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出土文物,被困沙漠五十年的安西军,是如何坚持的?

发布时间:2025-07-11 17:35  浏览量:1

2020年,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了一批文书,这些文书语言纯粹质朴,内容五花八门,大多数都是戍边将士写给亲朋好友的。

你了解安西军吗?作为一支后期得不到朝廷支援,孤悬西域50多年的军队,他们的日子到底是怎么过来的?

安西军的西域生活

历史并不是上位者才能书写,那些保家卫国的士兵,书写的历史其实更有温度,也更加贴近生活。

我们来看看安西军士兵写的信。

西域的“春天有点冷”“夏天太热了”“秋天天气开始凉了”,说完了西域的气候,这位士兵又叮嘱妻子,让她不要为自己担心,只要管好家里的羊和麦子就行了。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顾家型男人”,他和《诗经.采薇》里的男主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既要保家卫国,也惦记着在家的妻子。

千言万语到嘴边也说不出口,最后只能写出来那轻飘飘的几个字:在家照顾好自己。

有的士兵思念老婆,有的士兵却连老婆都没有,正在想方设法地娶老婆。

我是一名安西军,你愿意嫁给我吗?

这句话出现在一个木简上,是一位戍边士兵给老乡写的信,小兵嘱托老乡到老家村东头问一下守寡的王二娘,愿不愿意嫁给他到西域生活?

一个戍边将士,为啥会看上村东头的寡妇,主要还是因为在西域生活太不容易了。

唐朝初期走的是府兵制模式,就是让将士们去西域吃一两年的沙子,然后就可以回家了。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因为西边的敌人整天搞事情,朝廷为了增加兵源想了个好办法,给男子开高工资让他去西域当兵,这玩意就叫募兵制。

谁能和高薪工作过不去?可是想领皇帝的工资没那么容易,咱们这边开了工资,那边士兵就得在西域戍边十几年才能回来。

当然了,朝廷也知道当兵的除了打仗戍边,也有其他需求,于是允许军嫂随军到西域一起过日子。

当年的西域的条件和今天可差远了,军嫂毕竟比不上皮糙肉厚的男人,到了西域水土不服上吐下泻都是常事。

西域距离中原又太远,女人一旦得了病除非命大能挺过去,大部分结局都是去找阎王爷报到。

相关数据显示,跟随安西军去西域发展的军属们,大多数都因为难产和感染疟疾死亡,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40%。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那名士兵会托人向寡妇提亲了吧,因为一般女人根本扛不住这种艰苦的生活。

真是搞笑,普通女人扛不住西域的地狱模式,我村东头寡妇就能扛得住了?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这位寡妇真的命硬,能够扛过西域的极限挑战的话,当时嫁给安西军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归宿。

其实,这位安西军士兵在信里还说了一句话:我的条件不错,她跟了我不会受苦。

能干的安西军

在那个胡人没有叛乱之前,安西军的日子虽然苦,但是跟着他们确实还是能享福的。

根据史书记载,安西军的主线任务是在烽火台上轮流值班,观察敌人的动向,没有敌人的时候就放一笼烽火报平安,敌人来了就点柴火,大家就知道狼来了。

大部分时候,西域都是西线无战事的状态。

这个时候,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种地基因就苏醒了,安西军士兵晚上站岗,白天就在烽火台旁边种粮食。

种完了粮食,安西军还要种棉花。

学过地理的都知道,新疆这个地方昼夜温差很大,有助于糖分积累,因此新疆的水果特别甜。

不好意思跑题了。

新疆的昼夜温差太大,因此安西军也得自己动手做棉花,然后弹几床被子用来抵御寒冷的夜晚,顺便再赚点外快。

安西军种植的棉花质量非常好,里面添加了当时的“黑科技”骆驼绒,可以做到冬暖夏凉、吸附血渍,还能用来包裹尸体,而且不会让尸体腐烂。

在当时,安西军种植的棉花在西域属于抢手货,常年处于断货状态,三匹布就能卖1200钱,相当于一个安西军小兵半年的工资。

反正天高皇帝远,安西军士兵赚点外快,总比拿朝廷的死工资要强多了。

除了能搞钱,安西军作为皇帝亲封的戍边军队,在皇帝心中的分量不亚于唐玄宗的杨玉环,朝廷当时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所有吃的喝的用的往西边送。

