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疾而终?真的有“老死”的人吗?
发布时间:2025-07-14 00:16 浏览量:7
原创 郭艺芳 郭艺芳心前沿在各类文学作品经常看到某某人一生行善、最后无疾而终;日常生活中也常听说,谁谁活了90多岁、没病、老死了。真的会是这样吗?我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从医学角度来讲,“身上没病死不了人”,所谓“无疾而终”或者“老死”是不可能的,只不过一些老人在死亡之前没有明确诊断特定的疾病,或者死亡过程很平静,或者平时看似健康、但毫无征兆的猝死而去……为啥这么说呢?从科学角度看,“因年龄很大、无疾而终”这种看似自然、没有明确疾病的状态,其背后几乎必然存在生理性衰老导致的器官功能衰竭。严格意义上的“纯粹因年龄增长而死亡,没有任何病理变化”是不可能存在的。衰老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衰老?衰老是一个很复杂且无可避免、更无可逆转的过程。所谓“冻龄”“逆生长”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1. 从细胞层面: 端粒缩短、DNA损伤积累、线粒体功能下降、蛋白质稳态失衡、干细胞耗竭等。2. 器官层面: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肺活量减少、肾脏滤过功能减弱、脑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下降(免疫衰老)、肌肉流失(肌少症)、骨质流失(骨质疏松)、代谢率下降等。3. 系统层面: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生理储备)显著下降。衰老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直至死亡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必然经历以下过程——1. 极微小的病理变化积累:即使是看起来非常健康的老人,其体内也必然存在与年龄相关的微观病理变化,如微小血管硬化、组织轻度纤维化、神经元的少量丢失、轻微的器官萎缩等。这些变化在年轻时微不足道,但在高龄时积累起来,就严重削弱了器官功能。2. 生理储备耗尽:高龄老人的各个器官功能都处于“临界点”。任何微小的挑战(如一次轻微的感染、一次小的跌倒、一次情绪波动、甚至一顿稍多的饮食)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触发一个或多个器官系统的连锁衰竭(最常见的是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或多器官衰竭)。3. 死亡原因通常是“器官功能衰竭”:当医生或法医判定为“自然死亡”或“衰老”时,死亡证明上通常需要填写一个更具体的直接死因,最常见的是:心力衰竭:衰老的心脏无法满足身体需求。呼吸衰竭:衰老的肺无法有效交换气体。多器官功能衰竭:多个关键器官(心、肺、肾、肝等)同时或相继衰竭。没有急性或可明确诊断的重大疾病: “无疾”通常是指没有发现像晚期癌症、严重的心肌梗死、大面积脑卒中、严重的肺炎、晚期肝肾疾病等这样明确的、足以单独解释死亡的严重器质性疾病。为什么一些死者看起来“无疾”?1. 衰老是普遍且缓慢的过程:衰老发生在所有器官,进展缓慢,不像突发疾病那样有急剧的症状。2. 个体差异和代偿能力:一些人基因较好、生活方式健康,器官退化的速度较慢,代偿能力较强,能在功能严重下降前维持相对正常的生活,直到代偿机制崩溃。3. 死亡过程相对平静:高龄老人在生理储备耗尽后,死亡过程可能比较平缓,没有剧烈痛苦的症状(如心绞痛、大咯血、剧烈疼痛等),容易被家人理解为“安详离世”、“寿终正寝”。4. 未进行深入尸检:要确认绝对“无疾”,需要进行详尽的尸体解剖(尸检),检查所有器官的微观结构。这在非法律强制或家属要求的情况下很少进行。即使尸检,也几乎总能发现与年龄相符的退行性改变。很多人知道,英国前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死亡诊断书上写的就是“老死”(Old Age)。我曾写过一篇文字,谈了这个问题。无论医疗技术如何发达,我们只能预防疾病的发生以及积极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避免或延缓因为各类疾病导致的死亡。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能力逆转生命进程、还没有能力返老还童、还没能力改变“向死而生”的哲学原理。所以,即便没有发生任何可见的疾病,人也终归会死亡,这就是“老死”。顺便说一句:有学者认为,人类心脏的使用年限是120年,脑细胞使用年限是150年,我们要做的就是避免因为使用不当导致人体各器官过早报废,努力延长其使用寿命。原标题:《无疾而终?真的有“老死”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