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尔战争
发布时间:2025-07-17 00:28 浏览量:8
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战争全史:从乌兰布通到格登山的七十年征战
一、准噶尔崛起与战争起因
1.1 准噶尔汗国的历史渊源与扩张
准噶尔部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其历史可追溯至成吉思汗时期的"林中百姓"。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分化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1640年,巴图尔珲台吉统一卫拉特各部,准噶尔部自此崭露头角。到了1676年,噶尔丹凭借军事手段击败和硕特部,自立为汗,建立起准噶尔汗国。鼎盛时期,其疆域横跨今新疆、中亚及蒙古西部,广袤达400万平方公里。
准噶尔汗国与清朝的敌对由来已久。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准噶尔不断东扩至喀尔喀蒙古(今外蒙古),严重威胁到清朝"满蒙联盟"的根基。康熙时期,噶尔丹更是兵锋直指内蒙古乌兰布统,此地距北京仅400公里,形势危急之下,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从政治野心层面而言,噶尔丹自称"博硕克图汗",妄图重建蒙古帝国,与清朝争夺对蒙古各部的宗主权。此外,准噶尔与沙俄相互勾结,借助沙俄提供的火器与军事顾问来对抗清朝,甚至私下签订密约划分势力范围,这无疑让双方的矛盾愈发尖锐。
1.2 康熙朝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1687年,喀尔喀蒙古内部发生内讧,札萨克图汗与土谢图汗因人口和资源问题爆发冲突,直接导致喀尔喀陷入内战。此时,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借机挥师东进,意欲将喀尔喀三部置于准噶尔统治之下。1688年,噶尔丹率领3万大军,越过杭爱山,向漠北喀尔喀蒙古地区进攻。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噶尔丹自新疆对漠北地区的进攻,正好与沙俄自贝加尔湖向南的进攻构成钳形攻势,使正在与沙俄作战的喀尔喀军腹背受敌。
面对噶尔丹的军事威胁,喀尔喀蒙古各部最终决定内附清朝,向南撤退,进入今内蒙古境内。噶尔丹的军事行动不仅严重威胁了清朝北部边疆的安全,还挑战了清朝作为蒙古各部宗主的地位。康熙皇帝意识到,不打败准噶尔汗国,未来将成为清朝的潜在隐患。在这种背景下,清朝与准噶尔之间的战争已不可避免。
二、康熙朝对准噶尔的三次亲征
2.1 乌兰布通之战:首次交锋与"驼城"对决
2.1.1 战前态势与双方部署
1690年春,噶尔丹率军2万进入内蒙古东部地区,严重威胁清朝京师地区安全和边疆安定。面对噶尔丹的军事威胁,康熙决定御驾亲征,并作出一系列军事部署:清军主力兵分两路,左路以裕亲王福全为帅,率兵3万出古北口;右路以恭亲王常宁为帅,率兵2万出喜峰口。与此同时,命康亲王杰书率军进驻归化城,堵住噶尔丹去路;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吉林方向的清军前出至科尔沁草原,力争对噶尔丹形成合围之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康熙出征不久就感染寒热重症,无法赶往前线,清军的组织调度再生变故。7月27日,常宁率领的右路军孤军深入,在乌珠穆沁遭准噶尔军截击,损失骑兵400余人。康熙急令常宁部速与福全会师,并收拢阿喇尼残部3000余人,以最大限度集中兵力。此时,准噶尔军也尾随而至,并抢占了乌兰布通山扎营,形成了居高临下之势。
2.1.2 战斗过程与关键战术
乌兰布通山下河流和沼泽密布,易守难攻。噶尔丹下令将随军的骆驼缚肢而卧,外附毛毡和箱垛,使火枪手伏于其内,依山脊线环形布置,形成了一道"驼城"防线。"驼城"战术,脱胎于欧洲名将扬·杰士卡发明的车堡战术,曾经被匈牙利、神罗、土耳其等欧洲强国效仿,威力绝伦。只不过这么远传了过来,无论是配置还是熟练度都没法和正牌的车堡相比。
1690年8月1日晨,福全率军向乌兰布通山的准噶尔军发起进攻,清军集中大小铳炮,猛烈轰击准噶尔军驼阵,但山岗上林木密布,不利于发挥清军的火炮优势。福全命清军拉出80门红衣重炮,对准噶尔阵地狂轰乱炸。重达15磅的实心炮弹如风起云卷般对准军驼城造成严重打击,驼城很快被炮轰分割成两段。准噶尔军则凭借地形优势,给清军造成杀伤。
正面进攻失利,福全又派出骑兵从两翼进行包抄,但右翼部队被沼泽所困,被迫撤回;左路清军在缺乏呼应的情况下,被半山腰上杀出的准噶尔军骑兵冲散,康熙的舅舅佟国纲也在进攻中战死。在正面侧面进攻都受阻后,福全调整部署,不再轻易使用步骑兵发起冲击。在侦察清楚准噶尔军的虚实后,清军火炮终于开始发挥威力,而准噶尔军的火药弹丸逐渐耗尽,渐渐处于下风。
日落时分,清军终于将驼城一分为二,趁势展开全线攻击,准噶尔军死伤惨重,被迫借夜色退向山顶。可惜的是,福全未能在当晚对山顶的准噶尔军残部发起总攻,而是命令全军就地转入休整。见此情形,噶尔丹趁机以"讲和修好"为名,施出缓兵之计,福全信以为真,未继续进攻。8月4日,准噶尔军趁夜色与清军脱离接触,一路向漠北撤退,清军发现之时,已追之不及。
2.1.3 战役结果与影响
乌兰布通之战是康熙统治中期的一次关键战役,它解除了准噶尔部对京师的威胁,粉碎了噶尔丹的割据企图,为稳固清朝北部边疆打下了基础。然而,这场战役的结果却颇具争议。从战术角度看,清军未能全歼准噶尔主力,噶尔丹成功逃脱;但从战略角度看,清军阻止了准噶尔的东进,保卫了京师的安全。
乌兰布通之战暴露出清军八旗部队在顺治以后,战斗力逐渐下降的问题。根据现有史料,当时噶尔丹军作战远距离主要依靠火枪,贴身时才使用刀矛等冷兵器。但清军却缺乏应对火器的经验,按照康熙帝的评价,"我军近与厄鲁特战,排列太密,为贼人乱枪所中。且进退并不鸣笳。此皆不习战阵之故也。"
此战之后,康熙帝意识到了火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于第二年在北京建立了八旗火器营。然而,中国自然科学的停滞,以及闭关锁国的社会环境,导致火器设计和制造技术长期原地踏步甚至退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爆发。
2.2 昭莫多之战:决定性胜利与噶尔丹覆灭
2.2.1 战前局势与清军战略调整
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并未放弃东进的野心。1696年,噶尔丹又以骑兵三万(并扬言借俄罗斯鸟枪兵六万),由科布多东犯克鲁伦河以北巴颜乌兰。面对噶尔丹的再次挑衅,康熙决定再次亲征。1696年二月,康熙帝发兵十万,分东、西、中三路出击。
康熙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东路军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从东路进兵,切断噶尔丹向东北的退路;西路军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率领,从归化城出发,穿越沙漠,绕到噶尔丹的后方;中路军则由康熙亲自率领,从独石口出塞,正面迎击噶尔丹。这一战略部署的核心是形成对噶尔丹的合围之势,彻底消灭其主力。
