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大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医生:降糖药不可和5物搭配,别马虎
发布时间:2025-07-10 21:49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说句不中听的老话:人老不认命,病痛就找门。你说60岁了,还不注意点吃啥喝啥,血糖高得上天了,还当糖尿病是小儿科。
可身体可不惯你这一茬,真出事了,才知道“后悔”这两个字不好听也不好用。
这不,前阵子医院就收了个老大叔,年过花甲,一脸倔劲儿。
糖尿病十几年,平时吃药倒也挺勤快,可人家自己有主意——这不能吃,那不能断,药也得按自己“悟性”来搭配。结果呢?直接进了急诊科,酮症酸中毒,命悬一线。
医生一查,罪魁祸首不是药本身,而是药和五样东西混搭着用了,直接把身体搞垮了。药不是毒,但用法不对,就是毒。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药不能乱混”的事儿,尤其是糖友们最容易踩的那些坑。
糖尿病不是感冒,吃几片药好好休息就能过去。它是个慢性病,像个磨人的小妖精,天天揪着你不放。尤其是2型糖尿病,说白了就是“吃出来的富贵病”,但真拖成酮症酸中毒,那就不是“富贵”了,是“送命”。
酮症酸中毒,这四个字听着就吓人,它可不是血糖高那么简单。糖尿病人长期血糖控制不好,身体就会开始“烧脂肪”来当能量。
脂肪烧出来的废物叫酮体,酮体一多,血就变酸了。人一旦“酸”起来,意识混乱、呼吸困难、甚至昏迷、心跳骤停,不是吓唬人,是直接进ICU的节奏。
老大叔就是因为长期吃药不规范,还跟一些禁忌食物或者保健品混着来,才把事情闹这么大。关键警告来了:糖尿病药物,尤其是口服降糖药,有“五不碰”!
不管你是吃了十年药的老糖友,还是刚查出的“新人”,这五样东西,跟降糖药在一起,就跟油锅碰水一样——炸!
第一雷:酒精
有人说“我就喝两口红酒养生”,不好意思,这“两口”可能直接把你送进医院。酒精不仅影响肝脏代谢,还容易引发低血糖。尤其是空腹喝酒+降糖药,低血糖来得快,走得慢,甚至悄无声息。
别说你不信,《柳叶刀》上有研究专门提到,酒精摄入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喝酒越多,出事越快。而且你根本不知道哪一口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
第二雷:高糖水果
“医生说少吃糖,我水果替代不行么?”错,大错特错。水果的糖分是“天然糖”,但天然不代表安全。尤其是香蕉、荔枝、葡萄这些高GI水果,配上降糖药,血糖一会儿飞天、一会儿跳水,心脏都玩不起。
更讽刺的是,很多人吃水果还觉得是养生,结果血糖飙升,药效失灵。中医讲“甘多则伤脾”,你天天吃甜的,哪怕是水果,那也是“以毒攻毒”。
第三雷:某些中药或保健品
这点说起来就扎心了。老年人最大的爱好是啥?不是打麻将,是“吃保健品”。隔壁老张说那个降压茶好,你也买;电视上说那颗粒能调血糖,你也试;结果一堆药混着吃,肝肾都受不了。
很多中药含有黄连、山楂、苦瓜等成分,理论上确实能影响血糖,但和西药联用时,可能导致作用叠加或相互拮抗。药效不是加法,有时候是炸药包。
中西医怎么看这事?别再自作主张了
西医讲机制,中医讲整体,但这两派对降糖药“不能乱配”这事,态度出奇一致:别乱来!
从西医学角度,糖尿病的治疗依赖药物调节血糖水平,而药物的代谢路径(肝脏、肾脏)极易受外部物质影响。你吃了一堆“保健食品”,可能抢了药的代谢通道,药效就像堵车一样——卡住了。
比如某些降糖药靠肾脏排泄,但你又吃利尿的中药,那肾脏岂不是更累?
中医讲“药食同源”,但也强调“辨证论治”。糖尿病在中医里叫“消渴症”,多与“阴虚内热、气阴两虚”有关。不是说你上火了就吃苦瓜,血糖高了就灌黄连。那是拿身体当实验田,不是养生,是折腾。
2018年广州一位63岁的退休教师,糖尿病史15年,每天坚持服药,生活规律。
可就是因为“信了朋友推荐的降糖茶”,本来血糖控制得好好的,突然头晕、恶心、呕吐,被家人送到医院——确诊酮症酸中毒。
医生查出他同时在服用某种含苦寒中药的保健饮品,与降糖药发生代谢冲突,药效失控,直接把身体推进危险边缘。
你以为这是偶然?不,太常见了。医院里糖尿病人出事,十有八九是“多种药物混用”。
别再想着靠药物一劳永逸,糖尿病的防线是体系化构建的。光吃药?不够。你得从饮食、作息、情绪各个方面来调和。
从营养学角度看,糖尿病人饮食讲“控糖、控油、控盐”。但很多人吃得清淡过头,结果营养不良、肌肉流失,反而更容易低血糖。一顿不吃,血糖猛跌;下一顿猛吃,血糖爆表。
心理学上的“糖尿病倦怠症”更是常见——长期吃药、受限制,患者容易焦虑、抑郁,甚至自暴自弃。而这些情绪波动,本身就会影响血糖水平!
核心问题:情绪波动影响血糖控制
很多人自作聪明,“我吃这个没事”,“我爸也这么吃的”。问题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代谢速度、肝肾功能、药物敏感性都差异巨大。
《黄帝内经》早就说过:“用药如用兵,不可不谨”。不是说你听谁说好,就能跟着试;药物是救命的,不是试验品。
就像你不可能因为邻居家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就把你家锅炉拆了。身体系统更复杂,哪是说换就换的。
糖尿病是慢性病,但酮症酸中毒是急症。吃药不是打游戏,不是“混搭更强”,而是要精准、科学、个体化。
别再拿“保养”当“瞎搞”,别拿“补品”当“万能”,更别拿“我觉得”当“科学依据”。
人若以为吃药就能抵过胡吃海喝,那便是把“治病”当“逃债”;你这身子骨,是借来的,不是抢来的;吃错一口,是命运的利息,混搭一回,是生命的透支。人生下半场,拼的不是运气,是小心。
参考文献
[1]王梅, 刘海燕. 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43(4): 289-292.
[2]李芳, 张建华. 中药与降糖药联用的风险分析[J]. 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44(2): 110-115.
[3]陈莉, 罗海. 糖尿病患者联合使用保健品的安全性评估[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4, 40(6): 55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