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牙疼太遭罪?这3招让你快速和疼痛“分手”!
发布时间:2025-07-09 00:03 浏览量:1
“医生,我昨晚牙疼得睡不着,一狠心,用冰块敷了半小时,后来耳朵、头都跟着疼了,是不是上火太严重了?”“你这种做法,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灭火’,但对你,却是火上浇油。”
这是一次普通的门诊对话,却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冷敷”来缓解牙疼。很多人一疼就找冰块,或者忍不住涂点止痛膏、嚼几粒止痛药,虽然疼痛可能短暂缓解,但背后隐藏的风险却常常被忽视。
牙疼的诱因复杂,处理方法更不能“一刀切”。如果你一直以为“牙疼就冷敷”“牙疼就吃止痛药”是万能法宝,那这篇文章或许会让你重新思考。
根据《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3年一项临床观察显示,深夜牙疼就诊人群中,超过六成使用过不当的自救方式,其中冷敷、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和含酒精漱口名列前三。而这些方法并非对所有人都是“灵丹妙药”。
冷敷、热敷、含服药物,这些常见应对方式,在不同病因、体质和人群中,其实可能带来完全相反的效果。尤其在深夜,疼痛来得突然,人在慌乱中采取的“土办法”,往往不但无法缓解,反而激发更强烈的炎症反应。
我们先从“冷敷”说起。
冷敷的确能短时间收缩血管,减轻局部充血和神经兴奋,但并非所有牙痛都适合“冷处理”。若疼痛源于牙髓炎或牙周脓肿,冷敷可能加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疼痛反复甚至加剧。临床上不乏这种例子:患者连续冷敷,结果第二天面部肿胀,被紧急送入口腔急诊。
2022年,南京某三甲医院接收了一位因“深夜冷敷导致感染扩散”的患者。起初只是牙龈肿痛,患者自行冰敷数小时,结果炎症蔓延至面部软组织,最终发展为蜂窝织炎,住院治疗超过一周。
不仅是冷敷,止痛药的滥用也埋藏隐患。我们常见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口服止痛药,在短期内确实可以缓解症状。但长期或频繁服用,可能掩盖真正病因,延误治疗时机,更存在肝肾负担风险。
更危险的是,有三类人,牙疼时尤其要慎用这些常见“对策”。
第一类: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牙周组织恢复能力弱。
冷敷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进一步减慢,使得炎症区域缺氧、代谢废物堆积。糖尿病人疼痛敏感性下降,常常低估牙痛的严重程度,拖延治疗,极易发展为牙源性感染,甚至引发上颌窦炎、颅内并发症。
第二类:孕妇
牙痛在孕期并不少见,尤其在怀孕中后期,由于激素水平波动,牙龈更容易充血、感染。
此时盲目使用止痛药或冷敷,都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2021年《母婴健康杂志》曾报道,有孕妇夜间牙痛自行服药,结果引发早产风险,经抢救才保住胎儿。
第三类: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患者
看似简单的牙痛,对这类人而言,可能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牙痛本身就会引起神经应激反应,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若在此基础上使用含咖啡因的止痛药或进行冷敷刺激,极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牙痛不是孤立的症状,背后隐藏的系统性风险往往被忽视。
在生活方式医学中,牙痛的管理,首重“识别病因”,其次才是“对症缓解”。
那深夜牙疼究竟该怎么办?别慌。疼痛是身体的“报警器”,不是敌人。
可以尝试以下三种做法:
第一,保持头部抬高,减少血液回流压迫神经;
第二,温水漱口,清除食物残渣,避免刺激加重炎症;
第三,避免进食过热或过冷食物,夜间疼痛往往因冷热刺激加剧。
这些方法不依赖药物,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目的是“稳住局势”,而不是“立刻止痛”。
从预防医学角度看,牙痛的根源多来自慢性问题:龋齿未治、牙周病未控、口腔卫生不到位。牙痛不是突如其来的“事故”,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国民口腔健康状况调查》指出,3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80%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而真正定期口腔检查的人不到30%。这组数据本身,已经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真正有效的“快速止痛”,从来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长期生活方式的积累。定期检查、科学刷牙、合理饮食、控制糖分摄入,这些“老生常谈”的建议,才是对牙疼最稳妥的远期对策。
我们不是否定冷敷、止痛药的作用,而是提醒——它们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也不能被当作长期依赖的“解决方案”。
牙疼虽然只是一个小口腔问题,但它牵扯到全身健康,尤其在夜间发作时,更考验我们的生活常识与应对智慧。
别让错误的“土方法”,成为你疼痛的“二次打击”。
参考文献:
1.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3年第58卷第2期
2. 中国疾控中心《国民口腔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3年
3. 《母婴健康杂志》,2021年第4期
4. 南京市口腔医院急诊科病例记录,2022年7月院方通报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