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三肇之地-肇州

发布时间:2025-07-16 16:32  浏览量:3

百年城垣图志

黑龙江古肇州,今肇州,肇源,肇东三肇之地。

金朝天会八年(1130),金太宗完颜吴乞买为纪念出河店之战,以太祖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因名肇州。于今肇源县以西58公里处的塔虎城遗址(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八郎镇 北上台子村以北)筑肇州城。

“塔虎” ,蒙语“ 胖头鱼” 之意,因其周围湖泡过去盛产胖头鱼而得名。 城呈方形,方向正南、周长5213米。东墙1314米,西墙1298米,北墙1323米,南墙1278米。城墙高5一6.5米,基宽20一25米,顶宽1.5一2米。

塔虎城位于前郭县八郎镇北上台子屯5公里处,是吉林省境内保存比较完整的辽金古城遗址。塔虎城平面呈方形,周长5213米,城墙位土筑,十分坚固,古城东北角为“点将台”,城内有俗称“金銮殿”大型建筑遗址。相传金兀术曾在此屯兵,杨八郎大战塔虎城之记载。

元代,肇州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世袭封地之一,元贞元年(1295年),设肇州屯田万户府,治所在今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四站镇东八里村。

元至元二十九年重置肇州,城址位于今肇源县以东63公里处的八里城遗址(肇东县四站镇 东八里村)。

八里城,位于肇东市四站,该地为金元两代肇州城,是我国东北边疆军事重镇,八里城呈正方形,周长8里,故名。有四座瓮城,城墙外缘附有马面(亦称土堞)。八里城,四隅设角楼,城墙现残高约4.5米,墙基厚约12米,均为版筑,外有护城河。

八里城有四门,四门皆有瓮城。八里城实测周长3761米,沿墙有丘状土堞(马面)56座,四角各有一角楼,各马面之间距离不等,间距最长为67米,最短为44米。

八里城的城墙墙高4-5米,墙外10米处有一道护城河绕城一周。城壕外有土堤一道环护全城,高出地面1-1.5米,宽12米左右。

八里城的城墙、城门、土堞与沟壕除东门,南门早年因群众取土稍有破坏之外大体保存完好,在黑龙江省内已发现的古城堡中,它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国范围内金代城池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明代归奴儿干都司所辖,设有海西陆路肇州站。清代为郭尔罗斯后旗牧地,治所在今肇源县城。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郭尔罗斯后旗蒙荒开垦结束肇州古代的历史,成为肇州近代史的开端。

清末光绪年间,为充实边疆,清政府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移民(1901——1907年)。山东、河北等地的汉人纷纷闯关东,来到东北,乃至肇州。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正式开放中东铁路两侧的郭尔罗斯后旗蒙荒29万垧。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开放“和乐安平”四牌蒙荒24万垧。在清政府招募之下,松花江南岸的汉人纷纷涌入肇州开垦荒地,自此肇州的民族逐渐以山东移民的汉族为主体,其生产方式逐步由牧业向农耕转变,开始了开放蒙荒时期。从此,肇州的历史进入近代时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奉黑龙江将军之命在察普奇尔台(二站)设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管理汉人垦荒事务,并实行“蒙汉分治”。蒙旗事务仍由“札萨克”管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巡防局为肇州直隶厅,“查该处有肇州古城即名肇州厅”,抚民同知崇寿在骆驼脖子修建衙门。

肇州厅城位于今肇源县驻地肇源镇。

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穿越肇州东部的中东铁路(经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正式通车,肇州东部地区的地位日益重要。

1913年,奉黑龙江都督府令,肇州直隶厅改为肇州县,肇州县的辖境大约相当于今肇东、肇州、肇源三个县的面积。

民国三年(1914),奉黑龙江省令划出铁路两侧的肇州辖地约1700平方公里(4.195万垧),另设肇东县。至此,肇州分为二。

1935年,因水患,肇州公署迁至老街基(今肇州镇环城路以内的区域)。清光绪三十一年,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命荒务总理庆山"踩留城基一处,以为异日添官置署之用"。庆山等人勘定的肇州街为方块城,呈棋盘式格局,东西南北各3.3华里,十字街道为两条中轴线,贯通东西南北,城周要修城墙,墙外应有城壕,东西南北各设一座城门,街区朝向基本为正南正北,今天肇州城区的格局就是当年庆山奠定。

光绪三十二年,崇绶出任肇州厅抚民同知,他放弃庆山勘定的肇州城基,把县城设在骆驼脖子(今肇源县城)。庆山勘定的肇州城基被搁置近30年,既未筑成,也未放荒,因此称之为老街基。

1935年伪滨江省又划出沿嫩江、松花江两岸各站及老县城约5600平方公里归郭尔罗斯后旗所属。至此,在草原上形成了肇州县、肇东县、郭尔罗斯后旗“两县一旗”的格局。肇东县城在昌五镇;郭尔罗斯后旗公署由肇东市四站镇的老爷屯迁往肇州县城,1936年改为肇源。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郭尔罗斯后旗改名为肇源县,至此,古老的肇州城被一分为三,形成了今天的“三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