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伙、内斗、分家,没想到走上绝路的好利来,用这种方式逆袭了

发布时间:2025-07-10 06:10  浏览量:1

你或许未曾留意,曾遍布街头巷尾的蛋糕巨头好利来,如今正悄然换上陌生面孔。

“好芙利”“蒲公英” 等名号在多地冒头。

这绝非寻常的山寨仿冒,更不是市场博弈中的败北退场,而是那场席卷整个烘焙帝国的内部决裂留下的印记。

从一块生日蛋糕发酵出二十亿的商业传奇,到最终以一场轰轰烈烈的公开对峙画上裂痕,这中间藏着怎样的跌宕与隐秘?

创业的风,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吹起来了,好利来的故事也是这样的。

1991年,一个叫罗红的年轻人想给母亲买个生日蛋糕,跑遍了四川雅安,竟没找到一个能让他满意的,这份失望,点燃了一团火。他决定自己干。

第二年,在二哥罗力的支持下,他砸下全部身家,在兰州开了第一家店。

名字起得也喜庆——好利来。

谁也没想到,这门生意竟一炮而红。新颖的花色、独特的口感,让兰州人开了眼,第一年就卖了200多万。

罗红的创业班底,就是他的兄弟和几个最好的朋友。

他们像一支铁军,在1994年杀入东北,势如破竹。

罗红立下一条铁律:不搞加盟。他要用最笨的直营模式,死死守住品质这条生命线。

好利来一路狂奔,很快就成了全国性的巨无霸。但企业大了,人心就容易散。市场的风浪,加上兄弟们经营理念的差异,让罗红头疼不已。

1999年,他想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天才般的解决方案——“联合创始人内部加盟制”。

他把全国市场切成六大块,自己坐镇北京和华北,剩下五大片区,交给当年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各自为政。

这就像一场“模拟分家”:品牌归罗红所有,兄弟们有十年使用权,到期再续,各地每年向总部交点品牌管理费,但必须遵守统一的产品和形象标准。

这步棋在当时妙极了,它既释放了各地老大的自主性,又维持了品牌的统一性,好利来因此迎来了黄金时代,2004年门店破千,连续三年蝉联全国销量冠军。

可命运就是这么吊诡,当初为了团结兄弟、力挽狂澜的制度,恰恰成了一颗定时炸弹,只等一个时机,便会引爆。

2003年,好利来总部迁到北京,罗红觉得,公司已经上了轨道,可以松口气了。

他转身扎进了自己真正的热爱——摄影,为了拍遍全球的壮美风光,他把公司的日常管理,交给了职业经理人。

在那个企业家们还在拼命工作的年代,罗红此举,无异于“不务正业”。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位新舵手大刀阔斧地改革,砍预算、裁员工、逼业绩。

结果,火没烧旺,反倒烧着了自家后院,严苛的报销流程让员工怨声载道,服务质量直线下降,激进的销售手段更是得罪了老顾客。

有人直接写信给罗红,痛斥好利来变成了“黑心店”。

与此同时,味多美、85度C这些后起之秀,正悄悄地蚕食着好利来的地盘。

危机之下,罗红在2007年选择回归。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掉所有扩张,甚至一把火烧掉了那本曾被奉为圣经的运营手册。为了救亡图存,他三顾茅庐,请来了日本的“半熟芝士之父”中山满男。

一款“半熟芝士”蛋糕,奇迹般地让好利来重回神坛。

生意上的风波平息了,但人心里的裂痕却越来越深。

罗红对摄影的痴迷,远不止是拍几张照片,他斥巨资在北京建了一座“罗红摄影艺术馆”,每年光亏损就上千万,这笔窟窿,自然要靠好利来的盈利来填。

自己辛辛苦苦在地方上打拼,赚来的钱却被大哥拿去“为艺术献身”,其他几位联合创始人心里哪能没点想法?

真正让矛盾彻底爆发的,是2017年罗红提出的“品牌升级”计划。

他要求全国所有门店,必须按照北京、上海最新旗舰店的标准,统一升级装修、产品和服务。

这意味着成本和售价都要大幅拉高。这个标准在一线城市或许行得通,但放在其他片区的二三线城市,无异于自寻死路。

激烈的争吵之后,大家终于摊牌了,既然走不到一条路上,那就各走各的阳关道。那份签了近二十年的内部协议,终于走到了尽头。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

2019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改名运动”开始了。

河南、河北的几十家好利来,一夜之间变成了“好芙利”。

江西的门店,挂上了“蒲公英”的招牌,其他散落在各地的三百多家店,也纷纷改名为“甜星”、“心岸”、“麦兹方”等等

曾经的蛋糕航母,就这样解体成了一支小小的舰队和几艘零散的舢板,好利来也因此被贴上了“内讧散伙”的标签,品牌价值被严重稀释。

但对罗红留下的这部分好利来而言,卸下包袱,反而一身轻松,它彻底告别了过去的老气横秋,头也不回地走上了年轻化之路。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它疯狂联名,从喜茶到哈利波特,从奥特曼到泡泡玛特,万物皆可联。

它用粉色的公主风、冷峻的太空风、复古的国潮风,把门店开成了网红打卡地,这些新店精准地投放在过去鲜有涉足的南方市场,野心不言而喻。

当然,烘焙这片江湖,早已杀成了一片红海,老对手巴黎贝甜在创新,新中式点心墨茉、虎头局在身后紧追,就连喜茶、奈雪、盒马也纷纷跨界杀入。

好在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这句老话从未过时。

好利来手中仍紧攥着两张硬牌:一套打磨得炉火纯青的供应链体系,以及深植人心的国民认知。

这两样家底,是多少网红品牌砸重金也难复制的底气,更关键的是,罗红早已在2019年完成交接,将执掌帝国的权杖稳稳递到了两个儿子罗昊、罗成手中。

在罗昊与罗成的领导下,好利来完成了从传统烘焙品牌向年轻化、多元化企业的转型。

2018年,罗昊推动解除内部加盟制,将全国800余家门店收归直营,统一产品标准与门店形象。

同时,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优化供应链效率,使新品研发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3个月,门店库存周转率提升20%。

截至2024年5月,好利来门店数量达955家,较2018年增长15%,其中新一线及一线城市占比 67%。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熔断器及配件业务(电子科技板块)营收同比增长55.59%。

据行业数据推测,烘焙业务仍保持两位数增长,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尽管面临行业增速放缓与新业务挑战,好利来在罗昊与罗成的带领下,已从 “生日蛋糕代名词” 转型为 “年轻化烘焙生活方式品牌”。

它的发展路径证明,传统企业的焕新不仅需要产品创新,更需以用户为中心重构品牌与消费者的连接方式。

好利来的传奇尚未落幕,只是这一次,执笔续写的人换了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