2.2.2 战斗过程与战术运用
1696年五月十三日,费扬古统帅的西路清军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与噶尔丹主力军队遭遇。昭莫多一战成为清准之战的转折点,清军以"反新月阵"战术大破准噶尔主力,歼敌数千,噶尔丹仅率数十骑逃走。
清军方面,费扬古采取了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他先以少量骑兵引诱噶尔丹进攻,然后佯装败退,将准噶尔军引入预设的包围圈。当准噶尔军进入包围圈后,清军伏兵四起,从两翼和后方同时发起攻击。费扬古命令清军的火炮部队集中轰击准噶尔军的中军,打乱其指挥系统。
准噶尔军方面,噶尔丹依然采用了"驼城"战术,但这一次面对的是更加成熟的清军战术体系。清军不再像乌兰布通之战那样正面强攻,而是利用地形优势,先消耗准噶尔军的弹药和体力,然后发起决定性的冲锋。
2.2.3 战役结果与历史意义
昭莫多之战,清军歼敌数千,击溃噶尔丹主力军队,噶尔丹兵败流窜,众叛亲离。此战后,噶尔丹失去了准噶尔的统治地位,其仇敌策妄阿喇布坦成为了新的统治者,并和清廷密切合作,这让噶尔丹只能在荒漠中不停流窜,最终暴病身亡。
昭莫多之战的胜利,标志着康熙皇帝对准噶尔的第二次亲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场战役不仅彻底击溃了噶尔丹的主力,还为清朝消除了来自西北方向的重大威胁。此战后,清朝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喀尔喀蒙古各部也得以重返故地。
2.3 康熙第三次亲征与准噶尔的暂时平定
噶尔丹在昭莫多之战失败后,势力大减,但仍不甘心失败。他试图在故乡招兵买马,重整旗鼓,这坚定了康熙剿灭噶尔丹的决心。于是康熙在1697年第三次亲征,并渡过黄河。此时的噶尔丹已是穷途末路,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占领,他的亲信听说清军再次来袭纷纷投降。
在清军的强大压力下,噶尔丹众叛亲离,最终于1697年在科布多阿察阿穆塔台暴病而亡。噶尔丹的死亡,标志着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准噶尔的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清朝通过这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成功地遏制了准噶尔的扩张,稳定了北部边疆的局势。
然而,康熙虽然此举剿灭了噶尔丹,但他依然不想直接统治准噶尔,而是将大权交到了策妄阿喇布坦手中。这一决定为后来准噶尔的再次崛起埋下了隐患。在随后的二十年里,随着策妄阿喇布坦势力的崛起,他也不再一心效忠清廷,开始打起了小算盘。
三、雍正朝对准噶尔的战争
3.1 策妄阿拉布坦时期的清准关系
噶尔丹死后,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为准噶尔汗国的新统治者。策妄阿拉布坦表面上对清朝表示恭顺,实际上却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重新扩张。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军入侵西藏,攻占拉萨,杀死拉藏汗,这一举动严重威胁了清朝在西藏的利益。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策妄阿拉布坦派人袭击了哈密,这引起了康熙的警觉,随后其在哈密周边布置了重兵。此时策妄阿拉布坦立即派遣主力进入西藏青海,试图通过控制藏传佛教高层的方式扩大影响力。康熙知道藏传佛教在蒙古诸部中的影响力,于是赶忙组织皇十四子允禵,领三十万大军前往西藏平乱,最终击败了准噶尔军队,保住了西藏和青海的安宁。
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即位。此时的准噶尔汗国在策妄阿拉布坦的统治下,国力逐渐恢复,对清朝的威胁也日益增加。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噶尔丹策零"少年聪黠,善驭士卒",在治国上不输策妄阿拉布坦。他鼓励农业、手工业生产,大力支持枪支、火药、子弹和大炮的制造业。俄国的奥伦堡探险队长基里罗夫曾在报告中写:噶尔丹策零是所有土著民族中最强者,他拥有炮兵8万人。
3.2 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清军的重大惨败
3.2.1 战前准备与战略部署
1727年,清廷命令准噶尔新任首领噶尔丹策零交出因叛乱逃亡准噶尔的罗卜藏丹津,噶尔丹策零拖延导致雍正皇帝不满。于1729年出兵征讨,由傅尔丹出师北路,岳钟琪出师西路。雍正皇帝决心通过这一行动,一举平定准噶尔的威胁。
北路清军统帅为靖边大将军傅尔丹,带领的部队有京师八旗兵6000人、车骑营9000人、奉天(今沈阳)等处兵8800人。以巴赛为副将军,授予顷承郡王锡保掌振武将军印,陈泰、衮泰、石礼哈、岱豪、达福、觉罗海兰为参赞。西路军主帅为宁远大将军岳钟琪,总兵力约2.6万人,以甘、川等地汉军为主力,武器颇为精良。
计划中,雍正决定将兵力分成四路,分别以2000人行动,穿越布尔干、布鲁尔、库列图岭和奇兰河,跨越阿尔泰山,最终会师西路军,直指准噶尔汗国的心脏。然而,噶尔丹策零接到关于清军调动的消息后,决定主动出击,先发制人。
3.2.2 战斗过程与惨败原因
1731年5月,傅尔丹将部队转移至科布多。噶尔丹策零见北路清军比西路稍微弱小,遂决意集中兵力,进攻北路,进而劫掠喀尔喀蒙古。因清军凭城固守,准噶尔骑兵擅长野战而不善于攻坚,噶尔丹策零便用计诱清军出而野战。他派塔苏尔海丹巴为间谍,故意让守卡清军抓获,诈称噶尔丹策零发兵3万,派大策零敦多布、小策零敦多布分别率领,攻击北路,现小策零敦多布已至察罕哈达,而大策零敦多布因故未至。傅尔丹相信了间谍的话,决定乘敌尚未集中便加以歼灭。
傅尔丹选出一万人的部队,循科布多河西进发。素图、岱豪为前锋,定寿等领第一队,马尔萨等领第二队,傅尔丹率大兵继其后,令衮泰留守护城,陈泰屯于科布多河东,守住粮草供应道路。1731年6月初9日,定寿所率第一队进至扎克赛河,抓获准噶尔巡逻兵,巡逻兵称距察罕哈达仅3日路程,准噶尔兵不超过千人,还没有建立营地。傅尔丹命乘夜速进,行军数日,并没有看见敌人。
17日,清军又抓获一名准噶尔兵,称准军2000人驻扎在博克托岭。傅尔丹派素图、岱豪带领3000人前往攻击。准军用弱兵佯装败退,引诱清军,而主力2万已埋伏于山上。18日,宝寿的第一队行军到库列图岭,遇准噶尔军,并杀敌400余人,准军驱赶驼马,翻越山岭逃跑。19日,傅尔丹大军与前锋等部会合。20日,清军追敌,进入博克托岭,遇到敌人伏兵四起,占据高处向清军攻击。傅尔丹督战,杀敌千余人。
塔尔岱、马尔齐督兵攻夺西山制高点,准噶尔军据险防守,清军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傅尔丹深知全军处境危险,决定向和通泊突围。傅尔丹将全军分为5队:定寿、素图、觉罗海兰、常禄、西弥赖占据山梁东;塔尔岱、马尔齐占据山梁西;承保居中,马尔萨在承保东边;达福、岱豪当前锋,舒楞额、沙津达赖等护后。1731年6月21日,清军按以上部署突围。准噶尔军发现清军意图后,便全力进攻山梁东西两军,当时突然下雨并冰雹,清军突围更加困难。
