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东吴搞了几次北伐?有什么成绩吗?
发布时间:2025-07-14 13:17 浏览量:11
东吴,真不是只靠江水“守家宅”那种国家。历史课本里反复书写北伐的名字,总是诸葛亮、姜维,很少有孙权或者诸葛恪。可真拿数据、把战事挨个捋清楚了,就能发现,东吴北伐的次数、规模,压根没少。问题是,许多人都约定俗成般把东吴冠上“自保”的名号,好像大家都将孙权看成吴下阿蒙,孙策就成了“娃娃兵”的长兄?可能这印象流,更像是后世图省事、不想考究细节。这些年来各种历史新说异说,讲吴国“没有北伐基因”,可要是真翻开史料和实绩,有点让人无言。
三国鼎立,没人敢过分招惹曹魏。吴蜀彼此争斗,外头的曹丕虎视眈眈。局面似乎已经定格,每个国家都在做加固城防、安抚百姓的样子。孙权前期甚至低三下四去给曹丕称臣——真是无奈。说不害臊,好像不是那么回事,人家一点都不真心,完完全全等着机会,曹丕一死,气氛立马变了。
226年,曹丕一撒手人寰,孙权马上来了一场“三道北伐”。5万人亲攻石阳,诸葛瑾、另一路别将分头攻襄阳、寻阳。三路出击,不讲武德,这场面放古代也不多见。只是这场战役结果看着有点伤:20天拿不下石阳,诸葛瑾和无名别将被司马懿、曹真收拾了。初试身手,几乎全军覆没。
尴尬归尴尬,孙权的野心并没被打消。这一仗虽然失败,却给东吴军队上了生动的一课:荆州方向不适合吴军主攻。后来再谋北伐,路线妥妥地转去淮南。这里水陆交错,似乎更适合他们施展。
时针跳到228年,诸葛亮在西边大张旗鼓,孙权也来了个呼应。周鲂假投降,引曹休中计。吴军分三路,陆逊专打后路,朱桓正面迎击,全琮策应。这一回,曹休吃了大亏,被围在石亭。损兵万余,还连累了魏军辎重。其实,朱桓主张痛打落水狗,追着杀进寿春,陆逊阻止,理由多半顾忌兵力疲惫。贾逵及时救场,曹休才没全军覆灭。这一仗,东吴第一次尝到内线歼敌的甜头,也让他们兴奋不已。真有进取心?谁清楚呢!有时候太自信,反而出事。
孙权想复制石亭模式,还真动过念头。231年搞出个孙布诈降,又想诱进王凌。王凌上当了,却只带着700士兵,仗没打,故事讲一半就散了。人家懂得吸取教训,满宠不增兵。最后,孙权明白了,这套路过时了。再想调戏魏军,难度高了去了。
合肥成了东吴日后骚扰的乐园。孙权来回攻击,攻不下来就走,走之前耀武扬威。合肥南有巢湖水路,吴军想封锁就封锁。相持间,满宠建议魏军搬家,把防御阵地移到新城,利用地势升级合肥防线。合肥变成铁桶一座,连“骚扰”都不太好使。吴军本就缺乏偷袭的心气,硬仗更加心虚。可魏军的不安,也不是骗来的,每次都被两头夹击,满宠属实头大。
到了234年,诸葛亮和孙权梦想“双打北伐”。东吴10万人攻合肥,陆逊诸葛瑾、孙韶分头攻襄阳、广陵。三道系数大进,结果却敌不过劳病和魏明帝的疑兵计,两个月后孙权自己吓退了。没等到魏军主力,已经跑得没影。真是扫兴!
不可否认,吴军每次规模都大级别,气势看着很猛。可成效真撑不起野史一笔带过。再有气魄,临到大决战,总是脚底发麻,这种现象并不算个例。241年,孙权趁着曹魏主权更替、司马懿曹爽明争暗斗,调四路兵攻魏,本想抢个空档期。淮南战线依旧败退,听说司马懿南下,连夜退兵。还是那话,敢于试探,真到拼刺刀却不敢死磕。有的时候,就是因为太过精于自保?
诸葛恪一度被说成吴国主战派,247年修东兴堤诱魏求战。结果丁奉一战雪中血拼,大破魏军,吴人胆气陡增。诸葛恪心气高,调动几十万,北伐合肥新城。攻城本进展顺利,意外信了守将的话停火,却被人家空挡修补防御,东吴大军几个月攻不下城。疾病流行,粮草紧张,谏言都被诸葛恪杀掉,场面失控。魏军主力到来,吴军败走。诸葛恪一蹶不振,权臣孙綝杀将立威,军心涣散。
实际上,吴国并没比蜀汉差到哪儿去。孙、陆、周、丁等人,谁没和魏军主力拼过命?只是孙权、陆逊,善于见好就收,缺少一鼓作气的底气。有些说法讲吴人才“滑头”,主要靠诱敌伏击,主攻太少。可你说这是战略虚弱,也未免苛刻。水陆作战不占优势,东吴兵种配比、地力有限,强攻代价大。偏偏却不信邪,几次调集重兵,精致的花鼓响起来,走个形式就收队,怎么看都有糊涂劲儿。
诸葛亮敢于正面硬刚曹魏,就算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东吴却总是半推半就,真让人着急。有意思的是,赤壁之后,江东守得稳,精兵勇士遍地。孙坚、孙策世家,打北方精锐不落下风。南北朝时,江东依旧输出一流的中原劲旅。明明可以发展新型陆战体系,东吴却“仅限江自保”,始终没敢转型陆权作战。
有人说,东吴的问题,是看机会太多,不信能拼死命翻盘。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吴国更像是聪明的局外人,只是江河不改,世道却变。淮南三叛,连发机会都没把握住。跟曹魏一较高下,东吴经常只差临门一脚。居然三国联合对抗司马昭,瘦死的骆驼也有最后一搏。可朱异丧失兵马辎重,孙綝斩将退军,东吴失了最后翻盘的筹码。再之后,崩盘只是时间问题。
还是要说一句,东吴北伐从没懦弱到避战。只是主动性有限,时机一变就收缩。蜀国亡时曾想伐魏救蜀,蜀地机会大好,吴军却一步没迈出去。再到西线永安久攻不下,吴军元气啃不动坚城,终究还是差了最后那点运气或者决心。不管怎么说,东吴北伐,真没像流行说法那样不思进取。他们努力了、拼过了、也摔得不轻。问题就是,这种“见机而上,见势不对就收”的策略,既保证了生存,也堵死了破局的忌口。憋在心头几十年,机会只在转瞬之间,一旦错过,就真的永远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