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行业的巨变!是天灾?还是人祸?

发布时间:2025-07-18 07:07  浏览量:1

原创 药店智汇

曾被投资界称为“长坡厚雪”的医药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变!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同样压死骆驼的也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药店行业萎靡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

面对形势的急转直下,药店行业,真的生存无门了吗?困住药店的到底又是什么?

药店巨变是天灾?还是人祸?

一年前的乌镇夜话,今天成了现实

一年前,在乌镇的一个夜晚,我和药店行业的老朋友聊天。

我们当时对药店行业的高估值提出了不同看法。

那时,资本的余温尚存。零售药店的价格已经出现“面粉贵过面包”的倒挂情况,这种局面,是不正常的。

我当时这样说:

“如果十年之后我们回顾今天,或许会觉得今天的价格离谱得不可思议。就像 15 年前我们展望今天的价格,也觉得难以置信。

因为我们是在时代红利 × 行业红利的双重背景下,才有了现在的估值。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80%的连锁药店不值它标价的一半。

所以十年之后回头看,一定会发现:‘怎么会有人花这么高的价格买一家药店?’我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我信逻辑。”

结果,不到两年,当初高价收购门店的买家,如今反过头贴钱甩卖。而那些卖掉药店的老板,如果想重新入局,已经不需要自己开店了,直接从原来的买主手中买回来控股就行,说不定控完股还有富余。

这就是:形势比人强,逻辑大于信心。

是天灾?还是人祸?

其实,说到底,归因不重要了。

因为——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当追溯码罚款、医保飞检、药师刷脸考勤、库存倒挂、顾客流失、线上竞价……多项压力叠加的时候,药店老板已经分不清,到底哪一件才是压垮自己的最后一击。

天灾也好,人祸也罢,关键是你准备怎么活下去?

拥抱变化,借智借力才有生路

前段时间,我和几位行业朋友一起讨论:今天的药店,还有救吗?

讨论完,我们发现一个共识:

不是没有路,而是很多人不肯走新路。

那些活得好的药店,几乎都在“加东西”:

加线上:视频号、小程序、数字人短视频、小黄车、直播带货,让顾客不进店也能成交;
加理疗:打造体验感、提高服务值感、增强客户粘性;
加中医:从“卖药”到“顾问”,把顾客从买药的人变成健康管理的跟随者。

在药店智汇的学员中,已经有一批门店走在前面:

通过“特色化经营项目”、“药店AI问诊中台+新药店商业模型”这些切实能落地的东西,把门店从“药品搬运场”变成了“信任解决中心”。

这些药店的共同特征是:愿意试、敢于变、用得起平台、尊重专业合作。

真正困住药店的,是认知惯性,不是你不会变,而是你不想变。

不是你没能力做,而是你算不过一笔账:

听说要花钱升级,第一反应是“等一等,再看看”;听说要平台合作,第一反应是“别人是不是赚我钱了?”;听说要员工转型,第一反应是“太难了,做不动”。

很多老板至今还停留在“我不如多摆点货、让员工多介绍一下”的阶段。

问题是,现在的顾客,不再靠“介绍”来买单,而是靠“信任”和“专业判断”来决定是否成交。

而信任从哪来?从系统方案+专业表达+长期陪伴里来,不是你多讲几句、多降5块钱。

药店的最大问题,不在药、不在人,而在“心”

今天的药店老板,如果不能尽快切换思维,从过去那种“守成式”经营模式,转向“重建式”成长逻辑,那就是在温水煮青蛙。

很多人嘴上说拥抱变化,但心里想着:

“有没有既不用多花钱、也不用员工改变的方法?”

你真想听实话吗?

这种方式,不存在。

能活下来的药店,都有一套“反人性”的打法!

我们发现,很多逆势增长的药店老板,都有以下特征:

不算小账:舍得投资员工培训、系统升级、外部资源整合;不怕试错:新项目、新渠道,能快速落地、迭代、优化;不再依赖“老顾客”:主动寻找新的引流路径,而不是等着人上门;不靠情怀做事:尊重数据、尊重专业、尊重平台。

说白了,他们已经不是过去的“店主”,而是正在进化成“经营者”。

药店行业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今天的行业,早就不再是“顺风赚钱”的时代,而是拼组织、拼认知、拼系统力的淘汰赛。

老板能不能转型?

员工能不能成长?

商品能不能更新?

顾客能不能留下?

这四件事决定你下一个季度能不能活得舒服

越容易成为那个“活下来的1%”

最后一句话,送给还想坚持的人:

冯仑先生说过:

“承认失败,是男人对自己最大的勇敢。”

我想说——

敢于改变,是药店老板对未来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