傅尔丹派兵支援西路,令承保支援东路,一直战斗到傍晚,但没有解围。22日,觉罗海兰成功突围,定寿、素图、马尔齐都自杀。西弥赖命令索伦支援,但部队溃败,也选择了自杀。东、西两队清军全军覆没。23日,准噶尔军乘清军突围,立足未稳,又包围了在和通泊边水草地集结的清军大营。傅尔丹亲自督兵抵御,杀叛军500人。树红纛的科尔沁蒙古兵被攻击,树白纛的土默特蒙古兵在沙津达赖指挥下奋力拼杀。其余清军望见白纛在敌阵中,以为土默特兵陷入敌阵,于是溃败。
24日,傅尔丹混在士卒中突出包围圈。准军完成了大集结,傅尔丹率残兵渡过哈尔噶纳河,退往科布多方向。准噶尔军紧追不舍,击杀500余人。7月初1日,清军仅存2000余人退至科布多。
3.2.3 惨败后果与影响
和通泊之战是清军与准噶尔战争中最惨重的失败之一。此战,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率领的六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数万将士战死,京城八旗损失殆尽,阵亡的勋贵名单让人触目惊心。清军损失将领14人,包括副将军查弼纳、巴赛,参赞大臣马尔萨、舒楞额等高级军官,阵亡将领数量之巨,堪称清朝立国以来所未有。
此次惨败对清朝造成了深远影响。首先,它严重削弱了清军的战斗力,尤其是八旗精锐的损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其次,它打击了雍正皇帝对准噶尔用兵的信心,导致清朝在之后一段时间内采取了防御性战略。最后,它也让准噶尔汗国获得了战略主动权,噶尔丹策零趁机侵扰喀尔喀蒙古,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破坏。
和通泊之战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清军统帅傅尔丹求胜心切,误中敌计,于博克托岭突围后,未及时撤往科布多,却在和通泊立营,故再度陷入重围,损失惨重。另一方面是清军战术僵化,未能适应准噶尔的灵活战术。此外,雍正皇帝对前线将领的过度干预也影响了指挥效率,傅尔丹在战场上的决策权受到严格限制,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战术。
3.3 光显寺(额尔德尼昭)之战:清军的反击与战略转折
3.3.1 清军的战略调整与防御部署
鉴于清军在和通泊之战中惨败,清廷对准噶尔部用兵的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御。清雍正九年(1731年)七月,雍正帝首次接到北路军战败奏报后,即刻下令傅尔丹:"目前进兵之议且不必言,而防守之策倍当加意。诸大将军等照近日谕旨谨慎办理。"其后,又一再谕令前敌将领:"果真能固守住城池,就是你们的大功矣……败退的贼兵,也断不可深入追击。贼人虽来,不可轻进追击,但能相机坚守,即尔等之功。"
为加强防守,雍正帝令傅尔丹从科布多撤往扎布韩、察罕廋尔等处,以便与喀尔喀蒙古相互策应;任命大学士马尔赛为抚远大将军,率军前往土上拉河等关键之地驻扎,与喀尔喀王公等会面办理喀尔喀游牧和防守事务。同时,清廷鉴于察罕廋尔大营地理位置靠北,势孤力单,不足以阻扼噶尔丹策零沿阿尔泰山南麓东犯,所以下令在推河、拜达里克河和翁金河三地,各建造一座城池,驻兵防守;在白格尔(今蒙古国贝格尔)驻兵1万,和察罕廋尔大营形成了互为犄角之势,控扼阿尔泰山南麓交通要道,加强对喀尔喀西部的防御。
1731年十一月上旬,傅尔丹率清军从科布多撤回察罕廋尔。与此同时,雍正帝调整了北路的清军将领:任命顺承亲王锡保为靖边大将军,领北路大军;原靖边大将军傅尔丹被降职为振武将军,为锡保协理;抚远大将军马尔赛改授绥远将军,带领军队前去克拜达里克驻扎,受靖边大将军锡保的节制。
3.3.2 战斗过程与关键决策
鄂登楚勒之战后,噶尔丹策略在鄂登楚勒之战失败后,野心不死。他于1732年派遣6000军队偷袭哈密,因为清军防范严密而未能得逞。随后又派遣小策棱敦多布率军3万军队进攻喀尔喀,企图俘虏蒙古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锡保听闻后,仅派遣3000军队迎战,遭遇失败。而小策棱敦多布在漠北游荡多日,并未发现哲布尊丹巴踪迹,一无所得。他听说策凌亲王驻军博图山,就偷袭其牧区塔米尔,"掠其子女牲畜"。
策凌大怒,"断发及所乘马尾誓天",他邀请锡宝一起夹击小策棱敦多布。随后,策凌带领2万满洲、蒙古大军追击小策棱敦多布,终于在克尔森齐追上,双方大战一场,因为锡宝、丹津多尔济没有发兵来援助,导致准噶尔军队逃走。
准噶尔军逃到了光显寺(额尔德尼昭),这里左临河,右阻山,是易守难攻之地。于是准噶尔军队在此休整过夜。策凌则带领军队追击到光显寺,趁着夜色悄悄接近准军营地。到了凌晨,策凌突然发动进攻,准噶尔军从梦中惊醒,仓促应战,"尸满山谷,河水数十里皆赤"。
3.3.3 战役结果与战略影响
额尔德尼昭之战,清将策零的指挥灵活果断,使得己方军队能够占据有利地形,实施突然袭击,在给予敌人重创之后又乘胜追击,所以能以大小官员只损2人,兵丁被伤者不过数十人的微小代价,取得将3万逆贼斩杀大半,令其余敌军残部丧胆奔退的重大战果。准噶尔军残部逃脱后,额驸策零急忙通报绥远将军马尔赛,要求他出兵堵截。此时,马尔赛驻在扎克拜达里克,城内清军有1.3万人,如果派出一部分兵力截准噶尔军归路,配合策零部的追兵前后夹击,便可一举将残敌全歼。但马尔赛十分怯懦,畏惧作战,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敌人逃走。
额尔德尼昭一战,给噶尔丹策零以沉重打击,为清王朝与准噶尔部议和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额尔德尼昭之战后,准噶尔部因人员伤亡惨重,驼马物资丧失殆尽,整个部落元气大伤,已无力继续进行对清朝的战争。从雍正十一年(1733)下半年起,噶尔丹策零就以各种方式向清廷表示准备释放清军俘虏,派使者请和。
而清王朝由于连年对准噶尔用兵,军费开支过多,库帑银锐减。因此,清廷朝野上下也都有停止用兵、休养生息的要求。翰林院检讨周彬上疏说:"多年来对准噶尔用兵,糜费银粮,军队疲惫,应尽快撤兵,军务全部停止,放松天下之民力,奉养天下之命。"
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帝决定与准噶尔议和。经过多次谈判,双方最终在1739年达成协议,以阿尔泰山为界,划定了双方的游牧区域。这一协议标志着清朝与准噶尔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双方进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四、乾隆朝对准噶尔的彻底平定
4.1 准噶尔内乱与乾隆的战略决策
4.1.1 准噶尔汗国的内部分裂
1745年,噶尔丹策零病死,准噶尔汗国陷入了严重的内乱。噶尔丹策零有三子一女:长子喇嘛达尔札,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尔,幼子策妄达什,女儿乌兰巴雅尔。乾隆十一年初,年方12岁的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尔"以母贵嗣汗位"。但他昏庸无能,残暴嗜杀。其姐乌兰巴雅尔等每以善言规劝,禁其淫乱,他非但不听劝诫,反而听信谗言,将其姐和姐夫赛音伯勒克拘禁起来。那木札尔的荒淫暴戾,引起准噶尔部多数贵族及其属下民众的不满。
