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跨越时空的心跳 感受独特风采与魅力 | 《看见冷湖》即将上线
发布时间:2025-07-12 06:49 浏览量:1
在柴达木盆地的苍茫瀚海间,冷湖宛如一颗被时光淬炼的星辰,既闪耀着往昔的璀璨,又孕育着未来的光芒。由青海省广播电视局、青海广播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两集人文纪录片《看见冷湖》,即将与广大观众见面。这部作品以灵动的镜头为舟楫,以细腻的叙事为船桨,引领观众穿梭于冷湖波澜壮阔的岁月长河,领略其跌宕起伏的发展变迁。作为青海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重点扶持项目及青海广播电视台重点创作项目,该片历时两年完成,上下两集各35分钟,细腻真实地记录了冷湖数十年的发展变迁和起伏跌宕。
该片既回溯新中国成立后冷湖石油开发的壮阔历程,展现几代石油人深植血脉的冷湖情结与艰苦奋斗精神;又立足当下,以火星营地创建与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建设为线索,讲述新一代冷湖人鲜为人知的追梦故事,为冷湖从辉煌到沉寂再到崛起的变迁,留下了一份真实的影像记录。
《看见冷湖》在表现手法上以“看见”为叙事切口,走进冷湖深处,本着对自然与人文,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注,在详与略、疏与密、繁与简、粗与精上做出选择,在时空交响和人与自然的微妙互动中,呈现冷湖神奇壮美的自然风光,记录创业者的奋斗故事,挖掘蕴涵其中的精神实质。这部主题鲜明、画面优美、艺术性突出的纪录片,是青海广播电视台近年来深入践行“四力”、推进精品创作、讲好青海故事、提升青海宣传影响力的具体实践。
7月14日至15日每晚21:20在青海卫视进行首播;青海经济生活频道7月16日至17日每晚22:30播出;青海都市频道7月17日至18日每晚20:10播出;7月15日起青海长云网、三江源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也将陆续推出。
专家解读《看见冷湖》
《青海日报》约请青海省内作家撰写相关评论文章,以期带领读者走进冷湖,触摸这片土地跨越时空的心跳,感受它的独特风采与魅力。
冷湖:承载西部的诗与远方(王贵如)
由青海省广播电视局、青海广播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看见冷湖》近日在青海卫视隆重推出。该片细腻而真实地记录了冷湖几十年的发展变迁和起伏跌宕,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冷湖地区轰轰烈烈的石油开发史,揭示了几代石油人的冷湖情结以及蕴含其中的奉献精神,又立足当下,以如何创建火星营地和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为线索,展现了新一代冷湖人鲜为人知的追梦故事,为冷湖从辉煌到沉寂再到崛起的发展轨迹,留下了一份真实的影像记录。
冷湖是大自然给予青海的丰厚馈赠。它先是以地下的石油,继而又以天上的星辰而大放异彩,当仁不让地承担着中国西北的诗与远方。持续十年的石油大会战,让冷湖从一个没有房屋、没有人烟的蛮荒之地,变成几万人聚集的热气腾腾的繁华小镇。随着石油开采量的下降,20世纪90年代,青海石油管理局和生活基地搬迁到甘肃敦煌七里镇新址,冷湖失去了往日的繁华热闹,到处是一片废墟,人去屋空,断垣残壁,满目凋零。近年来,随着赛什腾山在全球天文学界的惊艳亮相,东半球最大的天文观测基地和一个涵盖科普科幻科创内容的火星小镇在冷湖启动建设,沉寂了30年的冷湖在迎来送往中开启了新的篇章。以上所述,构成了纪录片《看见冷湖》起承转合的叙事结构,奠定了该片故事化叙事的基础,但它并没有概念化地罗列成绩,而是自始至终将镜头对准人,着意聚焦冷湖建设者万难不屈、砥砺前行的精神风采。它也没有完全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展开叙事,而是在结构形式上进行了颇具匠心的推敲,使历史故事和现实故事彼此相通,在叙事逻辑上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了一个逻辑自洽、现实人物勾连着历史、历史穿梭于现实故事之中的叙事链条。
