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觉得他撑不过三年!朱元璋硬熬“十年”,元朝皇帝直接跑路了

发布时间:2025-07-13 01:56  浏览量:1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濠州城的守军看着城门外那个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的年轻人

没人能想到这个差点被当成奸细砍头的朱元璋,会在十年后成为大元王朝的掘墓人。

彼时,红巾军起义已席卷江淮,各路义军蜂拥而起却又各自为战,元廷虽已腐朽,却仍掌握着百万大军

谁都以为这个出身佃农、当过和尚、讨过饭的朱元璋,不过是乱世中又一个转瞬即逝的草莽。

可历史偏就开了这样一个玩笑:为什么就是这个看似毫无胜算的朱元璋,不仅撑过了三年,还用十年时间逼得元顺帝仓皇北逃?

朱元璋投奔濠州郭子兴时,正值红巾军内部派系林立、互相攻讦之际。

郭子兴与孙德崖等四位元帅势同水火,城里每天都充斥着猜忌与械斗。

刚入军营的朱元璋,不过是个普通步卒,既无背景又无资历,连郭子兴也只当他是个能扛枪打仗的壮丁。

当时濠州城内兵力不足万人,城外有元军脱脱部数十万大军虎视眈眈,连郭子兴自己都在私下感叹“此城难守三年”,更别提对这个新来的年轻人抱有什么期待。

但朱元璋的过人之处,恰恰在于他懂得在绝境中寻找生机。

他不像其他义军将领那样沉迷于争权夺利,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最基础的事情上:练兵、筹粮、安抚百姓。

每次作战,他总是身先士卒,缴获的战利品全部分给部下,自己分文不取

遇到灾荒,他带头缩减口粮,把省下的粮食分给士兵和百姓。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让他在短短半年内就攒下了第一批忠实追随者——徐达、周德兴等同乡少年,正是在这时认定了这个“带头大哥”。

至正十三年(1353年),元军对濠州的围攻愈发猛烈,城内粮草即将告罄。

孙德崖等人主张弃城而逃,郭子兴犹豫不决。

朱元璋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与其困守孤城,不如主动出击,夺取城外的粮仓。

他带着仅有的70名亲兵,趁着夜色绕到元军粮营背后,以火攻制造混乱,竟真的抢回了足以支撑一月的粮食。

这场小胜让朱元璋在军中崭露头角,但在多数人看来,这不过是运气使然,“侥幸一次容易,想在乱世里站稳脚跟,难!”

濠州之围解除后,朱元璋敏锐地意识到,依附于郭子兴麾下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他主动请缨,带着徐达、汤和等24名心腹南下,目标是开辟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这一举动再次引来质疑:“就凭这二十几个人,想去打天下?不出三年,要么死在乱军里,要么就得回来乞讨!”

朱元璋的第一步棋下在了定远。

他没有直接硬碰硬地攻打县城,而是先收服了当地几支散兵游勇。

当时定远有支三千人的地主武装,首领名叫缪大亨,仗着人多粮足,根本没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朱元璋却看出了这支队伍的弱点——军心涣散、纪律松弛。

他连夜派人潜入敌营,宣传“跟着朱元璋有饭吃、不抢掠”的主张,又趁着大雨发动突袭,没用一兵一卒就收服了这支部队。

这一战,让朱元璋的兵力瞬间扩充到四千人。

紧接着,他又率军攻占了滁州。

入驻滁州后,朱元璋做了三件改变命运的事:

一是严明军纪,规定“凡抢掠百姓财物者,斩”,有个亲兵违反规定抢了农户的鸡,他当即下令斩首示众,从此军队秋毫无犯

二是广纳贤才,定远名士李善长来投,他亲自出城迎接,彻夜长谈,将其任命为军师

三是安抚百姓,下令开仓放粮,让流离失所的灾民重返家园,还分给他们土地耕种。

短短一年时间,滁州就从一座破败的空城变成了兵精粮足、百姓归附的稳固根据地。

那些曾经断言他“撑不过三年”的人开始沉默,但仍有人认为这只是“小打小闹”,“元军主力还没动真格的,等脱脱丞相率军南征,看他还能蹦跶几天!”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攻打集庆(今南京)。

