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的庄头

发布时间:2025-07-17 17:16  浏览量:1

李 在 南/文

我的祖先是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东门外十里堡大户李家的人,明末迁来山海关外前卫城落户。到了清朝初年,不知因为什么缘故,编入汉军正白旗,起初在北京内务府上驷院当差,后来放为庄头,官级为七品顶戴,世代相传,一直到我自身,享受地租一百六十余年,深知庄头底细。现在把它写出来,供研究清代官庄制度的参考。

一、庄头的开放

清朝初年,关外地广人稀,田亩荒废,蒋良骥的《东华录》有下面一段记载:“明天启、崇祯间,清兵到关外,恣意掳掠,所过为墟,即前门一城,掳去一千五百余名。居民抛弃田亩,自往关内居住,以求安生。”又说:“明天启、崇祯间,关外兵革不休,用坚壁清野计,使清兵无处掳掠,将居民移至关内,地即无主,尽致荒废。”据《清实录》载:顺治元年清廷即在盛京、锦州、热河等地,圈占荒地,建立起庄园,开始设立庄头(后来叫作放庄头)。庄头是世袭制,必须由旗人充当,招佃垦荒,所谓一地养二民即是。

庄头所领的土地,都是零星碎乱的,如我家所领的土地,共有五处:一是前卫城菜田和早田,一是黄罗山(即我家原来居住的地方)早田,一是杨家屯、刘家屯旱田,一是古城子早田,一是偏坡子旱田,共计一千一百绳。那时到处都有闲荒,庄头随时承领,招佃耕种,照地收租。

二、庄头的义务和权利

庄头唯一的义务,就是向皇上纳粮,庄头唯一的权利,就是向佃户收租。庄头承领土地之后,即招佃户承种,每年按亩收租。佃户种庄头地的租金,比种民户的地要低几成,但比种自置的课赋又要高几成。清廷对于庄佃有严格的规定,佃户不准欠租,庄头不准增租撒田。每年所交的地租,大多数是交银钱。银钱租之外有干草租、白菜租、合豆租、棉花租,还有余租、小工等项。庄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收租纳租。佃户承租庄头地亩,有一半自由性,如盖房、凿井、私押等等,佃户可以任便处理,庄头不得过问,官府更无明文规定。因此各家佃户,都把租来的土地视为本产。但也有多事的庄头,到官府去控告佃户,说他私押、盗典,这无非是诈取佃户的钱财以自肥罢了。

清廷对于庄头的世袭有严格的规定,就是必须由长子承继,这和皇位必传给长君一样。其余几个儿子,愿意跟庄头同居的可以同居,愿意分居的就让他分居。他们分得的财产,都是庄头的私产或私财,对庄头所领的官地,无论多少,不得过问。因此,庄头的家庭多不和睦。庄头年岁已高,可把这个差名让给长子;年壮有病,可以告病,传给长子;若是庄头死亡,就名正言顺地由长子承袭。官府除了要更名钱以外,没有任何烦难。庄头共分四等:头等庄头领官地一千一百绳,二等庄头领官地一千绳;三等庄头领官地九百绳,四等庄头领官地八百绳。但也有例外,我家本是四等庄头(俗名小等庄头),却领了官地一千一百绳,与头等庄头所领官地相等。但收干草、白菜、合豆、棉花等租,比其他庄头较多。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得而知。

三、管庄街门及其权限

山海关外庄头,开始归锦州府副都统衙门管辖,后来专门设立一个管庄衙门(在锦州的直属于副都统),管理庄佃一切事宜。管庄衙门是旗缺,一个庄头,向来是三个旗人,即正白旗、正黄旗、镶黄旗各一人。管庄衙门一旗设一“比帖”和一“催长”。因没有正堂统属,设“委委主事”以总其成,叫大老爷。三旗共六名官员。一旗之下设“拜堂阿”(即汉名书记长)二名,另外有效力多名,“宜都”(即衙役)多名。宜都也有马匹。管庄衙门都用席、石、王、赵、李五姓人,就是那些效力的也没有一个外姓;只有宜都有外姓,但仍一律是旗人,汉人格于例外。他们把持几辈子,俨同世袭一般。我在十几岁时,知道李、赵二姓人丁稀少,只有绥中县永安寨席家,石家花园石家,纲户屯王家。盛京几个别旗的管庄衙门,都是钱粮衙门,其他衙门比不上它的收入。石家的人,有一个名叫福隆阿的,在衙门里当过四十年的委委主事,后来告老还家。管庄衙门是专门管理庄佃事务的,不能过问地方民、刑事件。委委主事的收入,虽有俸米,为数不多,不足以养廉,在生活上需要什么,全部向庄头索取。各家庄头每年不知要花费多少无名钱。管庄衙门的印信,不象其他衙门那样归主官自行掌管使用,而归副都统衙门掌管。每逢办事时,必有七品官员,齐见副都统,得到副都统划诺,才能起用。对各州、县行文,都用副都统札文,不用管庄名义。

