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人数激增?医生提醒:高温天宁吃根冰棍,也要远离这3件事!
发布时间:2025-07-10 22:10 浏览量:1
“医生,我这几天总觉得头晕、没力气,是不是中暑了?我每天都吃冰棍降温啊。”“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靠吃冰棍‘防暑’的。你是糖尿病患者,这做法反倒加重了你的身体负担。”
这段对话,真实发生在近日一位内科门诊中。一位中年女性在连续高温天气中感到不适,自认为吃冰棍能降温、缓解症状,却没意识到自己的基础病使这种做法带来了潜在风险。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通过吃冰棍降温。这是我们在炎炎夏日里必须正视的问题。一些看似“消暑”的行为,实际上对特定人群可能是“火上浇油”。本文将从生活方式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角度,深入剖析高温天气下的健康误区,并指出三类人群应格外警惕。
每年夏季,中暑如约而至。国家气象局数据显示,7月以来,全国多地连发高温橙色预警,局部气温突破40°C。医院急诊中暑病例激增,很多人还没意识到,“中暑”并非只是晒太阳晒多了而已。
真实案例中,2023年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曾通报,一位老年男性因连续几天“吃冰棍+不开空调”抗暑,突发心律失常,最终送医抢救。医生指出,低温刺激导致其血管强烈收缩,引发心脏不适。
此类事件并非个例。高温+错误降温方式,才是健康隐患的“双重打击”。冰棍真的能降温吗?
从物理角度看,冰棍确实能在短时间内降低口腔温度,带来“凉爽感”。但从身体调节机制来说,吃冰棍带来的低温刺激可能诱发胃肠痉挛、心脑血管问题、血糖波动等,特别对某些人群来说,代价可能是巨大的。
糖尿病患者是高危人群之一。
冰棍中含有大量精制糖分,摄入后使血糖迅速升高。对于胰岛素调节能力本就不足的人来说,这种血糖波动不但影响胰岛功能,还可能诱发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更何况,在炎热天气中,糖尿病患者本就易出现脱水、血液粘稠等情况,进一步加重了代谢负担。是否只是“吃一根”就无妨?
遗憾的是,个体差异决定了风险的门槛。有些糖尿病患者对糖分极度敏感,哪怕是1支小冰棍,都可能引发血糖剧烈波动,并对视网膜、肾脏以及外周神经造成长期损伤。
第二类不适人群,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高温环境本就容易引起血压波动,若此时吃冰棍,极冷食物刺激口腔和咽喉,会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导致血压骤降、心率失常。更严重的,还可能引发急性心梗或脑卒中。
2022年南京鼓楼医院曾接诊一名高血压患者,在午后高温时段因吃冰棍后突发脑供血不足,出现短暂昏厥。医生提醒,高温天人体血液循环负担已重,冷刺激可能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三类需要警惕的,是老年人群体。
老年人调温功能下降,对冷热刺激反应迟钝。吃冰棍虽然短时间内感到“清凉”,但低温食物进入体内后,会导致胃肠血流减少,从而引发腹泻、腹痛、食欲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更糟的是,高温下原本就容易脱水,加上腹泻,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部分老年人存在认知减退,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身体不适,等发现时已经发展成严重电解质紊乱或急性肾功能损伤。
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降温”?
答案并不复杂。相比冰棍,更科学的方式包括:
· 保持室内通风,适当开启空调或电扇;
· 多饮水,少量多次,不等口渴才喝;
· 衣着宽松、浅色,避免正午外出;
· 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油腻、辛辣;
· 使用物理降温,如湿毛巾擦身、温水泡脚。
有些人认为,“我年轻身体好,吃点冰棍没关系吧?”确实,健康成年人在控制好频率和用量的前提下,偶尔吃冰棍并无大碍。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毫无顾忌地“靠冰棍活着”。过度依赖低温刺激,可能使身体失去自我调节能力,久而久之反而更易中暑。
从生活方式医学的角度看,健康并非单一行为的堆砌,而是整体习惯的长期平衡。而预防医学告诉我们,疾病从来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往往是一个个看似无害的小举动积累而成。
我们该问自己:是要短暂的凉快,还是长久的健康?在这场与高温的抗争中,每一个选择都关乎身体的未来。冰棍不是“毒药”,但也绝非“护身符”。尤其对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病患和老年人而言,谨慎选择才是智慧的生活方式。
别被“清凉”表象迷惑,更别让“习惯”主导健康。真正的降温,是从了解身体的需要开始。
中暑、心率失常、高血糖危象、胃肠不适……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疾病,其实都可能因为一个错误的“消暑习惯”而被引爆。别忘了,身体不会说谎,但它会用最激烈的方式提醒你:你做错了。
参考文献:
1. 国家气象局《2024年夏季高温天气通报》
2.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第43卷第9期:“高温环境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3. 南京鼓楼医院健康科普平台,2022年《盛夏高温下的心脑血管风险》
4. 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官方微信发布,2023年《高温天冰饮过量易引发心律失常》
5.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年第41卷第3期:“高温环境下老年人中暑与防治建议”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