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从放牛娃到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

发布时间:2025-07-11 16:47  浏览量:1

1812年的冬夜,湖南湘阴的一间茅屋里,一个瘦弱的婴儿在寒风中啼哭。他的父亲左观澜是位私塾先生,虽家境贫寒,却坚信“读书改变命运”。这个孩子名叫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他自幼聪颖过人,5岁便随父读书,18岁拜访长沙名士贺长龄时,贺氏盛赞他“国士无双”。然而,命运却给了他沉重一击——他三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科举之路彻底终结。

科场失意的左宗棠并未沉沦。他遍读《水经注》《武经总要》等典籍,钻研舆地、兵法,甚至亲自丈量湖南地图。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农书和战策,墙上挂着亲手绘制的西北边疆图。贺长龄曾感叹:“此子若不中举,必成大器。”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湖南首当其冲。左宗棠被湖南巡抚张亮基招入幕府,成为“湖南第一智囊”。他协助张亮基整顿湘军,提出“以战养战”的策略,仅用半年便稳住湖南局势。1860年,左宗棠率自募的“楚军”独当一面,从衢州到严州,连战连捷,最终与曾国藩合围天京,平定太平天国。

曾国藩曾如此评价左宗棠。然而,两人因战功分配多次争执。左宗棠性格刚烈,直言不讳,甚至在信中斥责曾国藩“优柔寡断”。尽管如此,左宗棠的军事才能已让他跻身“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列。

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将领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哲德沙尔汗国”。沙俄趁火打劫,强占伊犁。清廷内部爆发“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专注海防;左宗棠却振臂高呼:“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1875年,63岁的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提出“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先积蓄粮草,再雷霆出击。他亲自督造骆驼队,将数万斤火药、数百万斤粮食从内地运往新疆,甚至下令在沿途种植柳树,形成“三千柳营绿”的传奇。

1876年4月,左宗棠在肃州(今酒泉)誓师。湘军将领刘锦棠率军穿越沙漠,收复古牧地、乌鲁木齐。1877年,清军三路南下,半月连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阿古柏暴毙后,其子伯克·胡里逃入俄境。1878年1月,清军收复和田,新疆重归一统。

左宗棠在新疆屯田种柳,下令“每驻一营,必种柳万株”。杨昌浚赋诗赞曰:“大将筹边不惮烦,湖湘子弟遍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些柳树至今仍被称为“左公柳”,见证着民族英雄的功勋。

1881年,左宗棠以“兵威为后盾”,支持曾纪泽与沙俄谈判。最终,清政府通过《伊犁条约》收回伊犁。左宗棠却因病未亲赴谈判,他在家书中写道:“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1884年,新疆设省,左宗棠的夙愿得以实现。他亲自制定建省方案,推广蚕桑、修筑道路,为新疆百年发展奠定根基。

1885年9月5日,73岁的左宗棠病逝福州。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臣虽死,愿以骨埋于新疆,护我河山。”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葬于长沙石门乡。

李鸿章曾如此哀叹。左宗棠收复新疆1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8个湖南省的面积,是中国近代史上通过战争收复领土最多的将领。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传颂,成为民族气节的象征。

左宗棠一生,从科场失意到收复新疆,从湘军儒将到洋务先驱,他始终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自勉。他种下的柳树已成参天,他书写的战策仍启后人。正如后人所评:“左公之名,与山河共存;左公之志,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