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孙可望:南明唯一的救星?李定国一念之差,断送大明江山
发布时间:2025-05-18 02:58 浏览量:3
王朝末路,本该同仇敌忾,奈何自家后院起火,亲手掐灭了最后的火苗!
南明,一个本有机会在历史的夹缝中求得喘息的残破王朝。
它的覆灭,真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不是敌人太强,而是自己人“太能折腾”!
一个被后世唾骂为“贰臣”、“奸贼”的孙可望,竟然可能是南明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
这背后,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秘与无奈?
说起孙可望,不少人第一印象就是《鹿鼎记》里那个后来投降清朝的平西王吴三桂的亲家,形象不怎么光彩。
但在南明那段乱糟糟的历史里,孙可望这三个字,可一度是唯一的“强心针”。
你想啊,当时的南明,那叫一个“山头林立,各唱各的调”。
皇帝只是个摆设,手底下那帮拥兵自重的军头们,谁也不服谁,心里的小九九比算盘珠子还多。
这种局面,用句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没影儿了”。
这时候,缺的是什么?缺的就是一个能把这盘散沙捏成水泥疙瘩的狠人!
一个既懂怎么排兵布阵,又能把后方粮草、人心给你捋顺的“全能选手”。
放眼整个南明,掰着指头数数,除了孙可望,还真找不出第二个。
别的不说,就说他经营云南那几年。
那可是1646年啊,沙定洲之乱刚平,云南被打得稀巴烂,三十万条人命说没就没了,遍地都是“开发区”——开膛破肚的尸体,房子扒光的废墟。
孙可望接手这么个烂摊子,你猜怎么着?
他硬是用了三年时间,又是改革土地,又是整顿货币,愣是把云南变成了“耕者有其田,战者有其食”的世外桃源。
这手段,这魄力,在南明那帮只会窝里横的“大佬”中,简直是鹤立鸡群!
有人说他想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野心太大。
嘿,这话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政治家没点野心,那不成庙里的泥菩萨了?
孙可望的算盘珠子拨得精啊!
他琢磨着,永历皇帝这面旗帜还得留着,毕竟是“正统”,能镇住场子。
自己呢,就学曹操,当个“大司马”,总揽军政大权。
对外,能名正言顺地号令各路人马一致抗清;对内,也能压制那些不听话的刺儿头。
这计划,听起来是不是挺靠谱?
简直是当时南明唯一能走通的“华容道”!
可惜啊,这碗“续命丹”还没等喂到南明嘴里,就先被人给打翻了。
他这番心思,究竟是包藏祸心,还是审时度势的唯一选择?这盆脏水,泼得到底冤不冤?
孙可望的“曹操梦”做得挺美,可万万没想到,第一个跳出来给他念“紧箍咒”的,竟然是跟他拜过把子的好兄弟——李定国。
这就好比曹操刚跟手下宣布:“兄弟们,以后咱们挟天子以令诸侯,匡扶汉室!”
结果他最倚重的夏侯惇、曹仁立马蹦出来:“不行!我们誓死效忠刘家天下,你这是想篡位!”
曹操听了,估计得一口老血喷出来。
孙可望当时的心情,恐怕也差不多。
李定国为什么要跟孙可望对着干?
是为了那句“忠于大明”吗?这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可仔细琢磨琢磨,就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了。
想当初,他们哥几个跟着张献忠,那可是把大明朝往死里折腾的主儿。
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大明朝的忠臣孝子,这弯儿转得是不是有点太急了?
要说李定国心里没点小九九,恐怕连他自己都不信。
有件事儿特别能说明问题。
孙可望一走,李定国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刘文秀从贵州调回昆明。
美其名曰“协理内政”,实际上呢?跟看犯人似的把刘文秀给看起来了。
要知道,刘文秀那也是个内政好手,在他的治理下,贵州眼瞅着就要恢复元气了。
你把他一调走,贵州这个军事桥头堡不就白白送给清军了吗?
云南也少了一道重要的屏障。
这操作,怎么看都像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昏招。
难道李定国真是被“忠诚”二字蒙蔽了双眼,看不到这点?
还是说,他容不下另一个功高盖主、能力出众的“兄弟”?
史书上说,刘文秀从贵州回到昆明后,不久就忧愤而死。
他临死前在想什么?是为南明的前途担忧,还是为自己被兄弟猜忌而心寒?
李定国这一系列操作,到底是深明大义,还是被某种情绪冲昏了头脑,算了一笔“糊涂账”?
他这一“忠”,究竟是救了南明,还是把南明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这兄弟情,在权力面前,难道真就这么不堪一击?
永历帝的“哑巴亏”:眼看“续命汤”被打翻,为何只能打掉牙和血吞?孙可望被逼走,李定国看似“拨乱反正”,成了南明朝堂上说一不二的人物。
可那位坐在龙椅上的永历皇帝,心里是什么滋味呢?