乾隆十五年(1750年)夏,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尔欲利用行围打猎的机会杀害对其汗位最具威胁的异母兄长喇嘛达尔札。拥护喇嘛达尔札的赛音伯勒克等人亦借机行事,将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尔擒获,剜去双目,囚禁于阿克苏。喇嘛达尔札登上了准噶尔汗位。
喇嘛达尔札虽为长子,但系庶出,因此不能服众,"诸台吉皆觊能大位,各不相下"。乾隆十六年(1751年),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和硕特部台吉班珠尔以及达什达瓦等人,谋立策妄达什为汗。事发,达什达瓦和策妄达什被杀,阿睦尔撒纳和班珠尔则逃亡到达瓦齐处。
达瓦齐系巴图尔珲台吉之后,大策凌敦多布之孙,游牧于额尔齐斯沙喇泰地方,人众地险,而且"他的族系出身使他有权优先继承汗位"。喇嘛达尔札早就对他存有戒心,这时即派人前去传唤达瓦齐,欲以议事为名将其召来杀掉。达瓦齐预知其谋,拒不从命,喇嘛达尔札遂派兵往擒。达瓦齐得知此信,于九月二十二日率部众5000人内附。行进途中,达瓦齐在和通哈尔按地方击败了杜尔伯特台吉策凌乌巴什所率追兵,但仍未能摆脱敌人。在纳林布鲁尔河、阿尔泰山梁一线,又有博和勒岱、鄂勒哲依率兵万余邀截,因阿尔泰山地狭难过,达瓦齐遂与阿睦尔撒纳、班珠尔经额尔齐斯逃往哈萨克。
喇嘛达尔札尽擒达瓦齐眷属及部众囚禁于伊犁,又派兵3万往哈萨克擒拿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逃出哈萨克,潜回原牧地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收集部众千余人,昼伏夜行,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突入伊犁,杀死喇嘛达尔札,达瓦齐登上了汗位。
达瓦齐无能,嗜酒好杀,渐失人心。小策凌敦多布之孙纳默库济尔噶尔在达瓦齐自立之后,首先归降,但不久就在部分准噶尔部宰桑的支持下,与达瓦齐兵戎相争。他们相互攻伐,同时向各部征兵,各部宰桑穷于应付,无所适从。杜尔伯特部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不满于达瓦齐的统治,乃"集族谋曰:依准噶尔,非计也,不如依天朝,为永聚计"。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月二十一日,三车凌率领所部3177户,计1万余人,离开长期居住的额尔齐斯河原牧地,投归清朝。
4.1.2 乾隆帝的决策过程与战略考量
乾隆皇帝敏锐地察觉到准噶尔内乱的机会,认为这是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的最佳时机。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乾隆帝即谕军机大臣等:"所有明岁军兴一应粮饷、兵丁、马驼,均应豫为筹画。"此后,有关方面积极地进行各种准备,如调拨兵丁、购买马驼、贮运粮秣、勘察进军路线、安设台站等,甚至制作了大批生津止渴的"果单",以备穿越沙漠时解渴之用。
此外,乾隆帝还重视战前的思想动员和舆论准备。当时,满族王大臣在对准噶尔用兵一事上畏怯退缩,为振奋满族王大臣和八旗兵的战斗精神,他于十月十三日召见各王大臣,宣示办理平定准噶尔事宜,阐明了进军伊犁的重要意义,对"惟守妻孥以求安逸,闻战阵而甘退缩"的习气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勉励他们要"奋励踊跃从事"。
乾隆帝坚定地表示,"朕总理天下诸务,惟据理独断,应办之事,断不为众所阻挠;如其不可,众虽强为奏请,朕亦断不允行。是皆尔等所共知者。此用兵要务,朕筹之已审,岂以众人怯懦,即失机宜,半途而废!"为了配合军事进剿,乾隆帝于十一月又下诏宣谕准噶尔部,从政治上揭露达瓦齐的分裂罪行,号召各部首领脱离达瓦齐,归附清朝。
乾隆皇帝的决策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形势的全面分析。一方面,准噶尔内部的持续内乱削弱了其整体实力,各部贵族之间的争斗使得准噶尔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另一方面,清朝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积累,国力强盛,具备了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的能力。此外,准噶尔与清朝长期的敌对关系,以及其对清朝边疆安全的威胁,也促使乾隆皇帝下定了彻底平定准噶尔的决心。
4.2 第一次远征准噶尔:达瓦齐政权的覆灭
4.2.1 清军的战略部署与进军路线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清军正式出兵平定准噶尔。乾隆帝决定发兵5万,于明年二月分北、西两路出击:以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亲王固伦额附色布腾巴尔珠尔、亲王衔琳沁、郡王讷默库、郡王衔青滚杂卜、内大臣玛木特、将军阿兰泰、尚书达尔党阿等为参赞大臣,官兵2.5万人,马7万匹,由乌里雅苏台出发,越阿尔泰山向西南推进;西路以永常为定西将军,萨喇尔为定边右副将军,亲王额琳沁多尔济、贝子扎拉丰阿、总督鄂容安等为参赞大臣,三车凌均为参赞大臣率所部兵以从,官兵2.5万人,马7万匹,自巴里坤西进。
两路大军各携两月粮,约期会于博罗塔拉河(伊犁东北300里),会师后直捣伊犁。由于准噶尔内乱不止,人心思治,迫切要求摆脱达瓦齐的专横统治,又受阿睦尔撒纳、萨喇尔的影响,故清军所到之处,准噶尔各部皆望风迎降,"各部落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无不携酒牵羊以降,兵行数千里,无一人敢抗者"。清军进展异常顺利。
班第与阿睦尔撒纳于西喇托辉会合后,率部经额尔德里克、察罕呼济尔等地,向额米尔(额敏)进军。四月中旬,西、北两路清军均进至博罗塔拉河(今博尔塔拉河)地区,因侦知达瓦齐已往察卜齐雅勒地方,遂不待两路会合,班第、阿睦尔撒纳和萨喇尔分率所部,轻骑前往。二十七日,萨喇尔兵至登努勒台,班第、阿睦尔撒纳等于次日进抵尼楚滚,两地相距仅20里。这时,达瓦齐已退往格登山。班第、阿睦尔撒纳和萨喇尔商定,三十日两路大军同时挥师南下。"汉、蒙军队到达伊犁时,准噶尔人便跟一些首领一起向他们投诚",清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伊型。
4.2.2 格登山之战:阿玉锡的传奇突袭
五月初五至初七日,阿睦尔撤纳和萨喇尔分率清军抢渡伊犁河。北路军由固勒扎渡口越推墨尔里克岭,西路军由喀塔克渡口越扣们岭,两路并进,进逼格登山。格登山位于伊犁西南、特克斯河北岸。"达瓦齐拥众万人,后负格登山崖,前临泥淖,驻营固守",但是,达瓦齐部"军械不整,马力亦疲,各处可调之兵已收括无遗。现在众心离散,愿降者多"。
五月十四日,两路清军逼近格登山,占据形胜之地,严阵以待,并示以欲掠准噶尔游牧以诱敌。当日夜,阿睦尔撒纳派翼领喀喇巴图鲁阿玉锡、厄鲁特章京巴图济尔噶尔等率领22名士兵,前往达瓦齐大营侦察。
阿玉锡乘敌松懈不备,突袭达瓦齐大营。准噶尔军惊溃奔窜,自相践踏。达瓦齐从睡梦中惊醒,不知虚实,率2000余人仓皇逃走。次日晨,阿玉锡清点投降者,计4000余人。达瓦齐率残部翻越天山南逃,清军一面分道南追,一面向阿克苏、乌什等地发出檄文,令当地维吾尔等族人民协助清军擒拿达瓦齐。乌什维吾尔族领袖霍集斯旧日虽与达瓦齐友善,但接到清军檄文后,即率众于各隘口设卡防堵。达瓦齐到达乌什附近时,仅剩百余骑。霍集斯伏兵林内,遣人牵羊载酒往迎达瓦齐入城,待其酒醉后将其缚之,执献清军。至此,达瓦齐割据势力被彻底平定。
