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赫里之战:象征阿拉伯军事巅峰落幕的信德远征

发布时间:2025-07-08 22:02  浏览量:1

公元8世纪时,阿拉伯帝国步入征服黄金时期的尾声。即便多次战胜东罗马、波斯、突厥以及日耳曼系的强劲对手,但想要进一步拓展版图却困难重重。既难以跨越北方的高加索山脉,在西方的比利牛斯山脉和东方的天山山脉也遭受了挫折。

然而,真正标志其军事辉煌落幕的地域,恰恰是容易被后世所忽视的南亚次大陆。即便阿拉伯人依旧能在北印度的信德斩获重大胜利,却再也难以将军事占领进一步拓展。

在早期,阿拉伯的征服者并未拟定征服印度的方案。

实际上,早期阿拉伯人对印度并无强烈兴趣。但众多被迫向东撤退的波斯流亡者,在靠近他们故土的西北边区安顿下来。鉴于无法通过大规模军事行动实现复国,他们就借助海盗这类非对称方式展开报复,以此压缩穆斯林商人的生存空间。因波斯海商早已在印度和锡兰占据地盘,他们很容易找到当地土著王公作为庇护者,这也促使穆斯林军队不得不开启新的征程。

在公元636年时,巴林总督奥斯曼在获得哈里发奥马尔的准许后,打算从海上直接进攻东方的印度沿岸。这支舰队先后对孟买、巴鲁等印度西海岸城市进行了洗劫,还在信德地区的主要港口提䫻附近取得了重大胜利。后来,成为战争英雄的奥斯曼继任哈里发,他下令伊拉克总督阿卜杜拉再次组织前往印度进行劫掠的舰队。然而,实际的组织者哈基姆以淡水和食物供应不足、手头军队数量极少为借口,成功说服哈里发取消了这次跨海远征行动。

印度河先前曾被萨珊波斯侵占过。

公元644年时,穆斯林军队首次从另一个方向进入卑路支地区。彼时,也有人提出从陆路进攻相邻的信德。然而,阿拉伯人明显未为持久战做好准备,再度放弃了对西北印度的大规模攻势。逃过一劫的波斯遗民,接着以印度港口为据点,肆意劫掠他们所发现的阿拉伯商船。再加上帝国的主要海军力量都投入到地中海的战斗中,也就无暇顾及那些远在天边的前朝余孽了。

直至更为晚期的8世纪初,身为伊拉克与东方全境总督的哈查只 - 本 - 优素福,最终决定着手处理航运安全问题。此时,远在斯里兰卡的锡兰国王,为了讨好哈查只,将出生于该岛的阿拉伯妇女送回。这些妇女的父亲都是死在该岛上的穆斯林商人。恰好又有商船在航行时遭到来自提䫻的海盗抢劫,船上的乘客全部被俘。其中一名妇女在危急时刻呼喊哈查只的名字求救,这让虚荣心得到满足的哈查只开始对信德产生兴趣。他立刻给信德当地的国王达希尔写信,要求他释放所有女俘。然而,达希尔以无法控制海盗为由拒绝了,从而引发了大规模战争。

提䫻往昔为北印度最为繁荣的港口

阿拉伯人正在穿越格德罗西亚沙漠

为了成功征服远方的东方国家,优素福派遣名将穆罕默德 - 本 - 卡西姆担任整个军队的统帅。此人是哈查只的同族人晚辈,年仅17岁就得到了指挥官的称号,和征服河中地区的屈底波、征服西班牙的穆萨一同被称作阿拉伯三大猛将。在哈查只派出的前两批进行试探性入侵的队伍失败后,这位年轻的法尔斯总督就被他的叔叔要求前去作战。

公元710年,默罕默德接到命令,在波斯南部的重要城镇设拉子聚集军队。其中有6000名来自叙利亚的精良士兵、众多的马匹和骆驼,还有哈查只竭尽全力调集来的全部军需物资与攻城器具。之后,部队迅速穿越法尔斯和克尔曼两个省份,又经过环境恶劣的卑路支斯坦,成功接近印度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带。