恐怕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他这个皇帝,说白了,就是个“吉祥物”,谁势力大就得听谁的。
以前是孙可望,现在换成了李定国。
但孙可望虽然跋扈,好歹是真刀真枪地在给南明“续命”,他能打,也能治理地方。
李定国呢?勇猛是勇猛,可这内政后勤,就不是他的强项了。
有段对话特别耐人寻味。
刘文秀不是被李定国从贵州调回来了吗?
永历帝就跟他聊起孙可望叛逃这事儿。
刘文秀也是个实诚人,就说自己当时带着大队人马,走的大路去追孙可望。
结果呢?孙可望鸡贼得很,抄小路,轻车简从地溜了。
永历帝听完,半天没说话,最后长长叹了口气,幽幽地说:“早知道截不住他,还不如痛痛快快放他走呢!这么一折腾,他日后肯定对朝廷恨之入骨了。”
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您品,您细品!
这哪里是在说刘文秀办事不力?这分明是在敲打李定国嘛!
如果孙可望真是铁了心要谋反称帝,永历帝至于这么惋惜吗?
他巴不得李定国把孙可望给剁了才好呢!
可永历帝心里跟明镜似的,孙可望那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玩法,虽然让他这个皇帝当得憋屈,但确实是当时南明唯一的活路。
现在好了,李定国把这碗“续命汤”给打翻了,还把碗给砸了,彻底断了孙可望回头的念想。
永历帝能怎么办?他手无缚鸡之力,兵权都在李定国这些人手里。
他除了叹气,除了在心里默默流泪,还能做什么?
这“哑巴亏”,他吃得冤不冤?
一个皇帝,眼睁睁看着自家江山因为手下大将的内斗而一步步走向灭亡,却无能为力。
这种绝望,谁能懂?
倘若你是永历帝,面对这样的局面,是会选择支持孙可望的“霸道”,还是李定国的“忠直”呢?
南明复国梦的“死穴”:错失“曹孟德”,内耗猛于虎,神仙也难救!南明的悲剧,说到底,不是亡于清军的兵锋,而是亡于自己人无休止的内耗。
就像一艘破船,外面风雨飘摇,船里面的人不想着怎么齐心协力修补漏洞,反而为了争夺谁来掌舵打得头破血流。
这样的船,不沉才怪呢!
孙可望,这个被很多人视为“奸臣”的人物,恰恰是南明这艘破船上唯一可能堵住漏洞、稳定航向的“曹孟德”。
他有曹操的权谋和野心,更有曹操那份在乱世中建立秩序、恢复生产的本事。
看看他在云南的政绩,短短三年,就把一个残破之地变成了南明最稳固的后方。
这不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翻版吗?
可惜啊,南明这帮“队友”,要么是鼠目寸光,只看到孙可望的“野心”,没看到他背后的“药方”;要么就是私心作祟,宁愿大家一起完蛋,也不愿意看到别人做大。
郑成功、张煌言这些人在东南沿海,跟孙可望远隔千里,说是盟友,其实更像是“塑料兄弟情”,各打各的算盘。
而李定国、刘文秀这些曾经的结义兄弟,关键时刻却选择了“窝里斗”。
尤其是李定国,他或许有忠于大明之心,但他对孙可望的排挤,客观上加速了南明的败亡。
这就好比一个重病垂危的病人,好不容易来个神医开了副猛药,虽然药苦了点,但能救命。
结果旁边一群“好心人”跳出来说:“这药太猛,有副作用!不能吃!”
结果呢?病人没吃上救命药,活活给拖死了。
孙可望一走,刘文秀忧愤而死,南明的后勤谁来管?粮草从哪里出?兵员从哪里征?
这些最实际的问题,没人能解决。
李定国是战神,但他不是萧何,更不是诸葛亮。
他能打赢几场漂亮的胜仗,却无法支撑起一个摇摇欲坠的政权。
事实也无情地印证了这一点。
孙可望被迫离开后不到三年,曾经一度让清军头疼不已的南明势力,就这么土崩瓦解,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错失了一个孙可望,南明就错失了最后的机会。
这“内耗”二字,真是比任何强大的敌人都要可怕,简直是刻在王朝骨子里的“死穴”,神仙也难救啊!
若是让你回到那个时代,你会如何评价孙可望的所作所为?又会如何看待李定国的选择呢?
结语南明这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王朝末路时的种种不堪与无奈。
内部的撕裂与不信任,远比外部的敌人更致命。 当一个团队失去了共同的目标和足以凝聚人心的领袖时,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如果李定国当初选择放下个人情感与可能的猜忌,与孙可望携手,以“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姿态共同辅佐永历,南明的历史是否会有一丝丝被改写的可能?他究竟是维护了“大义”的孤胆英雄,还是在不经意间,成了压垮骆驼的又一根稻草?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真知灼见,点赞、转发支持一下,也别忘了关注@长安聊历史,未来我们一起挖掘更多历史深处的秘密!
参考文献及作者
《明季南略》 计六奇 著
《小腆纪年附考》 徐鼒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