我 被分配到军委四局任教育科长。虽不能如愿赴抗日前线 杀敌深感遗憾,但还是满腔热忱地投入了保卫边区的工 作中去。

一、延安受命,保卫边区西北大门

1937年11月初,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任命我 为留守兵团警二团团长。组织上要我尽快交接工作,参加 留守兵团第一次兵团首长会议。

12月,我和原二十九军参 谋处长(后改任警二团参谋长)张文舟同志一起参加了会 议。党中央、中央军委、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这次会议,毛主 席、周副主席、王稼祥、张闻天、林伯渠等领导和留守边区 各部队的主官都参加了大会。

会上,中央军委颁布命令取 消过去各单位杂乱的番号,实行新的编制序列;宣布成立 兵团司令部、政治部等直属工作机关;确定“加强战斗准 备,部队实行正规化建设,统一战线教育,增强部队纪律, 紧密与人民的团结”为留守兵团近阶段的主要工作等等。

这次会议实际上是留守兵团的正式成立大会,是一 个统一干部思想,确定兵团建设方向,制定部队正规化建 设措施的决策性大会。

毛主席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针 对有些同志不安于留守的情况说:陕甘宁边区是党中央 所在地,是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大本营,也是八路军、新 四军的总后方,这是我们的“家”。有了这个“家”,开出去的部队就有回旋余地;这个“家”平安,前方的部队才能放 心杀敌,我们留守边区和在前线抗日救国是一样重要。

他 还风趣地拍着肖司令员的肩膀说:我在延安就是靠留守 兵团吃饭。

毛主席的话,表达了党中央对留守兵团寄予地 深切希望。参加会议的同志受到了很大鼓舞,深感肩负保 卫边区的担子的份量。为此,肖司令员在会上提出“任务 重于生命”作为留守兵团的行动准则,号召留守兵团全体 同志为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边区而不惜牺牲自 己的一切。

兵团首长会议结束后,迎来了1938年新年。元旦一 过,我与张文舟同志启程赴定边。一路上,我们晓行夜宿,马不停蹄,安全经过统战 区的宁条梁、安边城、国民党十一旅防区,于1月7日顺利 到达警二团驻地定边城。甘渭汉政委等领导同志热情地 欢迎我们到职。

来到定边的第二天,警二团党的领导小组(那时还没 有党委)召开会议。甘政委先向我简要地介绍了团领导小 组成员和部队、三边党政军以及友军、敌情等情况。对于 这些,我与文舟在延安利用开会的空隙和来定边途中,已 详细地交谈过,听了甘政委的介绍,心中更清楚了。

接着由我和文舟同志传达兵团第一次首长会议精神。在我们 传达会议精神后,党组结合三边情况展开讨论并决定:

剿 灭土匪,保障边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军民军政团 结,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在搞好友军关系的同时,保持高 度警惕;加强新形势下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部队管理, 建立健全正规的工作、生活、训练制度,向正规化迈进。

党 组成员一致表示,在留守兵团的领导下,守卫好边区的西 北大门。

最后,党组成员作了新的分工:

甘政委仍为党组 组长,我任副组长,抓全盘工作;

甘政委除部队工作外,参 加地委常委,侧重抓统一战线、友军工作;

我和文舟分管 作战、军事教育、行政管理、供给等工作;

刘随春主任协助 甘政委分管政治工作。

并决定召开营以上干部参加的党 组扩大会,贯彻党组会决定。

定边戍守生活虽然很艰苦,情况又错综复杂,但我们 在留守兵团的领导与三边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不仅完成 了戍边任务,而且把由游击队组成的警二团锻炼成为有 战斗力的正规部队。定边的戍边生活,也是我戎马生涯中 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

二、坚持统一战线,针锋相对反摩擦

三边是定边、安边、靖边的统称,定边是三边的首府。 当时,三边分区人口不足10万,是陕甘宁边区人口最少 的分区,但它的土地面积却有2万多平方公里;是陕甘宁 边区土地最广的分区;

定边是一座塞外城市,它距延安 700余里,是陕甘宁边区的一个突出部,因它地处4省交 界,东为陕北,南通甘肃,西界宁夏,北接内蒙,自古以来为边塞要地,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也是我留守部队 的一个重要战略防御方向,日寇、顽军对此城虎视眈眈。

开完党组扩大会,我与张文舟同志准备察看三边的 地形地貌,深入了解友军、敌情及三边风土人情和物产 等,以充实我防守三边的战斗方案,切实担负起边区西北 方向的警戒与战斗任务。经团参谋处图上作业后,作战科 郭应春科长率骑兵分队随我们一起察看地形。