现在的不少纪录片好像是生怕观众看不懂,总是在没完没了地解说,要把创作者的想法都那么殷勤地呈现给观众。《看见冷湖》不是这样,它采取了画外音和创作者与人物对话的方式进行叙事。画外音只起到一些必要的点化和补充作用,更多的时候则是让当事人用自己的声音来讲述自身的经历。这种叙事方式,虽然不像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那样可以上天入地、由古及今、全时空地展开叙事,但却能把观众带入情境,能让主观介入者和客观被访者的视觉重合,从而也能让观众更为真切地感受到冷湖从沉寂中再度崛起的艰难竭蹶,感受到与闻其事者的喜怒哀乐,从而突出了纪录片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增强了片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无论是负责冷湖建设的藏族干部田才让讲到他们面对一片萧条的冷湖,如何苦思冥想,如何四处奔波,一心要为冷湖寻找一条生存之路的那种焦灼,还是他们露宿荒野看到满天繁星时的极度震撼,抑或是听闻天文台正在寻找新台址时的无比惊喜,都因其活灵活现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示了情绪的张力,而使观众有了置身现场的感觉。主持人张颖娓娓道来的讲述,也为片子增色不少。
冷湖是一个因石油而兴的城镇。拍摄冷湖的纪录片自然不能少了石油开发。但在几十年漫长的开发历史中,应该给予关照的人物和事件不可胜数。如何遴选,显然是个难题。《看见冷湖》的创作者从冷湖石油开发的宏大历史背景中,精心撷取出了几个支点,便使石油开发的主题举重若轻地得以表达。支点之一是地中四井。这是冷湖油田扬帆远航的发轫之地。没有地中四井,就没有后来迅速崛起的戈壁新城——冷湖,就没有如今蒸蒸日上的柴达木油气产业。支点之二是冷湖四号公墓,这里埋葬着几百名为柴达木石油工业而献身的同志。他们都是青海油田建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都对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倾注了自己的一腔心血。聚焦地中四井和四号公墓,就是回望来路,铭记历史,就是讴歌青海石油人的英雄业绩。片子中还穿插了老石油人梁泽祥撰写的纪实散文《狼》和诗人雷抒雁据此写成的诗歌,试图在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寻找一个新的阐释角度,以新的视角发掘过往岁月中更加广阔的叙事空间,以轻灵的诗意的姿态讲述石油开发的厚重历史。这可以说是该片表现冷湖石油开发的第三个支点。
《看见冷湖》的节奏明快,信息密集,表现和挖掘自然之美的美学意味很浓。蓝天,白云,戈壁大漠,湛蓝的湖泊,美丽的星空,广袤雄奇的雅丹地貌,都被镜头一一捕捉和记录,从而让观众得以领略冷湖地区的绝美风光,走进这独特的“火星世界”。其粗粝混茫、桀骜阳刚的自然物象,同西部地区人民沧桑悲悯的内在情感是一脉相通的。诸如此类的画面,不仅对发展旅游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会为开拓“西部空间”(作为一种艺术方法和美学思路)的中国影视创作带来观念的启示。
冷湖不冷(马有福)
生在青海,长在青海,却一直未曾去过冷湖。冷湖听起来有一个扎心的冷字,但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却伴随着温暖。因那时我们生产队在那儿搞副业,村里一口一个冷湖,含着亲切的叫唤让一个青海地理边缘的名词在我的心里早就扎下了记忆的深根。所以,花一个多小时看完纪录片《看见冷湖》之后,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小时候,想到了当代文学史上的冷湖坐标,也想到了人类在荒原开发史上迈出的那些不绝如缕的步伐。思接千载,话题井喷。绝地天通,极光璀璨。纪录片在揭开柴达木盆地又一层神奇面纱之际,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片亘古荒原再次焕发新机的曙光。为此,心里始终暖暖的,有一种被荒原照亮了的感觉。
纪录片虽没有面面俱到地介绍冷湖,但其中叙事的关键点就像冰山一角一样让人们提纲挈领地看到了冷湖曾经的辉煌、衰落以及今天迎来的新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拧干了水分的冷湖简史,具备了视频版冷湖史的叙事要件,发挥出了纪录片四两拨千斤提出问题的学识价值。
曾几何时,冷湖是无人区,在边塞诗人的诗句和历代古籍中都不见其踪影与记载,因而,一直寂寂无名。直到1952年,筑路工人首次经过这里。他们看着奇形怪状的雅丹地貌,听着鬼哭狼嚎般的荒原风声,就开始怀疑:这里是不是地球的尽头,这里的石头可以点燃,难道还真的是火星一角不成?
