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刀郎的歌曲《奇台三十里》?
发布时间:2025-07-18 21:25 浏览量:4
非常偶然地听到这么一首歌。对我一个乐盲来说,只觉得歌词白描叙事,讲述一个卑微普通人最后的事。然后感觉音调节奏唱腔奇怪,像是我们这地方上道士唱的葬歌调子。搜了一下,才知道这音乐的学术名字叫布鲁斯音乐。
奇台是新疆奇台县,三十里的原型是三十户村,刀郎在创作的时候把“户”换成了“里”。我估计这个主要是发音上的考量。这个村名改得很出色。农垦六师管辖
多讲一句,奇台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候屯兵种地的地方。考虑粮草供给太路途遥远,左宗棠先屯兵奇台开垦,当做生产的大后方。这地方后来是著名的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地方。八千湘女的故事我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长沙上大垅铁路旁边的一个旧书地摊上,买的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个报告文学,叫《八千湘女上天山》。这又是一个悲壮的大故事。这首歌的来源背景与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有关,但是,我搜到歌词之后,发现歌词并没直接书写。只是歌中死去的老人是屯边垦荒的人,他跟刀郎讲过八千湘女的故事,当然还有很多故事。就这样,刀郎对这个屯边垦荒的老人的个体书写,放在群体环境和时代背景,用写个体的手法写群体。
奇台三十里
作者刀郎
他撇下朝夕相处的一村人走了
倒卧在堂屋中间的门板像一捆柴草
朝夕相处这个词来得好,开篇就把个体书写变成了群体书写,整个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就有了时代的纵深感。一捆柴草这个比喻与后面碌碌无为和一事无成呼应,喻体的普通平凡卑微表示了本体的平凡普通卑微。这个很具象。我想起我写的一首诗歌。可以参看对卑微者死的描写。通过量的阅读,可以增加理解的准确性。
一个伙伴就那么死去
作者:彭农民工
忽然
伙伴倒在了楼梯间
两袋水泥压着
像一个亲人伏在他身上痛哭
开始我们还以为
他又在开一个
比生活还幽默的玩笑
直到我们把他身上的水泥搬开
他掉在地上的身体已经成了第三袋水泥
后来
我们谈起那个伙计的死
是下午三点
是那天早饭都还没吃
是背水泥上十二楼
还是,他本有什么隐疾?
一直,我们试图解答出
伙计死的原因
是一场合谋
还是一次意外
人们念叨他是个好人
帮他挖了一个坑
好人这个定义词本是忌讳出现的,这里虽然是评论定义,但是,因为是人们念叨,这个评论定义不是文本定义,也不是作者的主观替代客观下定义,而是一种事件描写,这个定义读者能够接受。
虽然忙忙碌碌的一生啊
倒也一事无成
忙忙碌碌与一事无成构成一个因果逻辑闭环。又因为与读者常识认知的悖反,句子有了思考的地方。这句更加突出了前面一捆柴草的生命形象。忙忙碌碌是生活方面,一事无成是对人生的高阶评论。一个普通平凡卑微的人,在高阶者眼里,确实是一事无成。但是,不妨碍他是好人,不妨碍他忙忙碌碌的一生,更不妨碍他是人。这里有他的主动忙忙碌碌,也有他不得不忙忙碌碌。主动和被动之间,就表现了个体与时代环境,双重层面在逼迫和要求他忙忙碌碌,注定了一个卑微平凡者一事无成的命运,也是卑微的命运和人生。通过这样向下的书写手法,表现的是向上的意思,卑微者一事无成的一生,也是人的一生。也是活着的一生。这样的人的价值不在于创造多少价值,而是他的活着就是最大的价值。因为他忙忙碌碌的活着,这个地方这片土地才成为土地,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才能功成名就。
