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不只有羊肉串,哈密瓜!这10大甜品更是一绝,外地都吃不到

发布时间:2025-07-10 14:18  浏览量:1

新疆古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西域乐舞随驼铃翻越帕米尔,与中原丝竹共谱《霓裳羽衣》

克孜尔千佛洞的飞天壁画里

希腊雕塑的线条与印度佛教的悲悯相遇,晕染出文明交融的底色。

各民族像石榴籽相拥,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冬不拉琴声,在草原与绿洲间交织成河。

如今的巴扎依旧蒸腾着烟火气,烤包子的麦香混着艾德莱斯绸的光泽

古尔邦节的欢歌里,汉族邻居送来的馓子脆响,与哈萨克族的马奶酒撞出清甜。

坎儿井的清泉流过千年,既滋养着葡萄架下的瓜果,也浸润着现代化厂房里的新技艺。

岑参曾写下 “轮台九月风夜吼”

而今天的新疆,既有大漠孤烟的壮阔,也有薰衣草花田的温柔。

这片土地的故事,是各民族用时光织就的地毯,

每一针线都藏着共生的暖意,在岁月里愈发厚重明亮。

很多人喊它“切糕”,是北疆街头巷尾的“甜蜜扛把子”。

祖上能追溯到丝绸之路,骆驼队商人们拿它当硬核干粮

核桃仁、葡萄干、巴旦木、腰果往蜂蜜里一裹,压实了切块,扛饿又顶饱,搁现在就是“古代能量棒”。

本地老饕吃它讲究“三口定律”:

第一口咬到脆果仁,第二口嚼出蜂蜜的绸缎感,

第三口回味玫瑰酱的余香,末了嘬着牙缝里的甜喊一句“亚克西!”(新疆话“好得很”)。

别看它长得敦实,工艺却精细得像绣花。

和田老匠人做玛仁糖,得用铜锅文火熬麦芽糖,糖浆熬到挂旗不滴才下手拌果仁,全凭经验拿捏火候。

成品甜而不齁,果仁香炸裂,咬起来带点韧劲,配砖茶吃能解腻,裹在馕里烤更是绝杀。

央视《舌尖》都夸它是“凝固的西域阳光”……

巴哈利

新疆人从小吃到大的“黑蛋糕”巴哈利,

塔塔尔族非遗点心,也是维吾尔族节日餐桌的硬通货。

这货长得像枣糕但更硬核,

深咖啡色蛋糕体里塞满核桃仁、杏仁、葡萄干,

咬开能听见果仁脆响,蜂蜜和羊油(现在多用黄油)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

口感松软中带着扎实,配奶茶能连炫三块。

乌鲁木齐大巴扎现烤现卖,喀什老城的手工巴哈利还带着炭火香,

过节时家家户户摞成“坚果金字塔”

做法不难:

鸡蛋打发到发白,加红糖牛奶糊、面粉泡打粉,再拌一勺蜂蜜一勺油,最后撒果仁进烤箱,165度烤40分钟,满屋飘香。

新疆奶皮酥

老祖宗传下来的“奶黄金”!

最早是游牧民族为了存牛奶搞出来的,十斤奶才出一斤奶皮子,浓缩的都是精华啊!

现在吃它可不是为了填肚子,是实打实的“舌尖上の奢侈”——咬一口“咔嚓”响,

酥皮跟雪花似的往下掉,奶香直冲天灵盖,接着葡萄干、

核桃仁的甜味就涌上来,甜而不齁,跟喝鲜奶似的润嗓子。

本地人管它叫“奶皮子馕”,配奶茶能嗦啰一早上。

做法更讲究,

鲜奶熬到起皮,像剥鸡蛋膜似的揭下来,和面时加天山牧场的黄油,烤出来金灿灿的。

偷偷说个冷知识:

塔城那旮沓的奶皮酥技艺国家级非遗,2021年刚升的级!

现在超市里卖的葡萄树牌,用锡伯族古法做的,里头夹心有杏子、玫瑰、核桃三种,

我劝你买混合装,毕竟“小孩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

巴哈拉瓦

是新疆人“歹得很”的甜点扛把子,从丝绸之路飘过来,带着波斯血统,

如今在北疆街头的馕坑边扎了根。

本地人管它叫“核桃酥塔”,切开能看见七八层酥皮裹着葡萄干碎,

最顶上必得嵌颗完整核桃仁,咬下去“咔嚓”一声,

黄油香混着焦糖味直往鼻子里钻,甜得恰到好处,不像有些齁人的切糕。

做法讲究得很,

面团得用酸奶油和黄油反复搓成砂砾状,擀三回叠三回,跟叠千层酥似的。

中间夹层是烤得喷香的核桃碎,混着葡萄干和杏仁,

浇上滚烫的蜂蜜黄油汁再回炉烤十分钟,出炉时滋滋冒油花。

要说地道吃法,得学巴盟人念叨的“个就(蹲)在茶摊子跟前,手掰着吃”

酥皮碎渣子簌簌往下掉,赶紧用馕接住。

这甜点能扛饿能解馋,难怪从哈密到伊犁,谁家婚礼宴席上都少不了它。

卡特卡特蛋糕

这蛋糕长得像千层酥,白生生的身子骨里夹着炼乳蜂蜜,

顶层撒满饼干碎,活脱脱一座奶油城堡。

咬下去酥皮咔嚓响,里头夹心软乎得跟云朵似的,炼乳的甜混着奶香直往鼻孔里钻,

舌头一抿就化在嘴里甜得恰到好处,一点不齁嗓子

老新疆人做这玩意儿爱用羊油,现在改良版换黄油也照样香浓,配着砖茶吃,解腻又得劲!