格登山之战是清朝平定准噶尔的关键战役,也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阿玉锡率领22名骑兵突袭准噶尔大营,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阿玉锡等奋勇突入贼营冲击,出其不意,放枪呐喊,贼众惊溃纷奔,自相蹂躏。"《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记载:"阿玉锡突其营,枪矢并发,声震山谷,出贼不意,乃大溃乱,自相蹂躏,无一人敢撄吾锋者。"
4.2.3 战后处理与阿睦尔撒纳的叛乱
达瓦齐被平定后,乾隆帝谕令班第等将清军陆续撤回。班第等遵旨留兵500驻守伊犁,将其余各部先后撤回内地。乾隆帝对作战有功的将领论功行赏,阿睦尔撒纳赏亲王双俸,班第、萨喇尔晋封为一等公,惟永常因筹办军需不称旨,未膺封赏。达瓦齐被押送北京后,乾隆帝赦免其罪,封为亲王,住在北京,受到清廷的优待。
然而,清朝对准噶尔的统治并不稳固。阿睦尔撒纳野心勃勃,他本是准噶尔部的重要人物,在准噶尔内乱中失败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转而投向清朝怀抱,请求清朝出兵帮助他夺取准噶尔的统治权。乾隆皇帝接纳了他,并利用他对准噶尔的熟悉,决定出兵平定准噶尔。但阿睦尔撒纳并不满足于在清朝羽翼下的地位,他妄图借助清朝的力量统一准噶尔,然后摆脱清朝的控制,自立为汗。
乾隆帝认为,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准噶尔,对清王朝是一巨大的威胁。所以,早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就决定,俟平定准噶尔之后,采取"众建以分其势"的方针。次年正月,他对此方针又有所阐释:"将四卫拉特封为四汗,俾各管其属。"具体说来,即以车凌为杜尔伯特汗,阿睦尔撒纳为辉特汗,班珠尔为和硕特汗,噶尔藏多尔济为绰罗斯汗,四部俱依照喀尔喀蒙古设立盟旗,令四汗兼管。其目的是使四部相互制约,分而治之,以防准噶尔分裂割据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但阿睦尔撒纳却把这次出兵作为自己"专制西域"的良机,进入伊犁后,他以准噶尔部挥台吉自居,使用珲台吉菊形篆印,行文各部,并授意部属,代其请命,统辖四部。乾隆帝察知其意,令其入觐,以便处置。阿睦尔撒纳故意缓行,至乌隆古河后乘间逸去,潜奔伊犁。此时,清军已回师,伊犁仅有将军班第、参赞鄂容安率兵500办理善后。在阿睦尔撒纳煽动下,各部上层"喇嘛、宰桑蜂起应之"。班第、鄂容安被围自杀,刚刚平定的天山北路又陷入战乱之中。
4.3 第二次远征准噶尔:阿睦尔撒纳叛乱的平定
4.3.1 清军的战略调整与第二次进军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清军再次兵分两路,攻入天山北路。三月,清军进入伊犁,阿睦尔撒纳逃奔哈萨克中帐,清军追捕未获,于入冬前收兵。这次进军,清朝总结前次教训,令大军步步为营,渐次进剿,同时,陆续在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地区开设屯田,就地生产军粮。是年秋冬,阿睦尔撒纳从哈萨克潜回,再次组织部众反清。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初,清军进剿,此时,准噶尔部众中天花流行,死者甚多,已无力抵抗清军,阿睦尔撒纳只好再投哈萨克中帐。七月,清军进至爱呼斯河(今阿亚古斯河),与哈萨克中帐汗阿布赉相会,阿布赉愿率部臣服,派头目奉表进贡,并遣人捉拿阿睦尔撒纳。消息走漏,阿睦尔撒纳率8人连夜逃往俄国谢米巴拉丁斯克要塞,俄国地方当局先将他送到亚梅舍沃要塞,接着又转送到托博尔斯克。
沙俄政府先是捏造谎言,掩盖其容留阿睦尔撒纳的真相。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八月二十日(俄历9月21日),阿睦尔撒纳因患天花病死,沙俄政府仍对清政府封锁消息,在清政府的一再交涉之下,才于次年正月初七日正式通报阿睦尔撒纳的死讯,并请中方派人至边境验尸。
清政府派亲王齐巴克雅喇木丕勒和侍郎三泰前往恰克图验尸,确认阿睦尔撒纳已死无疑,乾隆帝认为"准噶尔全局自可以告厥成功"。至此,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基本平定。
4.3.2 清军的战术运用与战争特点
第二次远征准噶尔与第一次相比,清军的战术有了明显调整。首先,清军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战略,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步步为营,逐步推进。其次,清军加强了后勤保障,在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等地开设屯田,解决了远距离作战的粮草供应问题。此外,清军还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利用准噶尔内部的矛盾,争取更多的部落归附,孤立阿睦尔撒纳等叛乱分子。
在具体战术上,清军根据准噶尔的特点,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针对准噶尔骑兵的高机动性,清军采取了分进合击、多路包抄的战术,不给敌人留下逃脱的空隙。同时,清军还加强了火器的使用,充分发挥火炮和火枪的优势,压制准噶尔的骑兵冲锋。
此外,清军还注重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在沙漠、草原等不同地形中采取相应的战术。例如,在沙漠地区,清军采用了"连环骆驼阵"为诱饵,24门火炮齐发,一举歼敌4000人。在山地地区,则采取了夜袭、奇袭等战术,如格登山之战中阿玉锡的突袭。
第二次远征准噶尔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清军充分利用了准噶尔内部的矛盾和天花疫情等因素,削弱了准噶尔的抵抗能力。准噶尔内部的持续内乱和天花的流行,使得准噶尔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大大降低了清军的作战难度。
4.3.3 战争结果与准噶尔汗国的终结
第二次远征准噶尔的胜利,标志着准噶尔汗国的彻底覆灭。阿睦尔撒纳的败死,标志着准噶尔分裂割据势力的失败和平叛战争的胜利结束。乾隆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战争,是康熙、雍正两朝对准噶尔战争的延续,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代价是巨大的。
经过乾隆帝的两次用兵,准噶尔部被彻底平定,天山北路统一于祖国。乾隆帝的两次用兵,对准噶尔部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前次出兵,以抚为主。后次进军,因准噶尔部降而复叛,则以剿为主,甚至诛杀降人,加之天花流行,准噶尔部人口受到很大损失。