人们皮毛缠绕的颅里
有一座延绵的山
山脚下抵挡风的骆驼
草是动人的碱泉
白发苍苍的山顶
是他祖传高悬的墓园
光天化日的沙梁旁
他们又点燃了炊烟
现在他应该就在山顶墓园驾着青烟
他忽而轻盈的落在坟头上
像一个神仙
光天化日这个词用出了新意,有贫瘠、无可逃避的意思,既是环境描写,又是生存状态描写,也是精神层面的书写。
这一段叙述和描写这个死去的守墓老人的生活的环境,还有他平时的生活情状,也是对忙忙碌碌生活的描写,看上去确实是一事无成,但是,他们点燃了炊烟,这句说明了光天化日的沙梁有了生机,有了人气。所以,并非真的一事无成。因为有一群个体卑微的人在蹂躏搬活着,所以把一个地方都带来了生机。这就是最大的成。但是又活得那么平凡普通。这里让读者自然对平凡生命致敬。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这个伟大不是丰功伟绩,而是因为对平凡的坚守和对环境的对抗。这里呼应了歌词最后的一天又一天,一年有一年的时间重复,重复不就是坚守吗?重复表现了日子的单调和环境的艰难。崽这样的地方,甚至一棵树都需要反反复复重复栽上几遍,几十遍,然后是一天又一天的养护,保护。这都是需要不断在时间里重复重复重复。这里的他们一词从对垦荒屯边个体的描写,进入了对群体的描写。刀郎说他听老人讲过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他写老人的时候,一直没忘记八千湘女。他写老人也是写湘女。也因此这首歌一直被人解读是与八千湘女有关。原因也是在此。
村民们终于散去拆掉灵棚
唢呐摘掉了铜碗去乞讨柴米和油盐
活着的人继续生活,有一种安宁、平淡、重复、又充满生机的日常生活氛围。
命中注定在这荒芜湖畔干涸家园
听苍松嶙峋的黑岩诉说蜜语和甜言
这两句是承接上面两句场景所做的评论书写,是直接对群体的生活环境、生活情状地描写,群体命运地描写,群体忙忙碌碌和一事无成地描写。
即使他永寄孤独的墓堆
任时间去蹂躏他所有的相
回到个体书写,当然需要回到个体书写,文本才完整。这里前一句是具体事件叙述,后一句是评论。这句中的时间一词的意思,不仅仅是时间,有空间,有事件,有命运等等时间里面发生的所有。蹂躏这个词贬义用出了褒义,有暴力、残酷、痛苦、折磨、坎坷的意思,还有坚韧不拔、负重前行、主动担当的人的高贵精神。
相是佛语用词,这里世俗生活化了。但是,这样使用,就给卑微者。一事无成‘忙忙碌碌的平凡人一种宗教式敬仰的评价,生命有了高贵的意思。’
他依然舍不得那个地方
这句是对一个卑微者最高的评价,也是最伟大的评价。在那么残暴的环境当中,卑微者没有逃避,躲避,而是一直在抗争,一直在为这个恶劣的戈壁垦荒,长出生机。这点对故乡、对土地不逃避,不躲避,不放弃,坚守故乡、故土的精神。相比在各个安宁、繁荣、和平时代那些号称高阶、上层精英、功成名就、追名逐利的人群,有着极高的个人品质的精神对比。还能说卑微者是一事无成吗?卑微者卑微吗?
一天又一天
一年一年又一年又一年
一年一年又一年
一年一年又一年
一年一年
他依然舍不得那个地方
一天又一天
一年一年又一年又一年
一年一年又一年
一年一年又一年
一年一年
又一年
一年一年又一年
一年一年
又一年
一年一年又一年
一年一年
这是一段用文字书写的行为艺术。这样的简单、单调的重复,构成了一群人的一生。也是这样一群人不断重复单调坚守甘愿被蹂躏的一生,向土地和上天乞讨生活的勇气,才有了一个地方的炊烟,才有了一个地方的柴米和油盐,蜜语和甜言。
这是一首向平凡者、卑微者致敬的歌曲。底层书写的刀郎,当然被底层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