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首座大融城开业,城东商业迎来“融”时代

发布时间:2025-07-01 00:11  浏览量:1

6月28日,位于南京城东马群换乘中心上方的南京健康大融城正式开门迎客。作为光大安石旗下商业品牌在南京的首个落地项目,这座定位为“欢聚精致生活中心”的TOD综合体,承载着激活城东商业活力的使命。从2014年拿地、历经十年蹉跎,到如今以全新姿态亮相,南京健康大融城的开业标志着城东商业版图正式进入多中心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三轨交汇,TOD模式引领消费新体验

过去,市民对马群片区的印象,往往是交通枢纽的匆忙感多于生活的烟火气。但在南京城东的城市版图上,马群始终是个特殊的存在:对内,它是城东片区承接主城辐射的首站;对外,它以地铁2号线、S6号线、麒麟有轨电车三线交汇的枢纽地位,成为宁镇扬一体化的“东大门”。

站在马群地铁站,这三股人潮交汇、重叠。作为南京多个换乘枢纽中唯一三线交汇的站点,马群地铁站日均换乘客流早已突破10万人次。而南京健康大融城正位于这个“流量金矿”之上。

“项目通过三座空中连廊实现了公交、地铁、有轨电车的立体接驳,2层直通地铁2号线和麒麟有轨电车,地下无缝连接S6号线,真正实现‘出站即逛街’的零时差切换。”商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市民可通过公交、地铁、有轨电车、小汽车和非机动车5种交通工具到达,实现了立体聚势的消费模式。

这座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TOD综合体,历经十年曲折发展,于2024年引入光大安石完成品牌重塑,焕发新生。如今,它以全新姿态亮相,填补了南京城东中高端商业的空白。

走进商场内部,记者观察到巨型穹顶将自然光线引入中庭,流线型设计充满未来感。在品牌布局上,多家南京首店、近三十家区域首店构成其核心竞争力:南京首店美妆集合店番茄花园奥莱店,满足年轻女性美妆需求;区域首店骆驼户外品牌填补专业运动装备空缺;亲子娱乐王国趣成长·童梦园打造亲子体验空间;主题电玩城合电占则吸引年轻客群。商场还提出了“让全南京的年轻人成为朋友”的理念,通过24小时商区、露天外摆和音乐酒吧等空间设计,打造“去班味”的社交场所。

城东商业能级待提升,亟需破局

长期以来,南京城东商业虽有多家综合体布局,却始终处于“多而不强”的状态。除马群外,麒麟片区有荔枝广场等新兴项目,仙林板块则有成熟的金鹰湖滨天地等商业中心,整体呈现多点分布态势。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城东片区商业呈现出明显的层级分化:马群招商花园城作为开业十多年的“老将”,在2021年S6号线通车时完成升级改造。该项目实现了“2条地铁轨道+1条有轨电车+约30条公交线路+600个停车位”的四轨合一,定位“南京打卡第一站”。

但受限于早期建筑规划,其空间体验和品牌能级仍显不足。目前,马群、麒麟板块的存量商业大多以满足周边家庭客群的日常购物需求为主。“过去,城东商业大部分始终停留在‘社区底商’的初级形态,主要存在三大痛点:中高端消费供给不足、同质化严重、体验业态缺乏创新。”行业内投资者王铭向记者指出,“许多项目仍停留在满足基础购物需求阶段,未能跟上消费升级步伐。”

这一判断在消费数据上得到印证。尽管城东常住人口密集——仅大融城3公里范围内就有约40几万常住人口,包含住宅小区、学校和各类企业、机构等,但消费外流现象明显。“以前聚餐购物都要坐七八站地铁去新街口,年轻人想体验潮流业态也会去河西或者仙林。”家住马群紫金观邸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大融城的开业,让家门口的商业配套升级了,期待享受同等品质的消费体验。”

商业配套的滞后,像一块短板制约着城东片区的城市能级,也让超高的地铁客流未能转化为消费活力。南京健康大融城的入局,被寄望于成为提升城东整体商业能级的关键一环。

新老协同互补,将重塑区域商业生态

那大融城的入局,是竞争还是互补?答案显然是后者。它旨在通过多维度的互补性布局,与周边商业伙伴协同共振,释放区域消费潜力。记者观察发现,该项目在定位上与周边商业体形成差异化互补:强化年轻群体和亲子体验,与马群招商花园城家庭定位形成客群层次互补;聚焦首店经济,引入区域稀缺的精品咖啡、音乐酒吧等业态,形成业态互补。

在空间设计上,大融城打破传统盒子式商场局限。东西入口的超高无柱空间营造开阔视野;西北侧特色步梯打造网红打卡点;南侧露天平台则规划为音乐酒吧和市集活动区。通过“交通属性+体验场景”的深度融合,试图把换乘人流转化为消费客流。在与轨交平层直连的楼层,还布局高周转的便利店、咖啡轻食等业态,实现“随手拿、随手买”的消费转化。

这种协同效应已在招商层面显现。记者了解到,大融城开业后,将与一街之隔的花园城形成超10万平方米的商业集群,辐射范围从原有3公里扩展至5公里,覆盖仙林、麒麟乃至句容客群。

双商场模式将产生“1+1>2”的聚客效应。这在外地已有典型案例——如同上海中山公园龙之梦与来福士的协同发展,差异化定位的商业集群提升了区域整体吸引力。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旖旎

通讯员 孔令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