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因热射病去世,医生劝告:高温天宁可啃雪糕,也别做这事
发布时间:2025-07-17 21:36 浏览量:7
三伏天的大太阳,像是天上掉下来的火盆,一点情面不留地烤着地面。可就在这刺眼的热浪中,却有人再也没能从户外走回来。
热射病,一种重度中暑,会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常发生在高温高湿、通风差的环境中。最近一位年纪四十出头的男子,顶着烈日干活,没撑过当晚,心跳呼吸全停,医生摇头叹气:“这种天气,不怕啃雪糕,就怕你硬撑着出力气!”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识?在很多人眼里,夏天就是出汗排毒、多动能减肥,吃雪糕是“寒气入体”的坏习惯。可现实狠狠打了脸。高温天里最忌讳的,不是吃冷饮,而是硬扛!
不少人以为,热出汗就是身体在“排湿气”,其实高温环境下,人体为了散热会大量出汗,水和电解质流失得比你想象得快,等你感觉不舒服时,器官已经快撑不住了。真正危险的,不是天气热,而是你还在死扛!
说到热射病,它可不是普通的中暑。它是中暑中“最狠的那一个”,不像热痉挛那样只是抽抽筋,也不像热衰竭那样靠喝点水就能缓过来。热射病是直接“要命”的。一旦发生,体温能飙到四十度以上,脑子一糊涂,人就倒了,关键是倒下去之后,黄金救治时间只有短短几小时。
我们从后往前捋一下这类悲剧的根源。那天正午,太阳毒得能烫熟鸡蛋,他还在工地上搬砖,没戴帽子,也没防晒。有人劝他歇会儿,他摆摆手:“我年轻,耐得住!”这种“我能扛”的心理,往往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热射病的发生,不分年纪,只要超负荷工作,加上不通风、不补水,不出几小时,身体就能“罢工”给你看。而且它的过程并不总有先兆,有时候就是一个打晃、一头栽倒,再睁眼就是病房的天花板,甚至来不及醒来。
你要说中暑分几种?咱们按严重程度排一排:最轻的是热痉挛,接着是热衰竭,最后就是热射病,属于急救级别的重症。热射病的症状可不好惹:体温飙升、意识不清、皮肤干热无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到最后,肝肾功能可能全线崩盘。
有些人说:“我以前也晒过,最多就是头晕出汗,哪有这么严重?”那是你命大!现在高温年年刷新纪录,城市热岛效应加上空调依赖,很多人对热的耐受力其实在下降。加上空气湿度高,汗水蒸发不了,体温更难降下来,热射病的风险是“步步紧逼”。
国家气象局的数据就摆在那儿,近年我国每年因高温造成的死亡人数持续上升,尤其是北方地区,极端高温天数翻番。别以为只有南方才热,北方干热更“直接”,很多人来不及适应就中招。
那到底什么情况下容易得热射病呢?一句话:热、闷、没风、还在动。比如密不透风的厂房、暴晒的工地、不开窗的车里,都是高危场所。有时候你光坐着不动,在车里打个盹,车窗一关,热量聚集,十几分钟也能出事。
预防这玩意儿,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第一条,不逞强。天气预警说高温,就真别硬撑着干重活。
第二条,补水要趁早,别等渴了才喝。而且不是光喝水,流汗多时还得补点盐分,喝点淡盐水或者运动饮料,别光靠白开水。
第三条,穿衣要透气,颜色浅一点,材质轻一点。有个老经验讲得好:“夏天的衣服要能飘得起来,闷着穿还不如不穿。”
第四条,作息要避“毒日头”。早上十点到下午三点,是“烤炉时间”,不管你多能扛,都别在这时候出门瞎晃。
第五条,空调不是洪水猛兽,别怕开。但记住别对着吹,温度别调太低,26度刚刚好。偶尔吃个雪糕、喝杯冰水,那不是“作死”,反而是降温的好办法。真要怕寒气,那就吃点姜,别拿冷饮出气。
再一个,很多人把中暑不当回事,觉得躺一会儿喝点水就能缓。可一旦发展到热射病,不是你想缓就能缓的,得上医院抢救,晚一步都不行。
还有些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肥胖人群,本身身体调节功能差,热射病来得更快,走得也更急。别拿年轻当护身符,热浪面前不讲人情。
说到这儿咱得提醒一句:热射病不是“热一下就能出汗排完”的事,它是身体“热得出不去”,像个锅里煮的鸡蛋,外面都熟了,里面还在闷。这时候你再跑、再晒,等于给身体“加火”。
所以医生才劝:“高温天宁可啃雪糕,也别瞎动!”这不是开玩笑,是真的怕你“热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有人问,那我们小时候咋没事?一来那时候没这么热,二来咱小时候身体好,三来那会儿没那么多“高风险场所”。现在城市里地面全是柏油、水泥,加上空调外机乱吹,地温比气温高上好几度,你以为自己是在晒太阳,其实是在蒸桑拿。
面对这越来越热的夏天,咱们得换个思路。不是“忍一忍就过去”,而是“躲一躲保平安”。别拿命赌,身体不是铁打的,热射病面前,谁都不是主角。
想活得长久,那得会藏,会躲,会降温。吃个雪糕不丢人,歇一歇不掉价,命是自己的,别让一时的硬撑换来一辈子的遗憾。
话说回来,人这一辈子,最怕的不是病,而是小看了病。热射病这玩意儿,看着是个“热”字,其实藏着的是“命”字。
别等天黑了才想开灯,别等人倒下了才后悔。高温天,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能不干重活就歇着,想吃雪糕就大胆吃,千万别硬着头皮做“英雄”。毕竟在酷暑面前,活着才是最大的本事。
参考文献:
[1]张洪刚,王海燕. 热射病的临床特征与救治策略[J]. 中国急救医学,2023,43(5):469-472.
[2]国家气象局. 2024年我国高温天气统计报告[R]. 北京: 国家气象局,2024.
[3]李志刚,陈永红. 高温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对策[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22,40(10):781-785.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