管庄衙门审理案件时,委委主事坐正座,三旗六名官员左右旁坐;判案不服的,只打二十七鞭,没有其他刑罚。再不服的,送锦县收押。管庄衙门设有拘留所,没有脚镣、手铐,只能拘留几天,不能长久拘留。打人的鞭长九尺,把长一尺。施鞭时,周围留出二丈空隙地。当时只有旗署才有,一般民没有这种刑具。

庄佃间的大小诉讼每月都有,到处都有,统归管庄衙门处理。在勒索钱文方面,也不亚于民衙,如管庄衙门出一传票,首先宜都二名,乘马持传票前往,被传人必出无名钱二、三百吊,才不另生枝节。这种无名钱出多出少,都以被传人的家资贫富而论。到了后来,还要花费许多小钱。就是庄头和庄头互讼,或庄头和亲丁涉讼,都要花各种小费;谁的小费花得多,谁就得到胜诉。

四、缴纳地租的情况

每年到“冬至”月末日(包括大进三十日,小进二十九日),这是庄头交纳银差的时候。我家是正白旗庄头,即到管庄衙门正白旗办手续。这时正白旗的效力就要三十吊小费,宜都也照例要九吊小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已成惯例;否则,管庄衙门就成了“于瘪”。

管庄衙门,管辖锦、宁、广、义四州、县二百七十多个庄头,每年解送到北京内务府的银差数目,为京平银三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两九钱。到了缴纳时,京平变为湘平,湘平较京平分量高出二千九百两,这叫做“余平”。这项余平是委委主事一年的进款。这个制度,在乾隆年间就规定了,以后不准更改。委委主事亲押银差送至北京内务府,沿途经过的地方,各州、县必派兵勇护送,直达北京为止。后来虽然有火车,但这项差银仍由旱车运送。委委主事虽然得了余平,但备办到北京去的礼物也很多,这项礼物的品种和数目都是固定的,如绒毡、虾油、海米、小菜,都载在固定的账簿上,写得明明白白;某家应送何项礼品和数目多寡,一直便得。光绪二十二年,石全禄(字乃臣)为委委主事,欲矫此弊,他到北京去押送差银,没有备办任何礼物。到内务府缴纳差银时,库丁过平,顶进一个假宝,石全禄大声分辩,坚不承认。库丁说:“不换,咱见堂官去。你敢用假宝来试探不成!”石只好拿出真银,换取假宝。我家每年能收到租钱一万三千几百吊,中等年成,佃户没有敢欠租的;一遇灾荒,即呈报管庄衙门,请求派差催缴;否则,一经差误,便受撤革处分。钱租以外的干草租一万斤,白菜租四万斤,合豆租一百石,棉花租一百斤,喂马小工五十个,亦必按时要佃户一齐缴清。

我家当庄头初期,房网地占去五十亩,坟莹地占去二十亩,自种地占去一百四、五十绳。黄罗山、前卫城两处土地,都和兴城县望海甸王家祯地段毗连,因为一个庄头领不起,由两个庄头承领的,可见当时的荒地实在太多。

庄头除了租差外,还有鹅差,后来又有马差(马差详后)一差不到,即是有罪,革除差使,另招庄头接充。接充人不论同姓异姓,但必须是旗人。要想得放庄头,必须多花银钱,小等庄缺要一万吊或几千吊,大等庄头要一万多吊,特等庄头花费特别多,这项进款全归管庄衙门所得。