集庆是江南重镇,元军在此布下重兵,城高池深,易守难攻。

此前,红巾军名将张士诚曾三次攻打集庆都以失败告终,因此当朱元璋提出这个计划时,连李善长都劝他“三思而后行”。

朱元璋却有自己的盘算:

集庆地处长江下游,水路交通便利,且周围有太湖、巢湖等天然屏障,进可攻、退可守,是定都立业的绝佳之地。

他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先扫清集庆外围的元军据点,切断其粮草供应,再集中兵力攻城。

战斗打响后,元军果然负隅顽抗,朱元璋亲自登上城楼指挥,肩部中箭仍坚持不退,最终经过十天激战,成功攻克集庆,改名为应天府。

占领应天后,朱元璋面临的局面依然凶险:

东面是割据苏州的张士诚,西面是占据武昌的陈友谅,北面是元军的主力部队,三面受敌的处境让不少人再次唱衰:“前有狼后有虎,这应天府怕是坐不稳三年!”

但朱元璋用实际行动回击了质疑。

他推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在应天周围修筑防御工事,储备足够十年之用的粮食,始终不急于称帝,而是以“吴国公”的身份低调发展。

他还设立了“营田司”,组织士兵屯田,规定“士兵战时作战,闲时种地”,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还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短短几年,应天就成为了江南最富庶、最稳固的根据地。

就在朱元璋稳步发展之时,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顺江而下,直扑应天。

陈友谅的战船高大坚固,兵力是朱元璋的三倍,不少人认为这一次朱元璋必死无疑,“陈友谅来势汹汹,应天旦夕可破,朱元璋撑不过三个月了!”

面对强敌,朱元璋没有退缩。

他采纳了刘基的建议,利用应天的地理优势设下埋伏,引诱陈友谅进入狭窄的龙湾水域。

陈友谅的大船在浅水区行动不便,朱元璋的小船却灵活穿梭,双方激战三天三夜,朱元璋最终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

但陈友谅并未善罢甘休。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再次集结重兵,号称百万,攻打洪都(今南昌)。

洪都守将朱文正(朱元璋侄子)率领全城军民死守85天,为朱元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朱元璋亲率20万大军驰援,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

战斗初期,陈友谅的大船威力尽显,朱元璋的军队损失惨重。

朱元璋亲自乘坐小船指挥作战,差点被敌军的火箭射中。

但他临危不乱,采纳了郭兴的建议,改用火攻:

挑选敢死队驾驶装满火药的小船,趁着东北风冲向陈友谅的船队,一把火点燃了数百艘战船。

陈友谅的军队大乱,朱元璋趁机发动总攻,最终击毙陈友谅,取得了鄱阳湖决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彻底改变了江南的局势,朱元璋成为了最强的割据势力。

那些曾经一次次看衰他的人终于明白,这个从濠州走出来的年轻人,不仅撑过了三年又三年,还具备了推翻元朝的实力。

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后,朱元璋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元朝。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他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大军北伐,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

此时的元朝,早已腐朽不堪。

元顺帝沉迷享乐,不理朝政,大臣们互相倾轧,军队纪律涣散,战斗力低下。

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认为朱元璋北伐难以成功:“元朝毕竟统治中原近百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想一下子推翻它,没那么容易!”

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军却势如破竹。

他们按照朱元璋制定的“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的战略

先是攻克济南,平定山东

接着挥师河南,占领开封

然后攻克潼关,切断了关中元军与大都的联系。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北伐军兵临大都(今北京)城下。

元顺帝看着城外黑压压的明军,深知大势已去,带着后宫妃嫔和文武百官,连夜打开健德门,逃往漠北。

八月初二,徐达率军进入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

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奔郭子兴,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推翻元朝,朱元璋用了整整十六年时间

其中最关键的十年,他硬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正确的战略决策和得民心的政策,一步步从一个不被看好的小人物,成长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那些曾经断言他“撑不过三年”的人,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登上权力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