我们一行人从定边城出发,经市区出西门,只见城内 外商埠、客店、货庄林立,商品繁多,虽是严冬季节,四面八方的客商来来往往;骡马队、骆驼队络绎不绝,市面上 是一派兴隆景象。骡马店内一垛垛牲口草料堆得像小山 一样,城外骡马大道四通八达。

文舟同志对我说:定边虽 地处边沿,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加 上三边的咸盐、毛皮、甜甘草这“三宝”远近闻名,定边成了4省客货集散地。

我军解放定边前,这里是兵匪掠夺百 姓发家的好地方,解放后,定边逐步成为4省边缘区的政 治、贸易、交通的中心。

我们骑马绕过南门沙丘的友军营 区,向定边城东北方向的安边行进。战马在荒漠和干枯的 草地上奔驰,沿途行人稀少,村落稀疏,我回头远看定边 城,像一叶小舟漂泊在一望无垠的沙海中。

塞外寒风刺骨, 一阵阵北风卷起残雪和黄沙打在头 上、脸上,疼痛异常。

文舟笑着对我说:团长,先见识一下 三边的风。

这时郭科长接茬说:三边地接毛乌素大沙漠, 冬春季节长,冬季气温在零下30度以上,年均气温仅7 度,冬季天气虽然冷,但风并不大,每当秋末冬初“风月”到来之时,狂风铺天盖地而来,从早到晚刮个不停、飞沙 走石,天昏地暗,人们无法外出,屋内点灯都看不清人脸; 虽然门窗紧闭,可黄沙仍从门缝窗隙钻进来,不一会,室 内就落满了一层层黄沙。风季沙丘移动频繁,不仅步兵迷 路,骑兵也迷向,行人掉进甘草坑内不能自拔,三边的风 厉害得很!

听着郭科长的介绍,望着茫茫沙海,不禁想起 我的家乡湘赣。那里虽然贫穷,但山青水秀,部队坚持斗 争,有水、有野莱、野果充饥,这里却是另一番情景。我下 决心掌握新环境中的实际,以利边防斗争。

我们一行人时而下马观察、标图,时而慢行议论,当 来到定边安边之间的砖井镇附近时,郭科长报告四九四旅部署一个营在此驻防,这个情况我和文舟早就注意到 了,也一致认为这是友军为了与安边十一旅取得战役上 的某种配合而设置的,因而观察得格外仔细。实地勘察使我对防区内的地形地物、友军情况有了进一步认识。当晚 我们赶回了团部。

不几天后,我与文舟等同志去定边城西北的宁夏盐 池县,察看我团二营部队的防区。徐国珍营长详细地汇报 了二营情况及周围敌情,看了盐池县城和主要防区,感到 满意。

在返回定边时,我们来到西北著名的盐湖花马池、 苟池。同行的同志说:这些盐湖原是蒙古人的,后来兵匪 骚扰,几易其主。我军1936年攻克盐池后,为尊重蒙古族 人民利益,主动将盐湖交还蒙族人管理,蒙族人很是感 激,允许我军无价采盐,几年来一直和睦相处。这里生产 的湖盐,质量好,产量高,不仅保证了边区军民食用,而且是边区最重要的出口物资之一。看着一堆堆待运的洁白 湖盐,望着碧水荡漾的盐湖,我告诫二营的同志,要进一 步搞好与蒙族兄弟的关系,保护好盐业生产。

定边、盐池两座城市都坐落在古长城内侧。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少年时,不知听外祖母讲了多少次孟姜女 哭长城的故事。参加革命后,在战争的间隙中,脑海中多 少回构思过长城的雄姿;受令戍守定边,多年的愿望实现 了。

我们沿着蜿蜒在荒漠上残破不堪的古长城行进,心中 不禁感慨万千。长城这一雄伟的建筑是古代几千万华冑 血肉的结晶,它深刻地表现了华夏文明的气魄和力量,也 是愚昧时代的壮举;它在冷兵器时代,不知抵御了多少次 外民族的入侵,而今天它已不能成为抵御敌人的屏障了。 构筑的砖石长城可以被枪炮所摧毁,而炎黄子孙心中的 万里长城是任何异民族摧不垮的。我们要用自己的血肉 筑成新的长城,保卫陕甘宁!保卫中华民族!