就是这样一些好奇和魔幻的猜测,让新中国的第一支科考队在哈萨克族老人伊莎·阿吉的带领下赶着骆驼走进这片无人问津的荒原。就在数峰沙漠之舟倒下的地方,科学家们惊喜地发现:沙海在地上汹涌,石油在沙底澎湃。于是,1955年,这片荒原迎来了第一批地质工作者。他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个淡水湖,觉得湖水很凉,于是,先期完成了为冷湖命名的工作。接下来,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石油工人怀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与抱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集聚到这里。冷湖一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四大油田,涌入了数万人。全国著名诗人李季等一批文化人也是不远千里,来这里体验生活,写下了《柴达木小唱》等当代文学名篇。冷湖也因此赢得了“沙漠小香港”“西北名镇”等盛名。20世纪90年代,这里的人烟才渐次稀落。这是因为,采矿作业区西移到了三百公里之外的茫崖,局机关以及三万多名家属搬迁到了甘肃省敦煌市七里镇。曾经拥有数万人之众的石油小镇顿然衰败为一片废墟。
本片编导靠着专业的嗅觉,关注这沙尘里令人感动的细节,将镜头对准了这一片曾经的荒原和热土,在冷热之间从容游走,记录下了这一片土地、这一页历史曾经的心跳,走近了许多当年的亲历者,为我们打造出了青海地方记忆相册中那些弥足珍贵的史料,拍摄出了一部有价值的纪录片。
在黄沙漫漫的西部,在青海、甘肃、新疆等三省区交界的地方,在新中国策马扬鞭的关键时刻,一代开拓者的心迹是不能忘却的,这之中体现出了电视人的时代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文情怀。本片最大的亮点之一,不仅记录了这一切,还让人们在废墟中看到了希望,在衰败中看到了新的契机。
从叩向大地到仰望天空。从物质需求到精神探索。
冷湖摇身一变,就是世界一流的观星高地和旅游胜地。柴达木盆地新的闪光点在此映亮了世界目光。冷湖的价值,哪能一言尽之?编导为我们展示了赛什腾山天文台的建设步伐,勾勒出了火星营地的边框。看着纪录片,跟着编导的脚步,我们心头的火苗也开始一一闪烁,充满了崭新的希望之光。凤凰涅槃,冷湖新生。暗夜星空再次照亮了旷世荒原。冷湖不冷,未来可期。这将是一片刷新旅游价值概念的崭新热土。纪录片在平实的讲述中,悄然伸出了探索的触角,让我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人文旅游和自然旅游的结合点,思想早就跨出了片子本身的边界。纪录片不仅提出了问题,还让人进入深度思考,其意义和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另外,本片在回顾历史时抓住了主人公重要历史时刻的心跳,水到渠成地记录下了在场者那些不能自已的情绪,这也是该片值得称道的地方。例如,看着航拍机里展示出来的那些早就荒芜了的方格,回顾这一片荒原种过粮食的历史时,主人公的深情就在他“信格纸”“写在大地上的情书”等言谈之中完全体现出来了。在地球上最不像地球的地方,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这里曾经的每一步简直就是在天空里的飞行和书写,对于这一切,编导借用主人公吟诵诗人雷抒雁的《狼》,来精准表达了第一代开拓者的那种毛茸茸的感受:狼伴随着度过了寂寞。这是些怎样的寂寞呢?看着一座座坟茔,一行行柳树,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这些平常的意象、场景一旦镶嵌在那个环境里,其发挥出的作用真可谓:以少胜多、一言难尽、四两拨千斤。我认为,这些都是主创人员的神来之笔。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一页,在选材方面,编导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借着出镜记者的眼光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绕过了历史镜头不足等叙述障碍,以其“看见”保证了主线清晰,这也是一种表现手法上的尝试与弥补,值得肯定。