跨越大海的出行情况被记录在中世纪穆斯林的手抄本里

除此之外,哈查只另行命令组建一支专门的舰队,为远征军队的士兵提供补给以及所需的弹药。他还亲自向侄子传授后勤方面的小窍门,例如把蘸满醋液的干棉花泡在水里来获取食醋,这样能让士兵在荒无人烟的野外及时补充营养。这使得阿拉伯大军能够较为轻松地穿越格德罗西亚沙漠,而不会像当年的亚历山大大帝那样遭受重大损失。

第二年春季,阿拉伯军队刚跨过沙漠边缘,便轻松攻占了几座归属于达希尔的信德小县城。不过,他们和印度人之间的主要战事,还是在提䫻的商港周围打响。穆罕默德命令部下在城外挖出壕沟,有效阻止了守城军队的逃离。接着,等舰队司令贾哈姆带领部队到达后,用从船上卸下的部件组装攻城器械,其中有一台需要500人操控的重型手拉式投石机。

阿拉伯人所使用的手拉式投石装置

因为当地多数人虔诚地信奉佛教,提䫻城内矗立着一座顶端飘着红色幡旗的高大佛塔。它是全城最为醒目的最高建筑,然而却很不幸地成了投石机最理想的攻击对象。阿拉伯人依照穆罕默德的指引,多次发射巨型石弹,成功把佛塔轰塌。守城的士兵看到这一幕,因信仰崩塌而士气锐减。阿拉伯人趁机架起云梯,一鼓作气攻占了整座城市,逼得达希尔王的总督趁乱逃走。为了起到警示作用,穆斯林征服者随后在城内进行了三天的杀戮,还对所有寺庙进行打砸破坏,导致当地佛教势力从此一蹶不振。

然而,提䫻的不幸仅仅是个起始。穆罕默德清楚用兵贵在行动迅速的道理,一刻不停地率领部队朝东行进。行军的速度极快,使得在本土进行决战的印度人都没来得及做好恰当的应对准备。尽管信德国王达希尔也马上调遣军队前往印度河,企图阻止对方渡河,却被收集到充足船只的对手迅速突破了防线。

阿拉伯的征服者以及他们来自北印度的同盟军

决战罗赫里

印度人仍旧期望凭借战象以及内河船只来抵御敌军

在这之后,双方的智谋较量从陆地一路扩展到了河流之上。达希尔在印度河东岸部署了大量兵力,还安排水师来驱赶穆斯林用于渡河的小船。机智的穆罕默德则指挥部下搭建船桥,并且用众多投射武器来阻挡对方的拦截力量,使得印度人的内河舰队发挥不了作用。最终,先以强弓硬弩开道,让士兵们步兵和骑兵一同进发,踏上了东岸的土地。

最终,公元 712 年,双方的宿命对决在离印度河不远处的罗赫里城周边打响。战前,两位主帅都向各自部众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讲话。不过,穆罕默德的言辞激情澎湃,足以充分激发麾下战士的斗志;而达希尔的话语却好似在交代后事,满是一去不复返的悲壮之情。

凭借古老的船桥建造技艺,阿拉伯军队成功跨越了印度河。

两支军队在装备与战术方面差异显著。历经大规模征服扩张锤炼的阿拉伯军队,早已褪去沙漠野蛮部族的模样。他们既配备了伊朗风格的呼罗珊具装铁骑,又拥有罗马风格的叙利亚重甲步兵,并且还保持着善于近身搏斗的长处。虽然整个军队人数刚过一万,但却有着极高的机动性与强大的冲击力。

相较而言,印度人的军队和当年遭遇亚历山大入侵时相比,几乎没什么变化。尽管军队人数能达到两万,但全身配备盔甲的精锐步骑兵却寥寥无几。大部分人依旧穿着宽松的亚麻或棉质衣物,仅仅凭借国王的个人威望才勉强聚集在一起。总共六十头武装战象,才是他们真正的制胜法宝。

在传统的印度军队里,战象一直处于核心地位。

战斗打响后,穆罕默德立即将叙利亚步兵布置成紧密的防御阵型,让弓箭手和炮兵在安全的后方二线位置进行火力投射。与此同时,骑兵和印度盟友负责侧翼防护。达希尔打算运用以战象为先锋、步兵与骑兵协同推进的传统战术,向兵力处于劣势的敌方发起进攻。他本人也会在象轿中随时拉弓射箭,从高处向阿拉伯士兵射击。轿内特意安排了两名女奴,一个给国王喂槟榔,另一个为其补充箭矢。

