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吃饭财政”困局:收支博弈与发展挑战

发布时间:2025-07-14 01:21  浏览量:8

当地方财政的重心从“谋发展”退守至“保运转”,一种被称为“吃饭财政”的状态正悄然笼罩河北多地。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财源萎缩、刚性支出的持续加码、非税收入的断崖式下滑,多重压力交织下,地方财政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收支博弈,其影响已延伸至城市建设、产业升级乃至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

一、何为“吃饭财政”:从“发展优先”到“生存优先”

“吃饭财政”并非全新概念,却在当下河北部分地区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财政收入仅能勉强覆盖人员工资、社保医保等基本运转支出,用于发展建设的资金被挤压至极限。这种状态下,地方财政的支出逻辑发生根本转变:

财政资金的分配优先级被重新排序,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发放、民生保障底线成为“红线”,任何时候都必须优先保障;与之相对的是,市政道路扩建、公园绿地改造、产业园区配套等建设性项目被大面积压缩,不少已开工项目因资金断供陷入停滞。曾作为财政重要补充的非税收入,尤其是土地出让相关收益,在房地产市场调整期出现“断档”,而税收增长又因经济增速放缓陷入乏力,财政“造血”能力的双重弱化,让“吃饭”之外的投入难以为继。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地区为维持基本运转,不得不依赖增发专项债券填补缺口。但专项债券的发行需对应具体项目,且偿还依赖项目收益,过度依赖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累积新的债务风险,形成“借新还旧”的被动循环。

二、困局之源:收入增长乏力与支出刚性攀升

河北多地陷入“吃饭财政”,本质是经济转型期收入增长乏力与支出刚性攀升之间的矛盾集中爆发。

经济基本面的变化直接冲击财源根基。河北产业结构中,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占比仍较高,转型步伐相对缓慢。受市场需求波动、环保政策收紧等因素影响,传统企业盈利空间收窄,纳税能力随之下降;而新兴产业培育尚处初期,短期内难以形成稳定税源,税收增长自然动力不足。

与此同时,财政供养的刚性压力持续加码。地方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人员规模相对固定,工资待遇随政策逐年上调,社保、医保等民生支出更是“只增不减”,形成刚性支出的“倒逼机制”。在一些人口流出地区,财政供养人员与常住人口的比例偏高,进一步放大了“养人”压力,让本就紧张的财政雪上加霜。

土地财政的“退潮”则成为压垮骆驼的关键一根稻草。过去数十年,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地方财政的“第二金库”,支撑了大量城市建设项目。但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土地成交规模萎缩、溢价率走低成为常态,相关收入大幅缩水,直接导致依赖土地收入配套的基建项目“无米下锅”,这也是当前市政工程停工现象频发的重要原因。

三、连锁反应:城市建设降速与产业升级遇阻

“吃饭财政”的持续,正对地方发展产生多维度的连锁影响。

城市建设被迫“降速”。新建项目停滞不前,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升级等民生工程进度放缓,不仅影响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也削弱了城市对人口和产业的吸引力。

产业升级陷入“瓶颈”。财政无力提供产业扶持资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导致招商引资时“底气不足”,本地企业扩产、转型也缺乏外部支撑,可能陷入“财政紧张—发展放缓—财源更弱”的恶性循环。

基层治理面临“承压”。部分县区甚至出现办公经费紧张、公务出行受限等情况,影响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让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出现梗阻。

破解河北“吃饭财政”困局,绝非一日之功。它既需要通过产业转型培育新的税源增长点,也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离不开深层次的财税体制改革。唯有多管齐下,才能逐步让地方财政从“保吃饭”的被动状态,回归到“促发展”的主动轨道,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