如果再说,本片的优势之一就是航拍很好,大镜头比较完整,有说服力,剪辑流畅。其不足之处是全片细节镜头依然觉得不够。画面也留下诸多缺憾,包括色调、构图、细节呈现能力等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不过,电视本就是遗憾的艺术,加上方方面面的限制,能拍到这一步说明摄制组还是很用心,花了不少心血的。在此,谨向他们表达敬意。
稚拙而本真 质琢而工巧(杨董翔)
远山之上,星子闪耀。继而,星环密布。看见冷湖的视界之旅就此启程,我亦沉迷其中。
近年来,带有鲜明青海印记的纪录大片层出不穷,题材之宏大、视野之广远、体量之丰富是其特色与专长。
窃以为:无论何种体裁的艺术创作,都是带着主创者对于世界认知的强烈主观意志和独特表达,带有他们浓烈的个性色彩。特别是以独立性观察、持续性记录与诗意性表达架构而成的人文纪录片更是如此。就《看见冷湖》而言,便很符合我“生动和好奇心的探寻”之观影需求,由此,先天多了一份对它的亲近。看完片子,感觉其叙事风格、影像脉络与《二十四诗品》中“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的“自然”及“天地与立,神化攸同”的“劲健”之境可以比拟,不仅让人步步心仪,也恰恰印证了张颖、桑多洪两位编导稚拙而本真的个性标记。
从事多年电视文艺编导的张颖始终保持着文艺女性的敏感细腻、心性憨然。对《额尔古纳河》《我的阿勒泰》的钟爱可见其品位之雅,个人微信公号中欣赏了美景美展、读到一首好诗的雀跃,又显其心窍的善感纤细。这是独属于她的“稚”。桑多洪的“拙”,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之“拙”。多年历练于《百姓1时间》和《经视法案》栏目的老道经验,以及热衷研读历史名人传记的深厚心得,使其人、其形、其言谈举止沉稳内敛,如若时机契合,其词锋间乍然闪现的微芒又彷如古龙小说中的那柄飞刀,甫一出手便技惊四座,且见血封喉、干脆利落。
在整部片子的立意勘定、人物选择、结构布局、故事铺展、影像展现中,张颖落笔于女性的清稚,桑多洪则化用为男性的朴拙,有如片子的骨架和血肉,终而将稚拙相间、清朴互通的天然本性,演化为质琢而工巧的匠心巧思,以创新的叙事结构、唯美的影像美学和强烈的人文价值,使其躯干逐渐充实丰盈、卓然挺立,完整地讲述了冷湖的“前世今生”。
上篇首先吸引我的,是影像的丰富多元。闪烁在冷湖天文台明明灭灭灯光之上的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拔4300米赛什腾山的全景斧劈刀削棱角分明;俄博梁寂静多年状如火星地貌的风蚀雅丹土林绵延无际……随着与多位被采访对象环环相扣的对谈交流,作为记者、导演和冷湖世界的观察者,张颖在镜头前的出现自然顺畅。下篇从为整个冷湖镇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的奎屯诺尔湖水源地,探寻冷湖地名的缘起,面对水天相连、苇荡幽深之景时,牧民王臻顺讲述“这里是我永久的家”的平和、摄影师乌席勒“献宝般”展示戈壁良田“信格纸”写成大地情书的骄傲,以及冷湖教学点、四号公墓、老记者梁泽祥的温暖讲述等,都让人对这座曾经人气沸腾、烟火鼎盛的石油城产生了无尽的怀恋。田才让坚定说出的“荒山野岭是金山银山、暗夜星空也是金山银山”更切切实实佐证了冷湖作为天文观测国际合作典范、创新科学研发应用成果和文旅融合文化名片效应的强劲实力。