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在什么时候才意识到他们已经和美苏不是一个级别的玩家了?
发布时间:2025-05-20 03:24 浏览量:3
曾经威风八面的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米字旗在全球的土地上猎猎作响,其舰队称霸四大洋。
可如今,它只能在西欧的小岛上偏安一隅。
那么,英国到底是从什么时候才惊觉自己与美苏已不在同一级别了呢?
其实早在一战结束后,英国的衰落就已初现端倪,只是当时的它还在强撑门面。
一战时期,欧洲列强高举民族主义大旗,数百万军队在欧洲大陆上疯狂厮杀。
战后,英国召集的仆从军带着民族主义思潮回到殖民地,使得各地独立浪潮风起云涌。
英国虽仍凭借强大实力维持着世界霸主的地位,通过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段,允许殖民地成立自治政府,控制其进出口贸易,但这不过是勉强维持的局面罢了。
二战无疑是给英国沉重一击。
德军的“海狮计划”将英国本土炸得满目疮痍,城市沦为断壁残垣。
食物供应也出现严重危机,民众面临饥饿威胁。
为了换取美国的援助,丘吉尔甚至将英国在世界各地的大部分军事基地拱手相让,这一行为让殖民地人民看清了英国外强中干的本质,各地独立浪潮愈发汹涌,难以压制。
此时的英国,不仅失去了大量海外殖民地,经济也陷入了崩溃边缘,根本无力与本土未受战火波及、大发战争财的美国相提并论,同时也无法与在战争中迅速崛起、展现出强大动员能力的苏联抗衡。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二战刚结束时,英国在国际上仍保留着一定的影响力,美英苏三国领导人还能一同召开三巨头会议,在对德国的处置问题上,英国也有一定的话语权。
真正让英国如梦初醒,深刻认识到自己与美苏巨大差距的,当属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
这一年,埃及政府为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控制运河的英法两国爆发大战。
英法联军在战场上看似横冲直撞,可当美苏介入后,局势瞬间逆转。
美国委婉施压,苏联更是直接以战争相威胁,两国态度一致,要求英国和法国交还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在美苏的强大压力下,身为胜利者的英国,不得不狼狈地停下脚步,抛弃到手的战利品,无奈撤退。
这场战争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彻底打碎了英国民众还沉浸在伟大帝国美梦中的幻想,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英国早已不是那个曾经称霸世界的大英帝国了。
从更深层次来看,英国的衰落有其必然性。
在工业时代和科技时代,国家实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工业实力和科技实力。
英国在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掉队,在制造业和科技这两大关键领域,被后起之秀美国、苏联以及德国超越。
面对逐渐弱势的格局,英国不思改进,反而沉迷于躺赚的金融模式,在殖民地推行自由贸易,对外实行贸易保护。
这种双标做法虽短期内获利,却引发了后进国家的强烈不满,也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两次大战后,英国的家底被彻底败光,失去了与美苏竞争的资本。
在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英国又接连遭受打击。
殖民地纷纷独立,曾经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体系土崩瓦解;
曾经称霸世界的皇家海军,不是被拆解变卖,就是实力大减;
曾经的小弟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逐渐倒向美国。
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急剧下降,只能无奈地接受沦为地区性大国的现实。
毕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没有永远的强者,一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将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