国共统一战线形成后,边区处于相对的和平环境,但 国民党顽固派处心积虑地破坏统一战线,制造摩擦,在边 区周围集结兵力,名为增强抗战,实为压缩、包围陕甘宁边区。

他们利用政治土匪、游杂部队进犯和骚扰我边沿 区,抢劫百姓钱财,破坏我地方政府机关和党群组织,刺 杀我党、政、军领导同志和工作人员;破坏我边区生产建 设和正常的生活秩序,企图削弱、孤立以至消灭我军。定 边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不仅民族关系复杂,敌、友、匪情更为复杂。

在“七 ·七”事变后不久,国民党令四九四旅2个团北进,企图占领定边城,被我红二十九军(警二团前身)阻 于城外,故该旅旅部率一个团驻定边城东关外(其中一个 营驻砖井),另一个团分别驻城西关、南关,形成三面包围 定边城态势;

在安边,驻有国民党邓宝珊管辖的十一旅;

在北面内蒙方向,有国民党委任的所谓伊南游击司令章 文轩,率骑兵于我边沿区苟池一线;

在盐池县正西方驻扎 着马鸿逵部队,一直叫嚷要收复盐池县城。

1939年初,国 民党又令二十六师何文鼎部进驻内蒙,逼进我边沿区乌 审旗,鄂托克旗。此外,三边境内有多股土匪滋扰,情况错 综复杂。

警二团与三边分区党政机关紧密团结,坚决贯彻抗 战方针,做到坚持团结进步,反对分裂倒退,彻底消灭匪 伪,保卫边区安全。

当时,与我军直接往来的是国民党四九四旅,双方警戒哨相距不过几十米远。四九四旅在派系严重的国民党 军队中,是受排斥的杂牌地方部队,该旅旅长蒋云台为人 开明,思想有进步倾向。

我们认为:只要坚持抗日第一、以 礼待人,坦诚相见,我们是能够赢得他们的同情与支持, 争取共同抗日的。因此,我军主动密切与友军的联系,甘 政委和我多次去四九四旅旅部拜访蒋旅长。

当友军缺粮时,我们主动将有限的粮食匀出一部分支援他们。冬季, 我们将从野外打回的沙柳枝、刺草等柴草匀出部分送给友军取暖。我军行为使友军深为感动。

在此基础上,通过 各种渠道宣传我党我军抗日救国宗旨,启发他们的觉悟。 随着交往的增多,蒋旅长同我和甘政委的私交也不错。渭汉同志为了从政治上、思想上影响他,曾多次向蒋云台赠 送哲学、政治经济学、毛主席著作等政治性书籍。每到中 国的传统节日,双方都相互拜会吃请,关系是融洽的。

蒋 旅长对我军也很友好,他曾经主动送回在该旅的红军长 征途经甘南时的少数被俘人员,严惩扰乱我地方行政、抢 劫商号的士兵,将一名对我军不友好的团长调离部队等。

警二团与四九四旅在三边驻防期间关系一直良好,没有 发生过摩擦。1939年7月该旅南调陇东时,蒋旅长表示: 我到哪里也不会打八路军。蒋云台在解放战争中率部起 义,解放后曾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1985年我路过兰州, 他主动前来看望,故人见面,回首往事,格外亲切。

在统战工作中,我们做到既友好热情,坦诚相见,又 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意外事件发生。蒋旅调防陇东后,驻 安边的刘保堂十一旅派其一团三营来定边接防,我军仍 象以往一样开展对友军工作。

刘保堂本人是比较开明的, 对我军也尊重友好,但其部属有许多顽固派分子,驻定边 的三营营长宋子元即是其中一个,这支部队素质也极差。

宋率部来定接防后,认为得到了“聚宝盆”,不顾一切地大 批收购烟土,强迫商民贩卖;用法币强迫群众与其调换白 洋,牟取暴利,以办学为名,私造捐册,强行募捐;多处设 卡,敲诈往来客商;他当面对我军表示友好,背后污蔑我 们是“伪政权”;他们干涉我地方行政,迫害威胁抗日师 生;部属装扮成八路军下乡抢粮,败坏我军声誉等。

对宋 子元及其所部的恶劣行径,群众十分气愤,对此,我军多 次给予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迫于形势,宋在表面上不得不有所收敛。

1939年冬初,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包围陕甘 宁边区的国民党军队侵占我淳化、旬邑、正宁、镇原、宁县 等5县和边境6区。

宋子元见时机已到,公开在部队中叫 嚷:准备打八路军,把八路军赶出定边城。

11月22日夜,宋子元以一个连的兵力偷袭我驻定边 城西门外的保安司令部骑兵营,打伤哨兵,抢劫客店,企 图消灭我留守的骑兵分队,占我骑兵营营房。

枪声一响, 我命令部队立即进入预定作战方案的阵地,随即与甘政 委等领导进入作战指挥所,我一面令部队严密监视城西 关、南关的敌人,防止事态扩大;一面派一营长郭玉兰带 两个连跑步出南门,朝枪声方向运动。

随后,我与甘政委 登上城西南角的土堡,甘政委派人呼喊:“不打内战,一致 抗日”等口号,但宋子元狂妄自大,不听劝告,仍向我留守 的骑兵分队攻击,为解骑兵分队之围,我令一营将宋营部 队包围起来,迅速反击,经不到一小时战斗,打死打伤宋 营多人,将其1个连全部缴械,俘获人枪各70余。