然而君主亲临战场,也未能让信德人扭转不利局面。即便他们拼尽全力奋勇作战,还有国王寄予厚望的战象帮忙,还是被阅历丰富的对手很快化解了攻势。穆罕默德事先就已下令准备好的火箭,专门用于攻击庞大的象群,成功使那些战象因疼痛而疯狂,进而冲垮了印度人的阵型。

花剌子模重骑兵早早便投身到阿拉伯阵营之中

更为糟糕的是,因为达希尔国王骑着一头具有标志性的白象,极易被阿拉伯弓箭手当作明显的目标。于是,象轿不可避免地燃起了火,国王本人也被发疯的大象甩进了水塘,还被冲上来的阿拉伯士兵砍了头。激战多时的信德军队瞬间全线崩溃,使得穆罕默德取得了一场足以与亚历山大大帝媲美的伟大胜利。

罗赫里之战的结果,让信德地区有组织的抵抗画上了句号。印度军队中侥幸存活下来的残兵败将,要么无奈投降,要么在各自作战时被阿拉伯人消灭。而那些入侵者则趁机大肆杀戮,对首次征服的区域毫不心慈手软。当他们攻下由达希尔残部坚守的婆罗门纳巴德城时,将城中所有军事种姓阶层的人全部处决,被杀的人数多达8000人。

阿拉伯人的主要步兵力量

阿拉伯士兵每拿下一座新的城镇,会把那些曾顽强抵抗的印度士兵列入屠杀的范围,有时候连到了参军年纪的成年男性也会惨遭毒手。众多原本身份尊贵的高种姓贵族女性,被大批送往大马士革,去填充哈里发的后宫,就连达希尔的遗孀拉蒂也被阿拉伯的敌人强行迎娶。

原本在这一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佛教信众,被穆斯林视为偶像崇拜者而遭到肆意屠戮,不少曾经盛极一时的寺庙、佛塔和佛像相继遭到毁坏和遗弃。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些寺庙的住持,在战争期间始终秉持众生向善的理念,积极劝说坚守要塞、决心死战的守军放弃抵抗。倘若有指挥官不听从劝告,他们还会煽动指挥官手下的士兵和当地居民发起集体抵制行动。很多饱受婆罗门和刹帝利阶层欺压的所谓贱民,也因此投身到入侵者的阵营。例如作为吉普赛人起源的祖特部族,大战前就有4000名青壮年加入到穆罕默德的队伍中。上述这些佛教与婆罗门之间的矛盾,以及平民百姓和高级军事种姓贵族之间的冲突,都为阿拉伯人的入侵创造了便利条件。

这次入侵让西北印度的佛教势力走向了全面衰败

然而,随着被征服的信德地区逐渐趋于稳定,穆罕默德的施政方针渐趋宽容。当地的富商和手工业者只要按时缴纳税款,便可确保平安无事。甚至一些原本由达希尔任命的婆罗门,在主动投降之后,也能够继续享有特权地位。

在这般怀柔策略的心理攻势下,多数信德的村镇只需传布檄文便被平定。而诸如鲁尔、木尔坦这类坚持顽抗的大型城市,皆因孤立无援而被轻易攻克。所以,到公元 713 年末,从旁遮普边境向南直至印度河三角洲的全部信德区域,都迅速被并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

阿拉伯帝国的东南边陲变成了信德。

然而,就如同同一时期西班牙和河中地区的局势演变一样,信德也是阿拉伯向东扩张所能达到的边界。尽管穆罕默德之后的几位总督曾尝试把势力范围往德干高原延伸,但始终未能成功击败实力强劲的遮娄其王国。

除此之外,穆斯林群体也慢慢察觉到,补给线常常难以跟上扩张的节奏,致使他们无法继续攻占更多城池与土地。最终,在公元739年的瑙萨里战役中遭遇惨败,他们不得不全线收缩至信德地区,这才避免了被完全逐出次大陆的窘迫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