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由普京担保,偏爱来中国疗养,叶利钦人生最后8年过得怎样?

发布时间:2025-07-16 19:36  浏览量:1

1999年12月31日中午12点,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68岁的叶利钦坐在摄像机前,准备发表他的“新年讲话”。

但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却让所有俄罗斯人目瞪口呆:"今天,在即将过去的20世纪最后一天,我决定辞去俄罗斯总统的职务!俄罗斯需要新的政治家带领人民步入新世纪。"

这位曾经站在坦克上对抗政变、亲手埋葬苏联的政治巨人,竟然主动放弃了权力。

要知道,他的总统任期本来还有半年才结束。

这个戏剧性的转折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叶利钦的最后8年,究竟过得如何?

要理解叶利钦晚年的处境,得先搞清楚他这一生是咋走过来的。

1931年2月1日,叶利钦出生在乌拉尔地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小时候受洗时差点被粗心的神父淹死,为了纪念儿子在这次生死考验中的顽强,父亲给他取名"鲍里斯",在俄语里就是"斗士"的意思。

这个名字还真没白起,叶利钦这辈子就没消停过。

12岁那年,他从军火库偷了个手榴弹,好奇心作祟非要拆开看看,结果炸掉了两根手指。这事儿放今天绝对是头条新闻,但在那个年代,只能说明这小子胆子够大,也够莽撞。

1955年从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后,叶利钦进入建筑行业。

别看他出身农民,这人干活是真拼命。一年内掌握了12门专业技术,从工长一路干到总工程师、建筑局局长。1961年加入苏共,1968年当上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建设部部长。

真正让叶利钦名声大噪的,是他在莫斯科市委书记任上的表现。

1985年,戈尔巴乔夫把他调到莫斯科,希望他能治理这个"腐败重灾区"。

叶利钦没让人失望,坐地铁、挤公交、排队买东西,体验普通百姓生活,然后对莫斯科的官僚体系开刀。

没想到,叶利钦的改革风格过于激进,在党内引起了强烈反弹。

他在党内会议上公开批评戈尔巴乔夫改革太慢,要求更彻底的变革。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戈尔巴乔夫当众羞辱他,让他在政治局会议上被批斗了几个小时。1987年,叶利钦被赶出政治局,从权力中心边缘化。

正是这次政治打击,让叶利钦彻底站到了体制的对立面。

1989年,戈尔巴乔夫推行全国人民代表选举,叶利钦以89.4%的高票当选苏联人民代表,重返政坛。

1990年,他退出苏共,同年5月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

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以57.4%的得票率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

同年8月19日,苏共保守派发动政变软禁戈尔巴乔夫,试图阻止苏联的改革进程。

叶利钦在危急时刻站了出来,爬上停在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大楼前的坦克,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讲,号召军队和民众抵制政变,维护民主和法制。

这一幕被全世界的电视镜头记录下来,让他从政治边缘人变成了全球瞩目的民主英雄。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成为俄罗斯首任总统。

然而,他接下来的执政生涯,却充满了争议和动荡。

当上总统的叶利钦,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苏联解体留下的不只是政治真空,更是经济崩溃。为了快速转向市场经济,叶利钦采用了美国顾问推荐的"休克疗法"。

这个"休克疗法"听起来挺科学,实际上就是一剂猛药:价格自由化、大规模私有化、严厉的货币政策。

1992年1月2日,俄罗斯宣布商品价格完全放开。结果咋样?物价飞涨,1992年通胀率达到2600%,老百姓的存款一夜之间变成废纸。

更要命的是私有化进程。

叶利钦政府把国有企业几乎无偿地分给了内部人和投机者。有数据显示,莫斯科"吉尔"汽车制造厂价值10亿美元,却只卖了400万美元。

这种"贱卖"国有资产的行为,催生了一批寡头,也让普通民众对叶利钦彻底失望。

1990到1995年间,俄罗斯经济下降了38%,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程度。

工业生产下降50%,失业率一度达到10.4%。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犯罪率飙升,社会秩序混乱。

而面对国内的反对声音,叶利钦的选择是铁血镇压。

1993年9月,最高苏维埃拒绝执行叶利钦的改革方案,两方开始政治对峙。叶利钦索性下令解散议会,议会方面则宣布弹劾总统。

10月3日,冲突升级。

叶利钦调动军队,用坦克炮轰最高苏维埃大楼,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炮打白宫"事件。据官方统计,这次冲突造成187人死亡,437人受伤。

叶利钦赢了,但代价是民主制度被严重破坏了。

战争也是叶利钦执政期间的沉重包袱。

1994年,为了阻止车臣独立,叶利钦发动了第一次车臣战争。这场战争打了近两年,俄军伤亡惨重,车臣平民死伤更是数以万计。

战争不仅没有解决车臣问题,反而让叶利钦的威信进一步下降。

到了90年代末,叶利钦的支持率跌到了个位数。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国家再次陷入经济危机。此时的叶利钦,身体每况愈下,政治威信扫地,已经成了个"跛脚鸭"总统。

