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年华 聚福州 | 探访非遗技艺,对话传承匠人

发布时间:2025-07-17 01:51  浏览量:1

7月10日、11日,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福建省福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福建省福州市根雕、大漆、角梳制品非遗传承地,与匠人深度交流,探寻非遗技艺传承脉络,洞察传统工艺创新路径。

根 雕

木间藏巧思,传承见创新

踏入根雕工坊,金丝楠木、太行山崖柏等名贵木材的独特气息扑面而来。中国雕刻工艺大师、闽侯根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剑波已在此等候,他深耕根雕领域24年,作品屡获国家级奖项。寒暄过后,林剑波便带领实践团成员走近木料,一边让大家触摸感受木材的天然纹理,一边细致讲解不同木材的特性:金丝楠木因内部结晶体而显金光,树瘤越密越细价值越高;太行山崖柏生于悬崖,经风雨显露真容,虽小巧却因稀缺而弥足珍贵。

访谈时,林剑波分享了文化创意融入雕刻的思路。以“一带一路”主题敦煌佛像作品为例,林剑波讲述了如何用创新跳刀技法处理木料,借骆驼与人物造型展现丝路场景,让成员们真切感受到了传统工艺与时代主题的融合。此外,他还依托工作室带动木雕产业发展,吸纳了3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培养多名徒弟构建人才梯队,并常进高校授课,让根雕技艺在传承中迸发新活力。

大 漆

漆艺融古今,科技赋新生

走进太古大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主理人程千帆及其团队展示了大漆工艺的守正与求新。从木胚打糙、补灰到裱布,传统工序严谨有序;著名的脱胎工艺则融入3D扫描技术,以泡沫建模、外刷漆后去芯的方式,突破花瓶等常规形态,制成特殊样式。

福州温润的气候,既滋养出漆器温润的质感,又赋予其千年不腐的特性,大漆技艺也自明末清初传承至今。程千帆团队则为这份厚重的传统注入了现代活力:推动大漆跨界融合,将游戏IP与脱胎漆器结合,推出《黑神话:悟空》漆艺葫芦手办;让大漆融入日常,制成蛋壳镶嵌茶盘、螺钿打火机等物件,还涉足家装设计,借直播间推广DIY首饰。“只要你敢想,我们就能做”,程千帆的话道出了团队突破传统漆艺边界的决心,他们的行动也推动着“让大漆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这一理念的落地。

角 梳

原料经巧匠,角木化珍品

在闽侯县南屿双福工艺加工场,省级非遗角梳制作技艺传承人陈连信与实践团成员座谈。作为家族第四代传人,他先简要介绍了角梳的原料:原料多选自质地坚实、不易弯裂的天然牛、羊角,其中非洲牦牛是主要来源,西藏牦牛因纤维粗利用率低,黄牛角呈黄褐色且尺寸小,黑水牛制成品则偏黑。

从这些原料到成型角梳,需经繁杂考究的工序:先横切保证厚度均匀,去表皮打磨平整,再经高温油煮、液压机热压冷压;随后按模具画形、切除多余部分,用180号至800号砂纸依次打磨,配合千叶轮抛光上蜡。历经多道工序,最终成型的角梳坚韧柔润、入发顺滑,每一步都藏着对原料的巧思与工艺的坚守,尽显非遗传承的温度。

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福州匠人指尖、浸润在闽都烟火里的活态传承,唯有守护好非遗,才能握住文明的脉搏,让千年文脉在代代相传中奔涌向前,永不褪色。

文字|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福建省福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贾璐

图片|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福建省福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张瑜真 章少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