毕竟,人家跑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一干活就是十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一点皇帝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更何况,安西军还特别能吃苦。

新疆地区著名的“坎儿井”,就出自安西军的手笔。

在1000多年前十分原生态的新疆,安西军为了把地下水源引到绿洲进行种植,顶着随时都能要人命的沙尘暴、塌方、矿难等危险,硬是靠着纯手工作业制造出了坎儿井。

皇家军队、搞钱能手、踏实能吃苦,这三条闪光点足以让安西军在相亲市场成为香饽饽,村东头寡妇不愿意嫁安西军,有的是人排着队嫁给他。

不过,这个机会很快就没有了,因为那个男人动手了。

孤悬西域五十年

我们在互联网上刷到唐朝后期的历史时,经常会听到这五个字“西北有孤忠”。

这支来自西北的军队,正是安西军。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从前管杨玉环叫妈的胖子安禄山彻底不装了,公开和唐王朝叫板。

安史之乱初期,安西军还能向中原运输棉布支援战争。

然而,因为唐玄宗的各种骚操作,首都长安成功沦陷了,唐军这边将士死伤惨重,朝廷不得不将安西军的主力部队调回中原打仗。

《乐府诗》中有一篇文章: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

自古以来,士兵的生命都是一串又一串冰冷的数字,哪怕前线的将士尸骨摞成山,除了他们的家人,也没有人会在意他们的死活。

而在遥远的新疆,吐蕃趁着安西军精锐不在趁虚而入,切断了河西走廊,让安西军与朝廷完全失联,从此成为一只孤军。

那么,在被世人遗忘的这些年里,安西军是怎么活下来的?

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不仅出土过大量文书,还出土过很多实物。

烽燧遗址出土的葫芦残片里,结合遗址文书中提到的“葡陶酒”,可以证明安西军士兵当时还能喝到葡萄酒。

在基本的吃喝方面,安西军也已经是竭尽全力给自己创造条件。

烽燧遗址中出土了捕兽夹,以及黄羊、野兔、牛、马等动物骸骨,其中的牛和马可能是安西军出行和种地使用的,至于黄羊和野兔,肯定就是安西军弄来的野味,用来给自己补充能量的。

吃的方面还算凑合,可是西域干旱缺水,也并不是每个地方都修建了坎儿井,安西军要怎么解决喝水问题呢?

因为西域冬季很漫长,而且经常下雪,所以安西军会在冬天制作冰井,把冰雪都倒进冰井里,等到春夏雪水融化了就有水喝了。

然而,随着吐蕃的不断入侵,安西军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差。

出土文献中记载,安西军后期可以吃的东西很少,没有吃的就只能去打野狼,把狼皮披在身上取暖,实在饿急了就吃狼毛。

考古学家在龟兹城遗址中也发现了很多狼的骨头,这说明安西军后期的生活已经不是常人能想象到的艰苦了,但凡还有东西可以吃,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打狼?

比饥饿更痛苦的,是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出土文献中提到,安西军经常会在一起跳龟兹舞蹈,一方面他们给别人表演龟兹舞可以筹措点军费,另一方面,跳舞时带来的愉悦感会冲淡思乡之情,让将士们心里好受一点。

此外,为了得到一些救援物资,安西军残部找到了当时很有名的商人粟特人,然后把抓到的吐蕃战俘交给粟特人,让他们把这些家伙卖给阿拉伯人当奴隶,自己从中赚点中介费。

这样苦多甜少、朝不保夕的生活,安西军一过就是50多年。

公元808年,唐朝西域四镇只剩下了龟兹一城,已经满头白发的安西军士兵,向着长安的方向遥望,但他们看不到大唐的繁华,目之所及只有城外的漫天风沙。

自安史之乱爆发50多年来,他们竭尽全力和吐蕃等入侵者作战,从20多岁的小伙子打成了70多岁的白发老兵。

然而,朝廷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这些年里他们也从未得到任何支援。

后来,有一位去往印度取经的高僧,在路过龟兹城时发现了这支残军,高僧把安西军残军守城的故事记录在了自己的游记里。

高僧的游记传回长安之后,唐人这才知道原来西北还有这样一支军队,用孱弱衰老的身躯扛起了守护西域的千斤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