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掉经销商?我15年血泪告诉你:工厂直营可能是找死!

发布时间:2025-07-09 15:00  浏览量:1

在食品零售行业摸爬滚打15年,亲眼见过太多平台喊着“去中间商,降本增效”口号,画“上架多少个sku,拉动多大的量”大圆饼,很多品牌不明觉厉,一头扎进平台直营大渠道的怀抱,结果呢?

仓库积压库存、账期拉长导致现金流断裂、被平台拖垮... 直至黯然退场后再找经销商去当“接盘侠”,却得到一句“不接”,痛失渠道同时也失去了行业信任。

今天,咱就撕开这块“皇帝的新衣”,聊聊这看似光鲜的直营模式底下,藏着多少要命的坑。

诱惑:省下的钱,真能落袋?

直营的诱惑明摆着:

1. 价格空间大了:平台绕开经销商,拿货价直接等于出厂价,产品直达终端或平台,理论上消费者能直接享受到优惠;品牌方营销方案直达平台,一步落实。

2. 控制力强了:价格体系、促销活动、终端形象,自己说了算,品牌掌控感拉满。

3. 数据在手了:直面消费者或平台,销售数据、市场反馈一手掌握,反应能更快。

听起来很美?但现实往往骨感得硌牙!

现实:直营的坑,深不见底!

1. 平台账期:勒在脖子上的绳索! 这是最要命的!大卖场、电商平台,哪个不是大爷?60天、90天甚至更长的账期是常态。货铺出去了,销售看着红火,钱呢?全压在平台手里!工厂要买原料、付工资、交水电房租,样样要现金! 账期一到,平台拖你几天是家常便饭,遇上不靠谱的,卷款跑路?你哭都来不及!真金白银的货,说没就没了。经销商模式下的“先款后货”,虽然压了他们的资金,但你的现金流是安全的、可预期的。

2. 运营成本飙升:隐形杀手! 你以为省了经销商的利润?直营团队不要钱?订单处理、物流配送(尤其是小批量多频次)、终端维护、促销执行、对账结算、售后处理... 这些原先经销商扛的活儿,现在全得自己干!养团队、建系统、搭仓库,哪一项不是真金白银?成本蹭蹭涨,最后算下来,省下的那点毛利,可能还不够填运营的窟窿!

3. 资金压力山大:压死骆驼的稻草! 直营模式,尤其是铺货到大渠道,意味着巨额的库存和应收账款。平台账期长,库存周转压力全压在自己身上。做1000万的生意,账期票到45天可能需要3000万甚至更多的流动资金来支撑! 融资成本、资金占用成本,分分钟吃掉你的利润。食品行业讲究快周转,货压久了,过期损耗谁来承担?全是自己的!

4. 风险高度集中:鸡蛋都在一个篮子里! 过度依赖单一或少数几个大平台渠道,风险极高。平台政策一变(比如提高佣金、改变流量规则)、平台自身经营出问题(倒闭、被收购),或者双方合作出点摩擦,你的销售命脉就可能被瞬间掐断。经销商模式虽然也有依赖,但通常渠道更分散,抗风险能力相对更强。

出路:不是非此即彼,关键在于平衡!

在食品零售这个江湖混了15年,见过太多因为资金链断了倒闭的平台/品牌/经销商,我的血泪教训是:

别被“大势所趋”忽悠瘸了! 模式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合不合适。现金流是企业的命根子! 账期风险是直营模式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算清总账! 省下的毛利 VS 新增的运营成本 + 资金成本 + 风险成本,这笔账必须算到骨头里。

分步走,别蛮干! 对于多数品牌,尤其是中小品牌,“直营+核心经销商”混合模式可能更现实。核心市场、KA渠道可以尝试直营深耕;广阔市场、下沉渠道,还得靠有实力、有网络的经销商伙伴去打江山,他们承担压货、资金和本地化运营的风险,价值不可替代。

强化风控! 真要干直营,对平台的信用评估、严格的合同条款(账期、违约责任)、购买信用保险、分散渠道风险,一个都不能少!

结语:

去中间化听着很美,但工厂/品牌直营大渠道,尤其是面对强势平台,绝非坦途。“先款后货”的经销商模式,本质是风险共担和资金流转的巧妙设计。盲目砍掉经销商,可能不是拥抱未来,而是跳进了资金和风险的深渊。在食品零售这个薄利重周转的行当,活下去、活得好,比追求“模式正确”更重要!认清现实,敬畏现金流,模式的选择,永远服务于生存与发展。

这条路,走稳了是升级,踩空了是深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