大等庄头,租项固然多,就是小等庄头,租项也不少,如兴城县望海官地王庄头盐滩多,绥中县瓮泉山白庄头山林多,都同样缴纳各项租差。因此庄头间贫富不均,有的到了度日困难时,便跟富足的佃户订立合同,兜办几年。庄头把各项租差确数,交给兜办人;兜办人照例给庄头封差养马,再给庄头生活费用,此外所得,统归兜办人作为维护差使之用。每年旧历五月初一,庄头开始缴纳余租。我家派执事人去锦州,包封二十吊送交管庄衢门正白旗老爷手,取回收据了事。每年十月底,即交办鹅差。办理鹅差时,庄头必亲赴锦州郑重办理。办鹅差有固定的鹅商,鹅商每年放养一千只鹅(面定的数目),届时宰杀。每个庄头,限定购买两只鹅,定价十二吊。鹅商在鹅的左翅下面割一小孔,取出内脏,然后割取胸部肉一块,约一斤重,又取出鹅油一块(这鹅肉、鹅油是给皇室进贡的)。两只鹅齐头并摆,用油纸包好,再用红纸封面,然后用红绒绳缠扎成包,由庄头捧着送呈副都统。鹅差和其他余租都是大典,所费虽不多,没有敢违误的。

我家的差银为一百零八两,在每年冬至月末一日,送交管庄衙门。我十六岁那年,亲自办过一次。那时我家在前所西边老户屯,有一百五十绳余租地,这是自置的私产。每年就用这项地租,到山海关银庄购买元宝作为差银。那次买了三只元宝,花纹是吉林“大翅”,每只元宝重五十三两,照例用湘平计算。到家时,已是冬至月的下旬,遂即坐轿车去锦州办银差。三只元宝由车夫用坎肩挎在身上,车旁插一黄布小旗,上面写:“内务府差务车”,以防强盗劫车(强盗不敢劫官车)。晓行夜宿,走了四天,才到达锦州,比即赴委委主事公馆交差。委委主事办差务,全在夜间,因主事吸鸦片,要到夜间精神才充足。这时院子里点起纱灯,陈列桌椅,三员旗官,一一到齐。其中一人司账,数人点银;又用一老银匠看银子的成色,成色低的不收,叫换高银。在夜里银庄不营业,无处买到高银。就是在白天,拿着银锭到银庄去卖,照行市每两必低几成,买进来,照行市每两必高几成。统计一百多两银子,必吃几十吊亏耗。一遇这种事故,必托人向收银子的花上几十吊无名钱,他才收下,否则,到了夜半,他在账后总结项下,写上“注销”字样。这就是叫你跟随着车到北京去交。庄头到了这时,虽不至于被撒,但其中种种麻烦极为难受,所以情愿多花小费,不吃大亏。委委主事收完银子,预备好的两辆银差大车,早到院里等候。锦州派来护送银车的小队亦到齐,虽到鸡鸣时,也得将差车赶出城外旅店住宿。委委主事另坐轿车随往。庄头当差一年,到此告一段落,准备回家过年。

咸丰年间,有一个名叫高琳的庄头,乘一辆轿车到锦州去送差银,顶马跟随,纱灯照地,很是威风。巧遇崇实将军到盛京(奉天)去上任,清早赶路,高庄头不开道。崇实问明,当时无事;到任之后,奏明清廷,褫去庄头七品顶戴。以后庄头的顶戴,不是考取得来的,就是纳粟捐来的,但以没有顶戴的居多数。

五、庄头的马差

刚放庄头时,没有养马。到了乾隆四、五十年间,才在庄园养马,从此庄头增添一项马差。副都统衙门又设立一个阿端衙门(阿读纳。即养马衙门),专门管理马政。这群马叫做大凌河马群,约有马万匹,在杏山附近开辟马场,占去五十三个屯子。纵横三、四十里,靠山临海,土地肥饶,百草繁茂。

马场有一定的制度,所有马匹每年立夏入场,归场里放牧;立冬出场,归各庄头喂养。共分四十八群,每群三、四百匹不等。其中又分马群和骒马群,骟马群为军事用。我幼年时,每个骟马群里都养几只骆驼,这是为了养成马的习惯,以免在战场上或行军时看见骆驼就惊扰。骒马群里不养骆驼它们是专为繁殖用的。