更危险的是,反对派开始要求追究他执政期间的各种问题。

家族腐败、国有资产流失、车臣战争...每一样都够他喝一壶的。

在这种情况下,找一个可靠的接班人,确保自己退休后的安全,成了叶利钦最迫切的任务。

叶利钦选择普京,绝不是一时冲动。

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现实需要。

1999年8月,叶利钦第四次更换总理,这次他选中了普京。

在此之前,普京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联邦安全局局长,在政治舞台上几乎没有存在感。但叶利钦看中的,正是普京"强力部门"的背景和忠诚度。

叶利钦需要的不是一个能人,而是一个能保护他的人。

90年代的私有化让叶利钦家族积累了巨额财富,同时也得罪了太多人。如果没有强力人物的保护,下台后的叶利钦很可能面临清算。

普京没有让叶利钦失望。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宣布辞职,普京成为代总统。当天,普京就签署了《对前任总统的国家保障令》。这份文件规定:叶利钦保留总统75%的工资,享有总统级别的医疗、保卫待遇,获得巴尔维赫66公顷的国家别墅使用权,最重要的是——获得法律豁免权。

这个豁免权意味着什么?叶利钦执政期间的所有行为,都不会被追究法律责任。这等于给了叶利钦一张"免死金牌"。作为交换,叶利钦家族掌握的政治资源和经济网络,也为普京的上台提供了支持。

不过,两人的关系远比外界想象的复杂。

普京虽然保护了叶利钦,却不准备继承他的政治路线。上台后,普京迅速整顿寡头,恢复国家权威,走上了一条与叶利钦截然不同的道路。

退休后的叶利钦,表面上过着优渥的生活,实际上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

他享受着前总统的待遇,却失去了实际的影响力;他有着巨额的财富,却要时刻担心政治风向的变化。

身体问题是叶利钦最大的困扰。

1996年的心脏搭桥手术只是开始,此后各种疾病接踵而至:胃溃疡、肺炎、白内障...每一次住院都让外界猜测他是否还能继续履职。

2001年,一则消息引起了国际关注:叶利钦在中国接受了两个星期的中医治疗。疗程包括气功、针灸、按摩和中草药,叶利钦对此大为赞赏。

俄罗斯媒体甚至称气功治疗为"返老还童功"。

这次中国之行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叶利钦对西方医学已经失去信心,开始寻求其他替代疗法。

但他本人坚决否认接受过治疗,只承认是"度假"。这种欲盖弥彰的态度,恰恰说明了一个前总统的无奈——承认生病等于承认虚弱,在俄罗斯的政治文化中,这是极其危险的。

之后,叶利钦的海外疗养之路还在继续:意大利的科莫湖、日本的北海道温泉、约旦的死海...每一次出行,都有专门的医疗团队跟随,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

普京在这方面很大方,从来不在钱上为难这位前任。

但这些疗养更像是逃避现实的方式。

叶利钦在国内的影响力日渐式微,曾经的战友要么已经退出政坛,要么与他疏远。唯一能让他宣泄不满的,就是在别墅里的小圈子聚会上,对普京的政策评头论足。

2007年3月25日到4月2日,76岁的叶利钦进行了最后一次海外访问——约旦。

这次旅行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叶利钦来说,约旦的干燥气候和旅途的劳累,让本已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

回到莫斯科后,叶利钦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这年4月23日下午3时45分,这位俄罗斯首任总统因心力衰竭在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去世,享年76岁。

叶利钦去世后,普京宣布4月25日为全国哀悼日。葬礼在新圣女公墓举行,叶利钦成为113年来第一位在教堂举行葬礼的俄罗斯国家元首。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克林顿,德国前总理科尔等政要出席了葬礼。

普京在葬礼上的致辞很微妙。

他称叶利钦为"历史性人物",感谢他"为现代俄罗斯的诞生所做的贡献",但对其政治遗产的评价却相当克制。这种谨慎的表态,暴露了两人关系的复杂性。

叶利钦的8年退休生活,其实是俄罗斯政治转型的一个缩影。他享受着前总统的尊荣,却也承受着被边缘化的痛苦。他看着普京一步步走向集权,内心五味杂陈,却又无能为力。

从这个角度看,叶利钦的退休生活并不仅仅是一个老人的个人选择,而是整个俄罗斯社会如何面对历史遗产的真实写照。

他晚年的海外疗养,与其说是为了治病,不如说是在逃避那些无法回答的历史追问。

如今,距离叶利钦去世已经18年了。

俄罗斯在普京的治理下,确实恢复了大国地位,经济也趋于稳定。

但叶利钦时代留下的根本问题——如何在威权和民主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处理国家与个人财富的关系,如何面对历史的复杂遗产——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叶利钦走了,但他留下的问题还在那里。

他是苏联的掘墓人,也是现代俄罗斯的奠基者。

他的最后8年,物质上锦衣玉食,精神上却如履薄冰。

这或许就是所有政治强人的宿命:辉煌过后,终将面对历史的审判。

而这种审判,不是靠普京的保护令就能回避的。

《私有化和休克疗法究竟给俄罗斯带来了什么?》- 澎湃新闻《叶利钦为什么选择普京?》- 澎湃新闻《俄罗斯人"不珍惜苏联"的全盘私有化后果》- 民族复兴网《叶利钦:倔强顽强的俄罗斯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