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的人越来越多?专家研究:天热可睡觉,也别做这5件事

发布时间:2025-07-16 22:33  浏览量:8

你有没有注意到,近几年一到夏天,新闻里“高温中暑致死”的报道就频繁起来?有些人甚至没去干什么重体力活,只是在屋里坐着,突然就出事了。

热死这个说法,看起来像是民间的夸张说法,但这个词背后藏着非常真实、非常严肃的健康危机。

不是只有沙漠里的人才会被热死,城市人也一样会被“热”盯上,甚至更容易中招。

城市的“热岛效应”让地表温度连夜都降不下来,加上空调使用不当、饮水不足、作息紊乱,身体就像锅里的一只虾,慢慢地被煮熟了而不自知。

很多人以为“热死”是指中暑,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

真正造成死亡的,往往是体温调节系统的崩溃,加上一些潜在的慢性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这些本来就让身体“打补丁”运行,一热,就更容易系统性瘫痪。

特别是高温天里,我们身体的血液像是“加速跑”,汗水拼命排出,心脏负荷增加,血压波动剧烈。如果这个时候你没注意一些生活细节,可能就会让身体一步步走向失控。

在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生活方式中,有五件事,最容易在高温中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偏偏很多人做了还不自知。

我们先从一个真实的案例说起。那天我在门诊接待了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外表看起来挺健康。

他来的时候脸色发白,满头是汗,说前一天晚上突然胸口闷,头晕,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意识模糊。

他以为是没吃好饭,就喝了点冷饮,开着空调睡了一觉。第二天情况更严重,才来医院。

检查结果一出来,吓了他一跳——心电图显示心律不齐,血压也飙升,血液黏稠度偏高,血钾还偏低,这些都跟高温下身体调节失败密切相关。

他平时没什么基础病,只是因为白天出汗太多,晚上又贪凉,空调开得太低,还不补水,整个人的“水电系统”就崩了。

这类情况其实并不少见,特别是在高温天的夜晚,人们以为只要开空调就能睡个安稳觉,但如果方式不对,反而会让身体越来越疲惫。

高温不是不能睡觉,而是要会睡觉。

在这种天气下,睡觉最重要的,其实不是温度,而是身体能不能顺利排热

空调温度调得太低,汗孔关闭,体内热气排不出去,反而像是锅盖盖住了滚水,越煮越闷。

最理想的睡眠环境,是温度控制在26度左右,同时保持适当空气流动。不要在空调直吹下入睡,也不要整晚不开窗

除了睡觉之外,还有五件事,在天热时特别要避免。

第一件是饭后立刻午睡。夏天很多人图凉快,吃完饭倒头就睡。

问题是,饭后血液大部分都跑去肠胃了,如果这时候身体又得靠皮肤排热,两头都要抢血,心脑供血就可能不足,容易头晕、心慌,甚至引发脑血管意外。

第二件是喝冰啤酒、吃冷饮解暑。你可能觉得冰的东西能降温,实际上它只是在口腔制造了“凉爽错觉”。

而真正进入胃肠后,身体得耗费更多能量去“加热”这些冷食,等于让身体工作更重,还可能诱发胃痉挛、腹泻,甚至诱发心绞痛。

第三个是白天暴晒出汗后立刻冲凉水澡。很多人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开冷水冲澡,觉得痛快极了。

但这时候汗腺正在全力工作,血管也处于扩张状态,突然遇冷,容易引起血管剧烈收缩,造成血压骤变,严重时甚至诱发心律失常或晕厥。

第四个是高温天过度运动,特别是午后。很多人觉得夏天出汗多,正好减肥,结果穿着厚衣服去跑步。

殊不知,高温下运动,身体消耗的不是脂肪,而是水和电解质,反而容易脱水、抽筋、甚至热射病。热射病是最致命的中暑类型之一,一旦发生,死亡率非常高。

第五个不能忽视的是忽略慢性病的管理。高温往往让人懒得动,也懒得吃药、测血压血糖。可偏偏高温是慢性病最容易出问题的季节

特别是糖尿病患者,高温时血糖波动更大,容易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危象,而这些症状往往跟中暑很像,容易被误判,耽误治疗时机。

说到糖尿病,高温天里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出汗过多导致血糖监测误差

汗液中的盐分、电解质变化,会影响测量结果,有些人看到血糖低了就盲目加餐,结果反而让糖代谢更紊乱。

如此,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有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减弱的问题,高温下身体对热感不敏感,等感觉到难受时,已经处于脱水或热衰竭状态了。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情况,就是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病变,这种情况下,哪怕血压下降、心率异常,身体也难以及时发出“报警”,一旦倒下,往往是严重后果。

所以医生常说,高温天不是慢性病的“休息期”,而是“高危期”。我们看到的“热死”,很多时候不只是天气的问题,而是身体长期处在亚健康状态,一到极端天气就“露馅”了。

那应该怎么应对这类风险呢?补水要及时,而且别等渴了再喝,最好是少量多次,每次100毫升左右,水温接近体温即可。不要用冰水猛灌,会刺激胃肠、加重负担。

作息规律非常重要。高温容易扰乱睡眠,睡不好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系统也更脆弱。

建议中午小睡20分钟,但不要超过半小时,避免进入深睡眠后醒来反而更疲惫。

穿衣要透气、浅色、宽松。皮肤是身体最大的“散热器”,一旦“封闭”了,散热效率大减,身体就像个闷罐子,容易过热。

还有一点容易忽视,就是情绪管理。夏天人体激素波动大,情绪容易烦躁,这时候一激动,血压飙升、心率加快,特别是有基础病的人,更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如果高温天里出现持续性头晕、恶心、乏力、心慌、意识模糊、出汗异常等情况,千万不要硬扛,及时就医是保命的关键

说到底,夏天不是不能舒服地过,而是要过得科学。气温升高本身不可控,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避坑,提前防护,才是面对高温最聪明的做法。

别小看这“热死”的说法,它不是一句夸张的民间俗语,而是现实中越来越多“猝不及防”的真实写照。

我们不能改变气候,但可以改变自己对身体的呵护方式。

参考文献:

[1]侯莉,梁玉蓉,李莹,等.高温天气对城市居民健康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5):612-616.

[2]张伟,刘志强.糖尿病与高温天气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9):678-682.

[3]陈勇,李佳.热射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断误区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24,40(2):134-137.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并结合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作健康科普使用,不构成诊疗依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