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价格雪崩 39%!这几个赛道却偷偷赚麻了?

发布时间:2025-07-16 18:04  浏览量:8

光伏作为全球新能源的核心赛道,2024 年呈现出 “冰火交织” 的发展态势:一边是产能过剩带来的全产业链价格承压,另一边是 N 型技术主导下的效率突破;既有国内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也有海外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

从行业洗牌到技术迭代,从场景创新到生态融合,光伏行业正经历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竞争” 的关键转型。

2024 年光伏行业最突出的特征,莫过于 “量增价跌” 的市场格局。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四大核心环节产量同比增长均超 10%,但供需失衡直接导致价格深度回调 —— 多晶硅价格同比下滑 39.2%,硅片、电池片价格降幅更是分别达到 51.3% 和 32.6%,全产业链进入 “价格寒冬”。

这种压力下,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维持竞争力,而二三线厂商则面临生存危机。部分中小企业毛利率已跌破行业盈亏平衡点,产能出清进程明显加快。

不过市场并非全是 “寒意”。2024 年前 11 个月,我国光伏新增装机仍创下 206GW 的历史新高,其中分布式光伏以 85.22GW 的新增装机量首次超越集中式项目(占比达 41.3%),成为拉动装机的主力。

但分布式市场也受政策调整影响:工商业项目全额上网政策取消、6MW 以上项目自用比例限制收紧,叠加多地推行市场化交易,直接导致项目内部收益率(IRR)下降,部分开发商不得不暂缓项目。

如某县域 “光伏 + 文旅” 示范区,原计划打造 50MW 绿色经济样板项目,但因政策调整导致度电收益下降超 20%,项目被迫延期。这也说明,政策敏感性仍是当前光伏项目投资的重要考量因素。

如果说产能调整是行业 “阵痛”,那么技术迭代就是光伏行业的 “强心剂”。2024 年,光伏正式进入 “N 型技术主导时代”,其中 TOPCon 电池成为绝对主流。

数据显示,2024 年 TOPCon 电池市场渗透率已达 70.1%,较 2023 年提升 32 个百分点,量产效率突破 26.5%—— 相比传统 P 型电池,其发电增益能达到 6%-8%,在经济性和可靠性上优势明显。这意味着,同等装机容量下,TOPCon 组件能多发 6%-8% 的电,直接提升项目收益。

与此同时,HJT 与 BC 技术路线也在加速产业化。2024 年央企集采中,HJT 与 BC 组件占比提升至 18.7%(较上年增长 11.3 个百分点),成为高效电池的重要补充。

更值得关注的是 “技术融合” 趋势。业内预测,2025 年 TOPCon 与 BC 结合的 TBC 电池、HJT 与 BC 融合的 HBC 电池将实现规模化量产,推动电池转换效率向 28% 的理论极限逼近。

以隆基绿能为例,其 HPBC2.0 组件量产效率已达 26.8%,同等装机下能多发电 15%-20%,目前已拿下 1.6GW 订单,计划 2025 年一季度释放 20GW 产能,成为高效电池的 “风向标”。

面对国内市场竞争压力,中国光伏企业正加速 “出海” 布局。2024 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达 320.2 亿美元(虽同比下降 33.9%),但出口结构呈现明显优化 —— 出口量超 1GW 的市场从 29 个增至 38 个,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成为增长主力。

其中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表现尤为亮眼,光伏产品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 217% 和 183%,成为亚洲区域新的增长极。这些新兴市场不仅需求旺盛,还在探索 “光伏 + 特色产业” 的融合模式。

比如沙特 Neom 新城光伏园区,采用双面双玻组件搭配跟踪支架技术,在极端高温沙尘环境下把系统效率提升了 8.2%;更创新的是 “光伏 + 骆驼养殖” 模式 —— 利用光伏板阵列形成的微气候环境发展畜牧业,让单位土地面积综合收益提升 40% 以上,为沙漠地区新能源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 “光伏 +” 样板。

光伏不再局限于传统电站,2024 年在消费级和场景化应用中实现突破。其中便携式光储系统(光伏 + 储能小型化产品)表现突出,全球市场规模达 42 亿美元,同比增长 65%。在欧美高电价地区和国内户外经济热潮推动下,这类产品渗透率快速提升。

在具体场景中,便携式光储的价值被充分释放:雪山攀登时,搭配折叠式单晶硅板的光储设备可连续 72 小时为卫星通讯、加热设备供电;音乐节等大型活动中,用户用它搭建个性化灯光音响系统,甚至带动相关租赁业务增长 300%。这种 “小而美” 的应用,让光伏从 “大基建” 走进了日常消费场景。

另一大创新方向是 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某科研机构研发的 “电致变色光伏玻璃”,通过智能调控透光率,既满足建筑采光需求,又能实现 250W/m² 的发电能力 —— 在商业建筑中,它既是幕墙装饰,又是发电设备,开创了 “建筑美学 + 光电转换” 的新范式。

2024 年我国海上光伏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上海、江苏等地已规划 35GW 项目储备,国家能源局同步发布《海上光伏系统设计规范》,为行业定标。技术上,漂浮式光伏系统通过抗台风结构设计和智能清洗技术,将系统衰减率控制在 1.5% 以内,解决了海上高湿度、高盐雾环境的应用难题。

更意外的是 “生态协同” 效应:部分海上光伏项目形成了 “光伏鱼礁”—— 光伏阵列下方水流、光照条件更稳定,鱼类密度提升 3-5 倍,由此催生 “渔光互补” 新模式,让能源生产与生态养殖实现双赢。

2025 年光伏行业将迎来更关键的技术突破:TBC、HBC 等融合电池量产,效率向 28% 逼近;构网型储能技术成熟,让光伏更好适配电网;BIPV、海上光伏等场景持续落地,推动光伏从 “发电工具” 向 “生态要素” 升级。

从行业发展逻辑看,光伏已从 “拼产能”“拼价格” 转向 “拼技术”“拼场景”—— 头部企业靠效率和成本优势巩固地位,创新企业靠场景和生态打开新空间。对于行业参与者来说,紧盯 N 型技术融合、新兴市场布局、场景化应用这三大方向,或许能抓住下一波增长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