准噶尔汗国的覆灭,标志着清朝彻底解决了西北边疆的威胁,奠定了近代中国西北疆域的基础。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后,"拓地二万余里",西域天山南北尽入版图。原准噶尔领地被称作准部,与天山以南的回部合称新疆。平定准噶尔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首。
五、准噶尔战争的综合影响与历史意义
5.1 政治影响:清朝疆域的奠定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准噶尔战争对清朝的政治影响极为深远。首先,它奠定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础。通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持续努力,清朝最终将准噶尔汗国的领土纳入版图,使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举措不仅扩大了清朝的疆域,还确立了中国对西北边疆的主权,为近代中国的领土完整奠定了基础。
其次,准噶尔战争促进了清朝中央集权的强化。为了应对准噶尔的威胁,清朝政府不得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战争过程中,清朝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边疆管理制度,如设立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等官职,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统治。
第三,准噶尔战争也影响了清朝的政治体制。为了更好地指挥战争,清朝设立了军机处这一重要机构,成为清朝中后期的核心决策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朝中央集权达到了新的高度,也为后来清朝政治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准噶尔战争还增强了清朝的国际地位。清朝通过战胜准噶尔,展示了其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实力,赢得了周边国家的尊重和畏惧。这一胜利也使清朝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大大提升,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力量。
5.2 经济影响:战争成本与边疆开发
准噶尔战争对清朝的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清朝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九年(1731年)的和通泊之战,清军损失精锐3万余人,耗费白银2400万两,相当于全年财政收入的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满文军费档》显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平定准噶尔的总耗费超过1.5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两年的财政收入。
另一方面,战争也促进了清朝边疆地区的开发。为了支持前线作战,清朝政府在边疆地区大力发展屯田、畜牧等生产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战后,清朝政府继续推动边疆开发,移民实边,发展贸易,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
此外,战争还促进了清朝军事工业的发展。为了应对准噶尔的军事威胁,清朝政府加大了对火器、弹药等军事装备的生产和研发投入,推动了军事工业的发展。这些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还对民用工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准噶尔战争还促进了清朝与中亚、俄罗斯等地区的贸易往来。战后,清朝开放了更多的边境口岸,促进了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交流,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清朝还通过控制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加强了对东西方贸易的控制,增加了财政收入。
5.3 民族关系影响: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准噶尔战争对清朝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战争促进了清朝与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通过战争和战后的治理,清朝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和管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其次,战争也加强了清朝的"满蒙联盟"。准噶尔的威胁促使清朝与蒙古族各部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对抗准噶尔的威胁。这种联盟不仅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还促进了满蒙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第三,战争也影响了清朝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政策。为了赢得各少数民族的支持,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怀柔政策,如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这些政策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团结。
最后,战争还促进了清朝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平定准噶尔,清朝将新疆地区纳入版图,实现了对中国西北边疆的有效统治。这一举措不仅扩大了清朝的疆域,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5.4 军事影响:军事技术与战略思想的演变
准噶尔战争对清朝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战争促进了清朝军事技术的进步。为了应对准噶尔的军事威胁,清朝政府加大了对火器、弹药等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投入,推动了军事技术的进步。例如,清军缴获的俄式火炮图纸,为清军的军事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清宫造办处以此为基础,研制出了"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其射程超越了欧洲同期水平,进一步提升了清军的战斗力。
