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是怎么废除的?朱元璋仅用一招
发布时间:2025-07-12 03:00 浏览量:1
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一个贯穿中国历史1600年的政治角色登上了舞台,宰相。那时齐国管仲推行“相地而衰征”改革,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彪炳史册的宰相。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确立丞相制,丞相作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形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格局。
历代王朝更迭中,宰相制度不断演变。汉代丞相府权势熏天,到汉武帝时开始用尚书台分割相权;唐代三省长官共执相权,宋元时期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
但无论名称如何变化,相国、丞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始终是帝国运转的核心枢纽。
宰相制度的核心矛盾在于:皇帝既需要一位得力助手处理繁重政务,又时刻担忧大权旁落。唐玄宗时期李林甫专权、宋高宗时秦桧独揽朝纲的历史教训,如同悬在每位帝王头顶的利剑。
当历史车轮转到14世纪,龙椅上坐着一位从乞丐崛起的皇帝,他对权力的不安全感达到了极致。
南京皇宫的深夜,烛光摇曳在朱元璋布满血丝的眼睛里。这位出身赤贫的皇帝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章,脑海中闪过童年记忆:父母兄长在元末灾荒中饿死,他向地主求一口薄棺却遭拒,只能草草裹尸埋葬亲人。
这段刻骨铭心的创伤,让他对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力量都充满警惕。
朱元璋登基后,中书省丞相李善长、徐达等开国功臣位高权重,他们议政时从容不迫的姿态,在皇帝眼中逐渐变成芒刺。
这位从尸山血海中杀出的帝王深知权力的游戏规则,昨日并肩作战的战友,明日可能成为最危险的敌人。
朱元璋的集权布局悄然展开。
首先设立六科给事中监督奏章流转,削弱丞相的决策参与;建立通政司掌控文书通道,确保所有奏折必须经此机构才能呈递御前;当李善长告老后,启用精明能干的胡惟庸继任丞相,暗中却织就一张大网。
胡惟庸确实给了朱元璋足够的把柄。这位新任丞相不仅结党营私,与太师李善长联姻构建淮西集团,还扣压弹劾他的奏章,甚至将外交失误推卸给礼部。
1380年正月,占城国使节来朝却被冷落的严重外交事故,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朱元璋得知胡惟庸隐瞒此事并诬陷礼部时,震怒的雷霆终于落下。
深宫中的朱元璋凝视着摇曳的烛火,眼前闪过元朝权臣伯颜、脱脱架空皇帝的往事。史书记载,元末宰相燕铁木儿竟能擅自废立天子,致使元朝迅速崩溃。
“丞相专权乱政”的历史教训,与他童年经历的世态炎凉交织在一起,最终凝结成一道冰冷的圣旨。
1380年正月初六,南京城还沉浸在年节气氛中,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风暴在宫墙内突然爆发。朱元璋召胡惟庸入宫商议要事,当这位丞相毫无防备地穿过午门时,暗伏的锦衣卫瞬间将其拿下。
三天后,朱元璋亲自主持审讯的场面令人胆寒,皇帝坐在龙椅上抛出一卷卷罪证,胡惟庸脸色死灰地看着与自己相关的文书账册铺满了整个大殿。
这场清洗的残酷程度远超所有人想象。最初公布的罪行包括勾结倭寇、私通北元、意图行刺等十二条大罪,但随着案件审理深入,牵扯范围如同滚雪球般扩大。
六年后的《昭示奸党录》中记载,李善长、陆仲亨等二十多名开国勋贵相继卷入。整场大案持续十年,共三万余人被诛杀,曾经煊赫的淮西集团被连根拔起,史书用“勋臣宿将殆尽”描述这场血洗后的朝堂。
《明史》卷三百八的记载揭示了案件本质:“帝以历代丞相多擅权,遂罢中书省”。
在处决胡惟庸后的第十五天,朱元璋颁布了一道改写中国政治史的铁令:“革去中书省,升六部秩”。
这道诏书只用二十个字就终结了延续十六个世纪的政治传统,从此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帝国中枢的重构废除宰相制度后,朱元璋的工作量陡增。据记载他每天批阅奏章二百余件,处理政务五百余条。大臣们曾见他连续三天伏案工作,连午膳都在御案前解决。
1385年冬天发生的著名事件更成为帝王辛劳的象征:当刑部尚书捧着百余件待决案卷入宫时,发现朱元璋裹着旧棉袍彻夜批阅奏折,冻裂的手背渗出血珠染红了文书。
新的权力框架被迅速构建起来。五军都督府分掌军事指挥权,三司(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互相制约地方权力。
中央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文书,但明确规定他们“只备顾问,不得专制诸司”,官阶不过五品,与昔日位极人臣的丞相相比堪称天壤之别。
这种制度设计如同在皇帝周围设置了多个单通道,任何决策都要汇聚到乾清宫才能完成闭环。
然而这种极致集权的制度暗藏隐患。当朱元璋这样精力充沛、勤政苛察的帝王在位时,体系尚能运转。但1424年朱棣去世后,继位者面临海量奏章明显力不从心。
聪明的宦官们迅速填补了这个权力缝隙,宣德年间,内阁大学士的“票拟”(处理意见)需要通过司礼监转呈,而当皇帝倦怠时,手握朱笔的秉笔太监便悄悄掌握了“批红”(最终批示)实权。
藏在制度里的幽灵宰相制度终结的那年,有位白发老臣在告老还乡时留下预言:“上收天下权于一身,恐后嗣不胜其劳”。
历史验证了这份担忧:明英宗时期大太监王振篡改旨意远征瓦剌,导致“土木堡之变”;万历帝三十年不上朝,却放任宦官矿税使四出扰民;天启朝魏忠贤被称作“九千岁”,各地争先恐后为他修建生祠。
回望宰相制度的兴衰轨迹,从春秋时管仲“作内政而寄军令”开启宰相时代,到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建立绝对皇权,中国官僚制度完成了重要的自我迭代。
但裁撤中书省如同砍倒参天大树,看似根除了权臣威胁,却也暴露出庞大根系曾经承担的功能:当皇权与官僚系统间失去了缓冲层,帝国机器运转变得格外依赖皇帝个人素质。
紫禁城奏事处的青砖记录着惊人数据:康熙曾自述每天批阅奏章一百五十件;雍正朱批奏折仅现存就有四万多件;乾隆二十六年正月初八,皇帝连续处理二百二十八件奏本直至三更。
而明代司礼监档案显示,正德年间六成奏章由太监代批。当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时,未曾料到皇帝劳模终究敌不过人性本能,而权力真空终将被其他力量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