事发后,我们及时将事件真相电告边区政府和留守 兵团领导,同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反摩擦的准备工作。 为使定边人民了解这一事件真相,三边专署出了“告民众 书”;为引起党内警惕,三边地委在党内出了“告同志书”; 为表明我军诚意,次日晨,定边城各城关仍象往常一样大 开城门,行人自由出入。

宋子元挑起的摩擦行动失败后,当晚跑到安边求援 搬兵,第二天又派部队在城外修筑工事,并四处散布谣言:“安边调来了几个连,榆林要派兵打八路军,兰州要派 飞机炸定边城”等等,以此恫吓民众。

对此,我和甘政委立 即出“告军民书”,以安民心;并由三边专署派人到一、二 区借粮,买粮,由三边地委派得力干部去各区、乡安定群 众情绪。我军民齐心协力,做好了反摩擦准备,使顽固派 不敢轻举妄动。

在做好反摩擦准备的同时,我军从抗日大局出发,争 取和平解决事端,提出和平解决的4个条件:

1、友方公开 承认错误并惩办宋子元;

2、取消敌对现象,友军一团三营 调防,巩固双方友好关系;

3、划定驻防地;

4、友军不得干 扰我政府行政工作。

这与后来留守兵团的指示是完全一 致的。由于肖司令员与邓宝珊将军交往甚厚,双方都主张 立即派代表来定查明情况和平解决。十一旅刘保堂旅长 亲来定边,向我军表示歉意,承认此事完全是宋子元的过 错,撤了宋子元职务,三营移防安边,接受和平解决的4 个条件,我方即将俘虏、枪支如数归还友军。由于上下努 力,很快了结了这一事件。

这次反摩擦斗争,打退了顽固派军事上的进攻,军事 上争取了主动地位,显示了八路军的军事素质优良;在政 治上,获得了三边人民的拥护、支持;有条件地放还人枪, 表明了我党我军深明大义,扩大了政治影响,就连友军士 兵对惩办宋子元也拍手称快。

三边是陕、甘、宁、内蒙四省边缘区,定边是客货集散 地,匪患严重。在三边活动的土匪大多有政治背景,如:

在 土地革命中遭我斗争打击的恶霸地主武装张廷芝股匪;

与日伪勾结的汉奸武装薛子茂股匪;以及范玉山、张廷祥大小多股土匪。

这些土匪是顽固派和日寇、伪军骚扰边区 的别动队,他们散布谣言、制造摩擦、抢劫民财、奸淫烧 杀、破坏治安,无恶不作。加之土匪大多是骑兵,地形熟 悉,小股活动,昼伏夜出,四处窜扰,行踪诡密,匪情成了 根据地边沿区的大患,靖匪是当时戍边的一项迫切任务, 但剿匪斗争比对付顽固派的斗争更为复杂。

为了抑制匪情和彻底消灭之,根据留守兵团指示,我 们做到 :

(一)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相结合;如:范玉山股匪是 定边境内一股较大的土匪,我们对其晓以大义,然后以警 二团出面,邀请其大小匪首进城款待后谈判,但其匪性顽 固,极其蛮横,我军遂将其捕捉,未进城的匪徒大部逃窜, 不久即被我军清剿。

(二)对小股散匪,以骑兵分路奔袭、迂回包围,一股 一股地歼灭;对于因生计所迫,铤而走险的散匪,只要他 们改邪归正,就给以出路;至于匪首和惯匪,交地方政府 公审,处以极刑,起震慑作用,以鼓舞群众同土匪作斗争。 1938年6月,三边专署在定边处决了惯匪宋闰兰、艾中 福。

(三)在匪徒活动频繁区域,集结兵力,武装清剿。 1937年底,我们以骑兵大队(后改为骑兵团)、保安司令部 骑兵营、警二团精干轻装连队等兵力,对定边的官滩、盐 池的八蜡梁和安边的仓房梁一带的张廷芝、薛子茂等股 匪进行连续清剿。我们先以骑兵侦察、跟踪,待判明匪路后,以步兵围点埋伏,骑兵发路堵截、合击,猛打穷追,将 这几股土匪大部歼灭。

(四)对没有明显政治背景的土匪,利用其民族情绪, 宣传抗日,晓以大义,使其不做亲者疼,仇者快的事,一致 对外,团结抗日;同时,政府用出布告,发宣言宣传我党我 军主张,以宣传、教育群众。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至1939年初,三边基本上平息 了匪患,同时还抑制了宁夏的张廷祥、蒙古的章文轩等退 回国统区,使三边人民在安定的环境中生活、生产,促进 了边区的发展。但斗争并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