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明清陕西商人兴衰史,从富可敌国到家破人亡!

发布时间:2025-07-19 02:58  浏览量:7

陕商又名秦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商帮,汉唐时期,雄霸天下。明朝时期再次崛起,明代宋应星在《野议·盐政议》中言道:“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秦商被尊为“西秦大贾”或“关陕商人”。

陕西商人

明朝时期,朱元璋在边疆建立九镇卫所防御外族。为了减轻国家负担,鼓励百姓给九镇卫所供应军需粮草。但是不给钱,而是根据粮草多少换给“盐引”。有了“盐引”就可以贩卖同等价值的盐。当时陕西境内有四镇卫所,近水楼台先得月,陕西渭南孝义镇一带的百姓车拉驴驮将关中的粮食贩卖到军镇,换区“盐引”,这批陕西商人成为当时最早的“盐商”。后来陕商形成规模,发展到苏杭一带,此时的陕商已经不再亲自贩卖食盐,而是倒卖“盐引”。就是将自己换来的盐引高价批发给全国的盐商,瞬间积累起巨大的财富,被誉为“天下第一商帮”。

当时秦淮河盐商富豪十之八九都是陕商。《烟霞草堂文集》载:“明中,淮盐以西商为大宗,淮扬盐场陕商人势重于徽晋二商。”三原县梁家、泾阳县张家和郭家,长安县申家、临潼县张家,都是江淮盐商巨头,惹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孙枝蔚就是陕商大贾。陕西商人伍少西,在南京开皮货店,皮货深得明成祖喜爱,令其承办大内铺陈,御赐金匾,永为世业。泾阳桥底镇柏家在苏州著名的山塘街更是买了一条巷子。现在提起异地上学,家长都头大,当时秦淮河两岸的陕西富商,由于拖家带口,也遇到上学科考问题,好在陕商颇得朝廷看重,明朝颁发特制,允许陕商子女在苏杭异地科举。

陕西商人,西入陇蜀,东走齐鲁,往来贸易,莫不得其所欲。明朝时期每年经营的布匹达2700万匹,茶叶1125多万斤,毛皮150多万张,羊毛2500多万斤,药材1500万斤,烟草700万斤。到了明朝末年,清军入关,由于陕商靠大明朝的扶持富甲天下,所以和清朝采取不合作态度,清兵打到扬州,兵卒弃城逃跑,陕商财东带头组织百姓抵抗,城破之后就是著名的“十日扬州”。至此陕商元气大伤,有清一朝,备受打压。而此时一河之隔的晋商抓住机遇,异军突起,成为清朝有名的“皇商”,瞬间名列十大商帮之首。

但陕商毕竟毕叱咤风云300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有一些底气。江南不让呆了,陕西商人就跑到四川自贡挖盐井,商号达150余家之多。到清朝中期,四川盐井的投资“秦人占十之七八,川人只占十之二三”。康乾年间,朝廷开禁川盐入滇,陕西商人趁机进入川盐运销业务,垄断云贵川。西秦会馆的碑文载:“三秦客友,运榷滇黔,运樯万艘,出没于穷濆窳渘之内”。

清代商人

清朝时期陕西商人以忠厚不欺,言不二价,再次崛起,因"人硬、货硬、脾气硬"被称为"三硬商人"。陕西商人做生意轻利重义,清代薛福成在所著《庸盒文集》说道:“秦商皆以忠实为本,勤俭为用,所以能创立规模,生意相传数世不变。”另一清代文人郭崇焘在比较清代不同商帮的特点时说:“山陕商人经商机巧不如江浙商人,计算智谋不及江西湖广商人,却能世守其业,生意几代相传,皆因质朴而心实也。”

如户县秦镇郭家,做药材生意,货真价实,市价不二,名声遐迩,被尊称为“不二郭家”。渭南板桥常家在四川有土地九千亩,承租人如遇年馑歉收,只要说明情况,便租银全免,在当地留下很好的口碑。后土匪作乱,众人趁机抢掠店铺,唯独不抢常家。三原刘帮贞在湖北经商,有到他家贷款者,每每多让出白银五两,众商都讥笑他傻,对那些困难的同乡商人他常常贷款散财,从不取利,由于信义好,经营和顺,遂成巨富。渭南曹昆璋,14岁弃儒入川经营钱业,常言“宁丢钱才千万绺,不失信义少半斗”,忠厚守信,被称为“少年长者”,蜀地民众都愿与他执掌的钱铺往来,不几年成一方巨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陕西商人,诚信经营,积累了巨大财富。

若论陕西巨商,首推渭南孝义赵家,谚语云“孝义的银子、赤水的蚊子”。说的就是赵家,赵家起步很早,从明朝初年就赶毛驴给边镇送粮食换盐引,算是陕西最早的“盐商”,历经明清四五百年,积累巨额财富,人称“盖省财东”,在孝义镇修了九庄宅院,清末回民起义攻打孝义镇,滚木礌石砖头瓦渣扔完了,赵家当家人赵渭南搬出50两一锭的银元宝,让人当砖头向下砸,其家底之厚令人炸舌。

大荔八女井的李家,做布匹生意,号称“走遍全国,不吃别家饭,不住别家店。” ,清末回军攻破李家大院,一个地窖就挖出过白银百万两。

泾阳孟店周家也是从在江南贩布发家,在老家周村一口气盖了五进的大院十七座,号称“周家大房”。慈禧太后干女儿周莹就是周家的姑娘。周莹嫁到安吴吴家,吴家主要作茶叶生意,从湖南安化贩运红茶到泾阳压成茶砖再贩运到蒙藏陇青,吴家每年贩茶占全县的一半以上,慈禧太后逃难陕西,周莹一次捐银10万辆,足见财力之盛。