每群马设领导三人,叫做大老爷、二老爷、三老爷。他们在场里盖房居住。各群有各群的放牧地点,都在领导人住房的附近。每天薄暮时分,领导人驱马到河边饮水,这是一项要务,因马不会觅水。大雨天或昏夜里,也必披毡衣、戴毡帽,出外乘骑看马。遇到阴天,尤须看海,以防马匹入海淹死。每个马群,除了领导人,还有十几个牧夫或马夫,外号“马鞑子”。骒马生驹一年半后,拨归骟马群,准备割势。马群里繁殖多的,老爷就晋级,以示奖励。骒马群里,每十五、六匹,必留一牡马带领,名叫“答汗”,全鬓全尾,极其雄健。马有倒毙的,必将鬃尾交给阿端衙门,以信实。在马的左后胯上,烙上一个火印,约有碗口大,呈圆形,满文为“阿端、阿端”。凡是有烙印的马,谁也不敢偷窃。庄头养马有许多设备,先叫大粮庄头自行喂养,余地租庄头不养马。养马庄头必在住房附近修马圈,我家马圈修成五排,每排分三十个圈格,又在圈格北面修起圈棚,里面设置几个石槽。每个格口,安下两个穿孔的石桩,在孔中穿上一条园水,叫做挡马木。我家又给牧马人盖了七间房屋,在房屋前面安下几个石槽,作为拴乘骑马、驾车马之用。备置干碎草和喂马小工斛两个(每二斗半为一斛),铡刀七八口,候马上圈,以备应用阿端衙门在锦州城内,主管人为协领,受副都统支配。在立冬前一日,必将马趟子编好,写明某马群归某庄头喂养,有喂头圈、二圈、三圈等名目。先从宁、锦两处喂起,然后转到广、义两州。立夏出圈入场,立冬出场入圈时间上毫无差错。有喂四十八天的,有喂三十八天的,有喂二十八天的。我家喂头圈,只有二十八天。阿端衙门必将喂马日期计算好,但日期也有不完全相符的,总之无多大出入。

一年立冬前,我家已将草、豆、竿、棚、刀、斛、房、夫等预备妥当。立冬前二日,挡槽的先来(一般是三老爷),请他到指定的房屋住下。立冬那天马群来了,领马入将马放在附近田地里,即时大老爷、二老爷和马夫齐到,乘马之外,有大车一辆专拉行李,还拉着几个能装百斤油、酒的大坛子。这些人下马后,我家送猪一日迎风。他们自带厨师,宰猪办饭,所需白菜、干粉、烧酒、食盐,全由我家供给。厨师将猪杀了,不吹气即退毛,他说:“猪若吹气,即减却香味,这是特别作法。”

过两天,三位老爷在圈旁陈设香案,摆出马神牌位,放鞭炮,叩头奠酒。拜毕,请我父亲谈话,讲折扣钱数目。他说价,我父亲还价,相差很大。我父亲说:“不用折扣钱,咱们自己喂吧。”讲了两、三次,他们看到草料俱足,不可多要,每年按一千一、二百吊成议,出圈交齐。第四天,三老爷来了,说是要吃饺子,即送给他几十斤白面。过五、六天,又给生猪一口,他们白煮着吃,请我父亲和我到马棚吃肉。白煮的猪肉,味道较为鲜美。猪油炼成后,装入坛内,留到回场使用。喂马二十八天,必送五、六口猪,每口猪宰后,约重五、六十斤,那时一般喂大猪的很少。

马群上圈后,过了十几天,估计查群的要来了,将马赶进圈里,预备查点。我家喂养的这群马,以白马居多,全全尾,雪白一片,咆哮奔跳,如生龙活虎一般,邻村小孩都来看马,一时热闹非常。

马入圈后,小工端草喂马,到了夜里,有值夜的,以防咬架。我家派执事人手提灯笼,照顾小工,闹了一夜,到明早将马赶出,放在田里吃短草;然后扔一圈草,拉一粪,即算交差。

过了几天,奉天将军衙门查群的来了,分乘两辆轿车和两匹乘马,连管庄衙门派的协助人员,总共不过五、六人。到来时,备办酒席款待,饭毕,到圈一观退出。次日饭毕,我家送他们小费三十吊,即去;这叫“东查”。再过几天,副都统门查群的来了,照例一宿两餐,送小费三十吊,即去;这叫“西查”。也有不去查圈的,只派人走一趟敷衍了事。查群的由此处到彼处,明年立夏才回衙交差,每个人都发一笔小财。

庚子八国联军入京,辛丑和议达成,列强向清廷索赔款。清廷无法应付,乃令各省尽量搜罗,当时奉天无款可筹,将军增祺奏请拍卖大凌河官马。光绪二十九年实行出卖。由于情急变产,减价出售,连马场也卖了。阿端衙门的官员和牧马人丁数百名,尽行失业。马在出卖后,都归农业使用。这些马历来吃惯野草,一旦换吃干草,疾病丛生,倒毙不少。