从俄博梁到冷湖镇,从地中四井到中科院国家天文馆;从帐篷城、地窝子到干打垒,从单薄帐房外野狼的陪伴、小鸟的亲近到泛黄纸张上硬笔书写的雷抒雁诗行,共同组成了那个年代冷湖最火热珍贵的回望;而闪耀在冷湖天文科普馆和冷湖实验室里的青春面庞,与新一代石油人借助冷湖油田二次开发的内心渴望一样,又都展现出“老城焕发青春”的新生气象。全片谋篇合理、结构精当,既有由点及面的归拢,又有由面到点的散发,浪漫与理性、虚幻与现实,前后呼应、相互映射,鲜明体现出人文纪录片既散文化存在于现世、又诗化于永生的独特美学风格。
除此之外,来自外太空的天体样本陨石,乌席勒想象中的海洋和冰川,渐变金蓝色、土黄色的雅丹土丛和枯白色的沙砾面,张颖在风凌石上轻轻敲出的清脆声音、闻过油砂后脱口而出的“挺香的”感受,想拍星星倒影的摄影师戴建峰充满诗意的金句:星空也能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石油小镇老基地断壁残垣上游客们兴之所至的涂鸦,一对年轻人高高举起的鲜红“囍”字,田才让记忆中那颗从地平线上逐渐升起的星星……所有那些以大全景和近景展示,或是利用无人机航拍、星空摄影、三维动画等构成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影像画面,还有火星营地、火星一号公路、流星余迹湖、火星移民工程师等等极具科幻感的名称,都让人流连忘返,也让片中对于冷湖过往发展史、天文科学研究等历史史料和专业知识的解读不至于枯索无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张颖在奎屯诺尔湖边掬起一捧湖水,自然说出“冷湖不冷”的时候,我的心弦为之一颤,我知道,这神来点睛之句,就是片子的“戏眼”。那座高原偏远小镇,随着自然季候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人气热了又冷、冷了又热,人心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幸而,从未被忘记过。
移步易景,以景观心。河谷纵横,苇荡摇曳,西部曾经荒寂的莽原上,滚烫灼热的黑油,同样滚烫灼热的白砂,以及不曾触摸过的清冷繁星,成为镜头里的景致、故事和镜头外的长久慨叹与无限向往。我几乎可以想见,在那片辽阔、明亮、无遮无掩的灿烂星空下,张颖、戴建峰等人,心绪是怎样的激荡起伏、久久难抑,那份对于浩渺天地的无比敬畏,和对于未竟命运不可控的极度恐惧,必是浑然一体地瞬时击中了每一个人,甚至是击穿了他们,怕是得拼凑好久才能还回元神。但也因此,让他们和作为观者的我们,得以一起真切清晰地看见远处的冷湖,情愿在那片浩瀚银河下心魂俱醉,也更想拥抱眼前热烈的生活。
至于片子遗留的各种遗憾,借用马伯庸的话:写文这种事,粗糙的澎湃比精致的理性更加可贵。发现现场、记录当下的纪录片,澎湃的初创或初心同样可贵,挺好。
西部的星辰大海(佩夫)
2023年初开始策划、立项、调研、踩点,到2025年在青海卫视首播,由青海省广播电视局、青海广播电视台摄制的两集人文纪录片《看见冷湖》,终于和观众见面了。回顾创作团队两年多时间里多次往返冷湖、茫崖、德令哈、敦煌和北京,不断调整创作思路,确定采访对象,搜集整理资料,撰写打磨稿件,转换表现方式,拍摄编辑画面,修改审定播出,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冷湖一帧一秒的画面几乎全都印在了我们的心上。冷湖是一片深情的土地,对于这部倾注了不少心血的纪录片《看见冷湖》,我们也是一往情深。