社树姚家起家于顺治年间,以茶布烟药发家致富,其药材生意掌柜的多用华阴人和长安人,姚家商号遍布全国,三大商号伙计数千人之多,号称为“姚百万”,外省回陕的银车需要沿途聘请官兵护送,。直到抗美援朝时期,姚家还一次捐出金条80根购买军械,家底之厚,那也是令人炸舌。

渭南西塬阳郭镇贺家,主营当铺钱庄,当时在陕西及西北各地办有36座当铺,每一当铺同一街上又设两个钱铺,即72座钱铺,根据清政府《典当条例》,当时办一座当铺至少需5万两白银,想一想贺家有多少钱。慈禧、光绪逃难陕西,贺家捐银10万两,贺家发家后在其家乡大兴土木,盖了九条街的宅院,号称“九龙贺家”。据传贺家为了去县城办事不踩踏别人庄稼地,直接买断了村子到县城的路。

渭南信义焦家,道光年间起家,主营烟、茶、当铺生意,苦心经营将一个字好发展为八家分号,81处支号,生意遍布陕川康黔,资本积累到100万两。慈禧、光绪逃难陕西,焦家捐银5万两,麦6000石。

旬邑唐家,主营水烟生意,明末山西人从福建学得种烟之法,传到陕甘,关中所产烟叶品质最佳,颜色淡黄,被称为“黄金叶”。唐家在全国13省设立商号人称“汇兑中国13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清乾隆年间,唐家财产已经超过百万两银子,唐景忠还进京参加了乾隆60年举办千叟宴。

山陕会馆

为了互通消息,抱团取暖,鏖战商海,陕西商人在全国各省建了四百余处会馆,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商业情报网。这么多的会馆,就属四川成都的陕西会馆修建最为艰难。清代以来,四川的大商业,多由陕帮垄断,陕西商帮打算在成都城内买一块地皮以兴建会馆,但四川人打死都不愿意卖地皮给老陕。后来托人问明原因,原来是“张献宗屠四川”的谣言在当地流传甚广,百姓深信不疑,因张献宗是陕西人,所以川人不愿意卖地给老陕。

后经陕西商人多方活动说情打点,成都商人才勉为其难同意卖一块地。为了让陕商知难而退,成都富商故意挑选了一块烂泥塘,且要价奇高。明知这是刁难,陕西人还是咬着牙接受了。要修会馆,首先要用土石填平这烂泥塘,但成都人又节外生枝,不许陕西人在当地取土。倔强的陕西人竟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由同乡会发起,凡回乡探亲归来的陕西人,每人回来最少带一麻袋陕西土用来填坑,用时整整两年,才把烂泥塘填平,最后建起一座气势雄伟的陕西会馆。会馆建成后,四周零星的民房也日渐规整成街道,这就是今天成都的陕西街。

《清稗类钞》记载藏区陕商曰:“道孚县论之,唯贩牛、羊、毛革与买换茶叶之商甚巨……道孚汉商颇多,皆陕人”。以至于《西藏概况》曰:“老陕不至,草亦不生。”

《西康纵览》记载康区陕商曰:“川康商业实为陕人所开发,即在今日采办茶布、绸缎之大商号,仍多陕籍也,资本之雄厚,规模之阔大,态度之佳良,目光之敏锐,在康地商人中,皆为首屈。”民国《经济年鉴》:“陕人康地,多半孑然一身,数年之后,即成富商。”

《四川经济参考资料》记录四川陕商曰:“四川省之典当业,在前清时颇称发达,当时董斯业者,大都系陕西帮,组织严密,办事认真”。自贡县曰:“四岸行商悉是陕西大贾,井盐生产秦人占十之七八。”射洪县曰:“敝邑大镇质铺,系陕帮开设”故人曰:“川省正经字号皆属陕客”。

遍地烽火

清代陕西巨商以“泾三高”为大本营,主营食盐、粮食、茶叶、棉布、皮货、烟草、药材等大宗商品,每年经三原汇划全国的款项达2000~3000万两之巨。那么陕商是如何衰败的?主要有五大原因。

其一:鸦片战争后,清朝国门大开,沿海开放,商业中心转移到沿海一带,外贸迅速崛起。在洋布洋烟洋酒等洋货的冲击下,在盐茶专卖的打击下,陕商业版图急剧缩小。

其二: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战火不断,陕商全国各处生意受到冲击,陕商资本丧失十之三四。

其三:摊派太重,鸦片战争,陕西每个县摊派赔款2万辆,八国联军进京,陕西每年摊派赔款60多万两,三边教案赔款20万两,慈禧逃亡西安卷走40万两,太平天国起义陕西累计认捐460万。清军入陕征剿10余年,征粮派饷,索捐助剿,高达千万两。这些都需要商人助捐,三原一个县认捐90万两。电视剧《乔家大院》里,乔致庸掏钱认捐还封了官。陕西也一样,一时间“资政大夫”的牌匾,挂满陕西各县。

其四:兵火才是陕商衰亡,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毕竟全国商业版图再缩小,无非就是少挣一点。清政府就是在索捐,也不可能捐完。史载:“自东南用兵,陕省物力既已潜消默耗,又加本籍兵火,资产悉付兵燹”。这里说的本籍兵火,指的就是清末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陕商资本连同豪宅大院毁于大火,化为飞灰,史载:“百年积累、家产荡然、破产无数、溃不成帮。”

其五:清末陕商资本丧失殆尽,经营举步维艰。民国陇海铁路进陕西以后,陕商核心“泾三高”由于远离铁路,运输成本增大,本土商业中心转移,风云500年的陕商终于沉没,至今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