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星火筑就铜墙铁壁

发布时间:2025-07-11 16:00  浏览量:1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永恒记忆·不朽丰碑】

燎原星火筑就铜墙铁壁

——抗战时期秦皇岛地区农村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六月的都山,草木葱茏。在青龙满族自治县二道沟村,“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农村党支部旧址”纪念碑静静矗立。站在碑前,记者的思绪不禁回到了84年前的那个夜晚,耳边仿佛还能听见那握紧右拳面对党旗发出的低沉而坚定的誓言。1941年3月16日夜,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了。这个诞生于深山里的党组织,成为燕山下的燎原星火——在其之后,基层党支部如雨后春笋般在长城脚下、渤海之滨扎根生长。

2013年7月,青龙满族自治县在二道沟村党支部原址上设立“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农村党支部旧址”纪念碑。二道沟村党支部也是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图片由青龙满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中心提供)

1940年冬,中共冀东党组织派出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建立起农民抗日报国会,在此基础上开始秘密发展党员。

1941年2月,经严格考察,共产党员张阁云和金福臣发展于合等7人入党。3月16日,在张阁云、金福臣的主持下,他们集聚到于合家中,举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召开了二道沟村党支部成立大会,于合任党支部书记。当年还接收李文有等4人为共产党员。1942年,又发展陈稳等8人入党。至此,二道沟村党支部成为青龙农村成立最早、党员最多的党支部。

二道沟村党支部成立后,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员们冲锋在前,群众紧随在后,哪里有抗日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他们的斗争岁月里,留下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

1942年春天,党支部得到情报,敌人正从平泉往青龙运送粮食。党员们立刻带领民兵骨干,在村子设下埋伏。当敌人满载粮食的胶轮大车进入伏击圈,他们果断出击,一举缴获了2500多公斤大米和面粉。这批宝贵的物资,当夜就被送到了驻扎在龙湾村的抗日武装手中。

同年10月,一封插着鸡毛的紧急信件送到党支部,上级命令立即组织力量破坏交通。党支部马上行动,召集党员,发动群众,迅速组成了一支80多人的破交队。趁着夜色,破交队队员们摸黑奋战,将大转岭到牧马村之间长达25里的公路彻底挖断,砍倒了沿线的电线杆,割走了全部电线。这次行动,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对峪耳崖金矿日军据点的夜袭。

不久后,党支部又带领群众,成功拦截了奸商用骆驼向日伪军运送的食盐,全部交给了自己的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春天,日军松源部队途经二道沟,党支部组织群众巧妙行动,俘获了一名年轻的日本士兵。这名士兵后来被上级转送到延安,经过教育,幡然醒悟,最终加入了日本人民反战同盟。

二道沟一带的抗日斗争引起了日伪军的仇视,对这里的“扫荡”日渐频繁和残酷。党员群众在党支部带领下,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清剿和袭扰。

1943年4月,敌人设下毒计,趁着夜深人静,出动30多辆汽车和300多名兵力包围了村子,并派遣30多名伪军假扮成八路军进村,企图诱骗党员现身以便一网打尽。二道沟村党支部识破了敌人的诡计,将计就计。村民们配合行动,将这些假八路全部抓获。

二道沟的星火迅速在秦皇岛地区的广袤农村形成燎原之势。1942年10月,在抚宁县、临榆县北部山区的蚂蚁沟、猩猩峪等村,党的基层组织相继建立,到1945年9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前夕,抚宁县已有164个村建立了党支部,党员人数达964名,临榆县有45个村建立党支部,党员249名;1943年夏天,昌黎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草厂庄党支部成立,到1945年上半年,党员数量发展到575名。

到1945年8月,中共冀热辽区第十六地委所属区内的共产党员发展到7595人,秦皇岛地区农村党组织全面建立起来。这些扎根基层的党组织,像一颗颗火种,点燃了群众的抗日热情,像一座座堡垒,筑起了抗击侵略的铜墙铁壁。这些看似弱小的基层力量,最终汇聚成驱逐日寇的磅礴伟力。

记者手记:

深山播火种 坚守见忠诚

青山环抱下的“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农村党支部旧址”纪念碑,在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8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信仰的火种开始播撒,二道沟、蚂蚁沟、草厂庄……这些深藏在山沟海沿的红色堡垒,用最朴实的坚守诠释了信仰的力量。这些深山里的党组织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朴素的实践证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硝烟散去,沧桑巨变。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早已镌刻在这片热土的肌理中,提醒着我们:人民就是江山,初心永不能忘。

记者:何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