西部高原,拥抱高山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星辰大海之间,蕴藏着无尽的资源和能量,吸引着我们关注的目光和探寻的脚步。冷湖乃至整个柴达木盆地,在地质历史上,曾经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属于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这里日月交辉、天地共生,过去、现在、未来交汇同在,尤其是六十年前冷湖的激情岁月,不仅让成千上万为石油而战的亲历者热血沸腾,也令一代又一代懂得柴达木、热爱西部星辰大海的人们心向往之,这块神奇的土地不但让人肃然起敬,而且令人永远无法忘记!在中国西部,冷湖真是一块富有诗性的土地,很容易让人超越现实,思考宇宙、天地、人生道理。看见冷湖,你也会看见西部,看见辽阔,看见星辰大海。在冷湖采访拍摄,我们一次又一次心生感动,作为一群现代媒体人,作为一群记录者,我们深感庆幸,包括无人机航拍和星空摄影在内的时代科技和信息技术,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便利和惊喜,看见冷湖,用高清画面全面记录冷湖,我们生逢其时、乐在其中。
但是,对于诗与远方,如何不落俗套,又恰如其分地记录和表现,一度也让我们焦头烂额。冷湖由冷到热、由热到冷,然后又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冷湖不冷,未来已来。如果沿袭惯用的手法,必然会被传统叙事方式裹挟,人云亦云,那将失去再次记录的意义;如果将历史、现实和未来线索打乱揉碎,重塑结构,不但劳心费力,而且对于已习惯于刷短视频而变得缺乏耐心的现时观众,无疑是一种冒险。纠结再三,我们在原有策划方案中“冷湖”标题前,添加了“看见”,以“看见”为叙事切口,走进冷湖深处,主观上想让更多没去过冷湖的人去看见,同时更想让人看见我们不一样的“看见”。
本着对自然与人文,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注,我们梳理冷湖石油勘探开发的历史,感受几代人的不同心迹和已经形成的共同冷湖情结,记录一代又一代创业者的创业故事,挖掘蕴含其中的精神实质。
人行天地间,万象始昭然。在天与地、今与昔、远与近、大与小、冷与热之间往返穿梭,我们选择人物故事和情感作为纽带,贯穿始终,纪录片中出现的主人公,有对整个柴达木盆地十分熟悉并深度热爱这块土地的蒙古族摄影师,有记录和保存着冷湖记忆的老一辈石油人,有像推土机一般持续推动冷湖发展的干部群众,有具体实施天文观测基地项目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有全力打造冷湖火星小镇被网友称为“火星移民局局长”的项目负责人等等,对于那些在《看见冷湖》中被看见和提起的人物,以及那些被冷湖的黄沙和过往的岁月掩埋的人物和故事,我们都心怀感念,在行走和对话中,保证每一步都脚踏实地,聚焦现实的同时也时不时地仰望星空,释放一个记录者的情怀追求,在详与略、疏与密、繁与简、粗与精上做出选择,刻意绕开熟悉的路径,弱化解说话语,在时空交响和人与自然的微妙互动中,呈现别人很少看见的冷湖。
有人说,冷湖是地球上荒凉得最像火星的地方,一次又一次走在这西部的荒漠,内心里却在一千次一万次地感慨,辽阔的西部大地,看上去如此荒凉,这里偏偏又蕴藏着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无比丰富的资源,内在是如此丰饶。天地大美而无言,一门关闭,一窗开启,从曾经的石油开发到如今的天文观测基地,从俯瞰大地到仰望星空,冷湖以它的非凡,一次又一次让人惊艳,一次又一次,给每一个探索者和拓荒者以超出预期的丰厚回报。
在采访中,听天文学家说,不论是在冷湖,还是在地球的另一边,不论是古代、今天还是未来,我们看见的星空都是同一个星空。同一个星空,同一个梦想,我们在记录,我们也在感动,即使《看见冷湖》还有着太多的遗憾和缺陷,我们还是期待更多的“看见”。
综合来源:青海新闻联播 / 《青海日报》(6月27日 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