其次,战争也促进了清朝军事战略和战术的演变。在与准噶尔的长期对抗中,清军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西北边疆环境的战略战术体系,如分进合击、长途奔袭、屯田戍边等。这些战略战术的形成,不仅提高了清军的作战能力,还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宝库。
第三,战争也促进了清朝军事制度的改革。为了应对准噶尔的威胁,清朝政府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设立军机处、加强边防建设、完善军事指挥体系等。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清朝的军事效率和应变能力,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最后,战争还促进了军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战争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如福全、费扬古、策凌、阿玉锡等,他们的军事才能和经验为清朝的军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战争也促使清朝政府更加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推动了军事教育的发展。
5.5 国际影响:中亚格局的重塑与中俄关系
准噶尔战争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战争重塑了中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准噶尔汗国的覆灭,使清朝成为中亚地区的主导力量,改变了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清朝通过控制新疆地区,加强了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力量。
其次,战争也影响了清朝与俄罗斯的关系。准噶尔汗国曾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利用俄罗斯的支持对抗清朝。准噶尔的覆灭,使俄罗斯失去了在中亚的一个重要盟友,也消除了清朝与俄罗斯之间的一个重要缓冲地带。这一变化促使俄罗斯调整其亚洲政策,加强了对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的控制。
第三,战争还影响了清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准噶尔的覆灭,使清朝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周边国家如哈萨克、布鲁特(柯尔克孜)等纷纷向清朝表示臣服。同时,战争也使清朝与浩罕、布哈拉等中亚汗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促进了区域稳定和发展。
最后,战争还对欧洲列强的亚洲政策产生了影响。清朝平定准噶尔的胜利,展示了清朝的强大实力,使欧洲列强对清朝更加尊重和谨慎。这一胜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伐,为清朝争取了更多的发展时间。
六、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战争的战略演变与历史启示
6.1 三朝对准噶尔战略的演变与调整
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的战略经历了从防御到进攻再到彻底平定的演变过程。康熙朝初期,面对准噶尔的威胁,清朝采取了防御性战略,主要通过加强边防、安抚蒙古各部等措施,维护边疆安全。随着噶尔丹的不断东进,康熙皇帝不得不改变战略,三次亲征,最终击败噶尔丹,稳定了北部边疆。
雍正朝初期,清朝对准噶尔采取了相对缓和的政策,试图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但随着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的不断挑衅,雍正皇帝决定采取更为强硬的态度,发动了对准噶尔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然而,和通泊之战的惨败使清朝不得不调整战略,转为防御,最终通过光显寺之战的胜利,与准噶尔达成和议。
乾隆朝初期,清朝继续维持与准噶尔的和平关系,但随着准噶尔内部的持续内乱,乾隆皇帝看到了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的机会。他采取了果断的战略决策,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远征,最终彻底平定了准噶尔。乾隆皇帝的战略特点是坚决彻底,不留后患,通过军事打击、政治分化、经济封锁等多种手段,确保准噶尔不再成为清朝的威胁。
三朝对准噶尔战略的调整,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边疆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战略思维不断成熟。从最初的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再到彻底平定,清朝对准噶尔的战略越来越积极主动,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战略演变,不仅反映了清朝国力的不断增强,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边疆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6.2 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经验
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战争的最终胜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战争的正义性是胜利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一个由众多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是历史的大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准噶尔部上层贵族为了一己的私利,搞分裂割据,挑起战乱,甚至与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是不得人心的。清政府进行平叛战争,符合包括厄鲁特蒙古在内的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因而受到他们的欢迎和支持。
