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爷这是要疯啊,咱们该咋办?
发布时间:2025-07-08 02:44 浏览量:1
老天爷这是要疯啊!
这几天,全球高温频破纪录,国内也不遑多让,山东等地的气温甚至达到了43.5℃。
小时候,语文教材里面有一篇课文叫《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从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里节选的片段。当时,虽然惊讶于作家语言表现力之强悍,对天气炎热的细节描写之生动,但更多地认为是文学夸张——还能热到那种程度?
近两天是着实被“烤”到了。一出门,热浪恶狠狠地袭来,劈头盖脸,毫不留情,撞在脸上、脖子上、胳膊上的那种灼痛感、窒息感,让人在一瞬间就有逃避的冲动,连一秒钟都不想多待……
为何会出现如此如此极端的高温?
一是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
以化石燃料燃烧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浓度极速攀升,全球平均气温与工业化前相比已经上升了1.2°C,2024年首次突破1.5°C的临界点。要知道,气温每升高0.1°C,热浪、干旱等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都会显著增加。
没有相关的具体数据,但从感觉上来判断,今年比去年又“进步”了不少。
二是“热穹顶”效应与城市热岛现象。
近期,欧洲的“热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使得很多地方早已不是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据科学研究,欧洲高温源于非洲高压系统形成了“热穹顶”,压缩空气至地表,而且云层稀薄又进一步加剧了太阳的辐射。
当然,大家闭上眼就能想到的一个事实是:城市化的显著标志就是“硬化”,大量混凝土替代了植被,后期“绿化”又跟不上。因此,城市气温普遍要比郊区高2-5°C,数以万计的空调使用又进一步推高能耗,形成恶性循环。
光这两点就足够说明一切了。至于其他像森林过度砍伐、海洋过度开发造成的自然系统失衡,使得地球自我调节能力大幅削弱,就不必再啰嗦了吧?
各方面因素迭加,共同使2025年成为了史上最热的年份之一,而临近小暑,又是一年中的高峰,不热才怪呢!
这两天的气象地图已经不敢看了,红彤彤一片,像烧热了很久忘了倒油的铁锅似的,有点毛骨悚然。
不知道有多少城市,变成铁板烧了。
今天看新闻,山东某高校已经取消了期末考试,谢天谢天!
高温猛如虎。弄不好,不但影响身体健康,而且还会有生命危险。
那么,在如此极端的高温天气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以下“乘凉”的建议,请各位朋友结合实际予以考虑。
一、时间管理——面对高温,惹不起躲得起,暂避锋芒
尽量避免10:00-16:00外出,户外活动应该选择清晨(6点前)或傍晚(20点后)。
在时间上自己无法掌控的户外工作者,可以每隔30分钟到阴凉处休息5分钟,用喷雾瓶喷洒颈部降温。
二、科学穿戴——衣服并非越少越好,装备很关键,尽力打造适合自己的移动“凉亭”
可选择UPF50+防晒衣,即使被汗水湿透了仍然有效;普通棉T恤浸湿后防晒力骤降。
佩戴相变材料降温围巾,能够持续清凉2-3小时;户外作业者穿反光服+冰袋背心效果也不错。
三、饮食调整——天热了,吃喝的选择也非常关键,致力于从内调节体温
可以每小时补水200-300ml。提供一个自制电解质水方案:500ml水+1/4茶匙盐+1勺蜂蜜。
多吃高水分食物:如黄瓜(96.7%水)、西瓜(92%)、生菜(95.6%)等。
一定要避免酒精、咖啡因(会加剧脱水),少吃油腻食物。
四、居家降温技巧——能不出去就不出去,宅在家里,节能又舒适
白天拉浅色窗帘反射阳光,夜间开窗通风;空调设成26°C+风扇模式,不但节能而且体感更凉。
地板上可以洒上点水,再加几滴薄荷精油,增强清凉感。
哦,对了。没有车库或地下车位的车主,将车内的遮阳挡反光面朝外,可以降温15-20℃。
总之吧,从现在乃至以后,高温常态化已成事实,作为普通群众人微言轻,即便喊破了嗓子,老天爷也不会听咱的。所以,改变不了天气,就改变心情,同时采取本文所说的以上科学的应对措施降低风险。
未来几天,山东、江苏等红色预警区需避免一切非必要外出,密切关注国家疾控局与中国气象局每日联合预警。
朋友,健康无小事,科学防护是对自己和家人最贴心的守护。
您说呢?(论事篇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