要我说啊,这蛋糕就跟新疆人性格似的——实在!

一层甜一层香,堆得实实在在,吃一口能甜到心坎里,路过糕点铺子可别错过,整两块揣兜里,包你路上馋虫不捣乱!

密多维

是让本地人眼睛发亮、外地人舔嘴唇的硬核甜点!

娜帕里勇是亲戚,但人家走的是巧克力暴风路线——切成菱形小块,

一刀下去黑白纹路像大理石,咬开酥皮直接撞上炼乳夹心,

奶香混着可可味在嘴里炸烟花,甜得恰到好处,完全不齁嗓子。

老新疆人管这叫“歹得很的巧克力蛋糕”,塔城那边办喜事必摆它,配着砖茶能唠一下午谝闲传。

做法也够野!

传统用羊油和面,现在改黄油更香。

七层酥皮烤得金黄酥脆,每层中间抹炼乳蜂蜜,顶上撒饼干碎,冷藏后吃像啃巧克力冰淇淋。

要我说这甜点就是新疆人的实在——用料扎实得能砸核桃,糖分高得能扛饿,怪不得古丝绸之路的商人揣着它跑长途。

玛洛什

塔城人管冰淇淋叫“玛洛什”,这名字听着就带股子老毛子味儿,

俄语里“冰淇淋”的音译。

这玩意的灵魂全在原料上,塔城牧场的新鲜牛奶跟土鸡蛋一锅熬

小火慢搅出奶皮子,再混进白糖别的添加剂?压根儿没有!

刚舀出来还带着冰碴子,沙沙的口感像咬碎了的雪花,奶香混着蛋香直往鼻子里钻,

本地人吃惯了这口“古早味”。

最绝的是塔城人吃玛洛什的豪迈劲儿,街边小店直接拿大铁桶装,要多少现挖,论斤称都行。

夏天热得冒烟时,老少爷们儿捧着纸杯蹲在树荫下,舌尖一压,冰凉甜润就顺着喉咙滑下去,比吹空调还舒坦。

要嫌单调?

加点当地自酿的马林果酱,酸甜爆汁的树莓粒混着奶冰,

那叫一个“歹得很”(新疆方言“厉害”),吃完舔勺子都是基本操作。

蜂蜜饼干

老新疆人叫它“巴哈力”,是塔塔尔族传承百年的非遗手艺

2021年这手艺升了国家级非遗,核心秘诀就俩字:蜂蜜

正宗配方里蜂蜜得占面团15%以上,

和面时得拿羊油揉(现在改良用黄油也成),烤出来金黄酥脆,咬开是蜂窝状的,甜味不齁嗓子,

混着奶香直往鼻子里钻。

这饼干在北疆巴扎上可抢手了!

维吾尔族茶会必摆它,配着奶茶嚼,酥得掉渣还能用茶汤粘着吃。

我试过乌鲁木齐大巴扎的老字号,现烤的饼干表面裂着自然纹路,像干旱地带的沟壑,

咬下去“咔嚓”一声,蜂蜜在舌尖化开,后调带着点焦糖香。

做法其实不复杂:

鸡蛋打蓬松,倒蜂蜜搅到发白,加小苏打和面粉成稠糊,倒烤盘里划出花纹。

关键在火候,190度烤半小时,中间得调转烤盘,不然颜色不匀。

自己在家做建议用搪瓷盆,导热慢不容易糊。

这饼干耐放,装铁盒里能存个把月,当伴手礼比切糕实在,毕竟“甜到心里头”的祝福,谁听了不咧嘴笑?

娜帕里勇

新疆塔城2010年世博会爆火的“混血甜点”乌兹别克斯坦师傅传来的方子,

被新疆人用本地鲜奶一改造,直接封神!

这货长得像法式拿破仑,但内核早被新疆奶香腌入味了,

七层酥皮夹着六层奶馅,全是安佳黄油和塔城牧场鲜奶怼出来的,

咬一口“咔嚓”脆响,接着就是绵密奶酪在舌头上化开,酸甜平衡得刚刚好,吃三块都不带齁的

本地人管它叫“层层幸福”,维吾尔语里念“尕尕滴斯情”

配着咸奶茶吃能解腻,搁喀什老城茶馆里,老板还会往里撒葡萄干巴旦木,嚼着咔嚓咔嚓的。

做法贼讲究,

面坯得冻过再烤,蛋奶糊要慢火熬到挂勺,叠罗汉似的压七层,冻四小时才切块。

卡塔拉玛

本地人喊它“亚克西”(意为“好得很”),外地人尝一口直接竖大拇指,

这货根本不是饼,是奶香炸弹炸出来的千层酥塔!

高筋粉混着牦牛奶皮子层层叠叠,擀面杖压成0.3厘米薄片,

每层抹上6毫升熟牛油加15克生奶皮的“黄金搭档”,卷成龙卷风形状往馕坑里一扔。

面火201℃底火182℃烤20分钟,出炉时金黄酥皮哗啦啦掉渣,断面数数能有15层!

咬下去先是咔嚓脆响,接着奶香混着微酸在嘴里炸开,像把帕米尔高原的阳光嚼碎了吞肚里。

塔吉克族汉子干完活,就着咸奶茶能炫掉半张饼,

游客扛着氧气瓶都要爬到塔县吃现烤的,这热量值,够在高原上蹦跶一整天!

下次路过新疆的巴扎,别光看!

揪一块玛仁糖的甜,尝一口巴哈利的香,让奶皮酥在舌尖化开。

这甜,是千年的风沙也吹不散的暖意,是街坊邻里递过来时眼里的光。你尝过哪款?

留言说说呗!

这份塞外烟火里的甜,总有一味,能甜到你心里头,暖烘烘地照亮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