其次,经济发展和国力雄厚是胜利的物质基础。对准噶尔战争之所以进行了数十年之久,与清政府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康熙、雍正两朝,虽然取得了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和额尔德尼昭之战等数次作战的胜利,但受限于后勤补给和准军的高机动性,始终未能将其彻底剿灭。到了乾隆朝,由于经济的发展,为平叛战争提供了物质保证,使清朝政府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投入极大的兵力和财力,两次深入准噶尔地区作战,彻底铲除了准噶尔割据势力。
第三,正确的战略决策和灵活的战术运用是胜利的关键因素。清朝统治者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对准噶尔的战略,从防御到进攻,再到彻底平定,每一次战略调整都反映了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把握。在具体战术上,清军也根据准噶尔的特点,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如分进合击、长途奔袭、夜袭奇袭等,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
第四,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后勤保障的完善是胜利的重要支撑。清朝政府不断加强军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清朝政府还重视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屯田、设立粮台、完善驿站等措施,确保了军队的物资供应。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清军的持续作战能力,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是胜利的社会基础。清朝政府通过加强满蒙联盟、安抚蒙古各部、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措施,赢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的支持和拥护。这种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局面,为清朝对准噶尔的战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
6.3 历史启示与现实意义
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战争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首先,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础。准噶尔战争的胜利,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清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这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前提。
其次,正确的战略决策和灵活的政策调整是应对复杂局面的关键。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的战略调整,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政策的能力。这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才能应对各种挑战。
第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准噶尔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清朝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支持。这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第四,开放合作与互利共赢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选择。清朝通过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促进了区域的和平与稳定。这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最后,文化认同和价值引领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清朝通过尊重和包容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结语:七十年战争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的战争,从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开始,到1757年阿睦尔撒纳叛乱被平定结束,历时近70年。这场战争是清朝前期最重要的军事行动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边疆战争之一。
战争的结果是,清朝彻底平定了准噶尔汗国,统一了天山南北,将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奠定了近代中国西北疆域的基础。这一胜利,不仅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还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增强了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战争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边疆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当珍视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安全挑战层出不穷。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战争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指引未来。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战争的历史经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我们应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