六、庄头的裁撒

光绪三十一年,赵尔巽接任盛京将军,奏请裁撒庄头,丈量官地,缴价升科,为国家开辟财源。庄头闻息,举出代表,到北京内务府请愿,请朝廷收回成命,结果被拒不纳。这时有绥中县石门子人叫任春溥的,在北京充光禄寺署丞,记名御史,代上一呈,略谓:“庄头世受国恩,二百余年,一旦撒,不知如何体恤。”清廷决议,佃户领地,须给庄头结费,但不规定数目,由庄佃酌办。这年秋,开始丈量庄园地,即按此规定办理。

庄头既裁,管庄衙门也不存在。副都统奏请,委委主事以候补知县任用,三旗六员官,以候补典史任用,先行回家养老。赵尔巽委锦州知府孙寿长为垦务局局长,委成勉之为绥中县垦务分局局长。分局设监绳委员十二名,绳工、书记各十二名,用修身齐家等十二字,命十二个绳工名。到我家丈地的为修字绳,委员灵寿堂,山海关驻防旗人,比帖式出身,与我家为至亲。他先出布告谓,庄头官地,先由庄头承领,庄头无力承领,由佃户承领,须给庄头结费。布告贴出后,庄佃争承领权,又争结费,控诉不已。灵寿堂对我父亲说:不可领佃户耕种地,只好领自耕地。庄佃争诉,无时休止;不如恰商妥当,多得结费为妙。因此,我父亲没有承领佃户耕地,只领自耕地一千亩,得结费三万余吊。有一个庄头,向佃户多要结费;佃户向星务分局控告。光结三十二年春,成勉之指示,庄头应得结费,只准领取微末尾数。这时,他倒吃了亏。至此庄头地领照升科,始权归国有。

七、丈地的实况

丈地时,监绳委员带书记十几名,绳工十几名,来到庄头家里,伙食费用,全由庄头供应,外备鸦片烟灯多盏。这项供应也有由佃户备办的。庄地规定等级,以地势平坦、土性肥沃为上则;地势平坦、土地硗薄为中则;河边、山头为下则。以级别高低分地价多寡。丈地所用的绳是一条长二十丈的粗麻绳,浸以桐油黄蜡。绳上每五丈拴一红布条,隔五丈拴一黄布条,作为计地标志。麻绳前端,由一绳工拉住,后端也由绳工拉住,另有一绳工,抱一五尺长的木把和几条铁签。到了地边,拉前端的和拿铁签的进地飞跑,画草图的书记跟着进地,拉后端的站在地边,前后把绳拉直之后,拉后端的鸣笛,拉前端的插签,即时有人喊“四十弓”。再往前跑,后端至,再鸣笛,前端再插签。领地人这时要给绳工小费,后端过签鸣笛,前端闻笛过几步再插签,结果,地多亩少,不给小费的,不到签即鸣笛,闻笛就插签,结果,地少亩多。横竖丈毕,书记在草图上记明文数,回去后,再办丈单。领地人还要给书记小费,如此,够上则,写成中则;不给小费的,够中则,写成上则。丈地的都发了财。过了一月或两月,发下小票,叫领主到分局领丈单,再到锦州换执照。到分局取丈单时,亩少的即时换取,亩多的不论庄佃,拖延不给。领地主人,困居旅店,托人说情,多花小费也就换了。我家给绳工、书记的小费约二百余元。到分局、总局领丈单执照时,也花了几百元。(政协辽宁省锦州市委员会供稿)

选自《文史资料选辑 第4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暨沈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说明:

·庄头亲弟弟称为亲丁。

·锦、宁、广、义四州是锦州府、宁远州、广宁县、义州的篇称

·望海甸即望海屯,现在习惯上称望海,

·放庄头后,土地又有开垦,再经丈量,较原有面积增多,增多部分章纳租,称为余租。

·因吉林造的原宝,成色高,和湘平、京平质量不同。

·清代势领是四品顶戴,协助副都统办事

·先从距马场远的庄头家喂起,然后再往距马场近的床头家喂,为的是马回场便利

·马上圈后,每匹器若干斤草,若于解粮:按马的数目,的日期,所筹的总数,可以少喂一些,把省下的草粮钱,送与马群管理人,即行贿受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