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取得前所未有战果,最大底牌也已到位,英国:我准备对俄开火
发布时间:2025-07-16 03:46 浏览量:1
此前,有两则重磅消息让公众的视线从中东转移到了俄乌战场。
一个是朝鲜似乎要再派3万大军援俄;另一个则是英国国防大臣表示英国已经做好了与俄罗斯开战的准备。
这些事情似乎在表明:这场持续了三年之久的俄乌冲突,不仅没有走向终点,反而有变得更剧烈的倾向。
按理说,俄乌双方进行过多次谈判,特朗普也曾表示要24小时解决冲突,双方也多次传出停火的信号,怎么局势突然就发生这么大的逆转呢?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这件事情并不复杂,一切答案都藏在俄罗斯的战报中。
自今年以来,虽然乌克兰打出了一些精彩的操作,诸如轰炸俄罗斯后方的战机,但总体局势却是越来越不利。
此前俄军就在战场取得了很大进展,他们不仅占领了第一个第聂伯河州的据点达克尼村,而且还宣布百分百解放了卢甘斯克,彻底切断了乌军反攻的可能性。
若该报道属实,这就意味着自俄乌冲突以来,俄军完成了首次完整拿下乌克兰一个州的战绩,取得了战场上的空前胜利。乌克兰的多条防线正在被逐个击破,败亡可能就在眼前。
不过战争越接近尾声,反扑就越猛烈,正所谓困兽犹斗,俄罗斯必须小心警惕这种可能性,不得不加大力度团结各方力量,以确保一击必杀。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背后最大的“底牌”朝鲜出手了。根据乌克兰情报机构的报道,朝鲜准备派遣3万精锐部队协助俄军,这些部队可能会进入乌克兰本土作战。
我们可不要小看了这3万人的数字。要知道,此次俄乌冲突旷日持久,双方伤亡都极大,两边必然都会面临兵源短缺的现象,会渴求每一支生力军。
如此一来,朝鲜的3万援军就成为了影响战场走向的存在,伴随着它的加入,乌克兰的处境将变得更加恶化。
此外,在这次派兵以前,朝鲜就已经多次援助俄罗斯,为其提供人员火炮和导弹等支援。
一些学者猜测:或许朝鲜和俄罗斯达成了某些协议,朝鲜未来会不断加大对俄罗斯的援助,这3万人的派遣可能还只是开胃菜。
若真是如此,俄罗斯必然是如虎添翼,对乌克兰的一击必杀将会变得更有把握。
当然,俄方捷报频传,乌方也不可能没有反应。一方面泽连斯基会垂死挣扎,另一方面泽连斯基的盟友也会做出一些强烈的反应——比如英国站了出来。
据此前报道,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在回应英国议会成员的质询时表示:英国已经准备好与俄罗斯开战,并准备在2025年作为北约成员国参战。
英国首相斯塔默也声称:英国将全面转向战备状态,以战时速度推进国防现代化。英国将追加150亿英镑投资于核威慑体系,建造12艘新的攻击型核潜艇,并强化远程打击与网络作战能力。
乍一看,英国好像要豁出去,要在乌克兰败亡之际伸出援手,顶住俄罗斯的猛攻。而两国又刚好是五常国家,他们的碰撞或将引起恐怖的世界大战。事实真会如此吗?
从实力而论,英国是“世界第五大军事强国”,是五常之一,综合实力似乎不容小觑。然而,此时的英国早已是外强中干,不负当年日不落帝国的威名。
《澎湃新闻》曾报道:英国自约翰逊和苏纳克以来,其施政方针就混乱不堪,虽然完成了其脱欧目标,但英国经济却日渐衰退。以至于堂堂五常之一的英国再难圆大国梦,只能沦为美国附庸。
此言可谓一语中的,随着时间推移,英国的国力衰退的越来越严重。到如今,英国被印度反超,欧洲只剩下法国与德国能上台面,英国成为时政圈子里的小不列颠联合不起来日落亡国。
反观同为五常之一的俄罗斯,三年俄乌冲突以来,虽然损失惨重,但其经济实力近期超过日本仅落后于德国位居世界第四。至于军事实力更是足以对抗整个欧洲,虽然依旧不足与美国抗衡,可瘦死骆驼比马大。
所以,若真是二者硬碰硬,绝不至于产生世界级别的大战,极有可能是鸡蛋碰石头,英国一碰就碎,根本掀不起太大的波澜。
再者,英国也绝非真心援助乌克兰,它的强硬表态实质是另有原因。
回顾俄乌冲突的历史可知,整场冲突是由美国挑起的,西方世界对于全力援助乌克兰一直都有怨言。其中法国与德国多次提出不同意见,马克龙甚至表示:欧洲不应该为了其他国家而牺牲。
连法国与德国都是这样的态度,英国这个一直强调要脱欧的国家自然也不会例外。
在美国不断降低对乌克兰援助的大背景下,英国绝不可能充当先锋,去为美国效力。正如英国国防部副参谋长内史密斯所说:我们会第1个说我们准备好战斗了,但我们也会承认,我们的能力存在风险。
那么英国这么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只有2个,一个是口头鼓舞乌克兰,让它为欧洲和美国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另一个则是为了自身牟利。
内史密斯说:我们在评估中讨论的一切,实际上是改革,都是为了让我们作为更强大的北约的一部分,变得更具杀伤力和更强大。斯塔默也表示:要以战时速度推进国防现代化。
由此观之,英国的目标未必真的是针对俄罗斯,更多的可能是想要提高自身的国防能力,增强英国在北约体系内的话语权。
而只要欧盟继续出工不出力,特朗普依旧执行单边主义政策,即使欧盟国家口号喊得震天响,泽连斯基继续困兽犹斗,乌克兰将无法改变败亡的结局,这场持续三年之久的争斗终究还是要落下帷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