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极高”,一个月内122人中招,医生提醒要多注意
发布时间:2025-08-05 10:28 浏览量:1
7月初的一个清晨,杭州某三甲医院急诊室的门口站满了人,急救车一辆接一辆。一个月内,光是这家医院就收治了122例严重病例,其中不少人没能挺过来。不是传染病,也不是意外创伤,而是一种很多人根本没当回事的“老毛病”——热射病。
是的,就是那个你以为只是“中暑”的玩意儿。
可医生却说:“这不是中暑,是致命的热射病!死亡率接近70%,比很多癌症还猛。”
你可能以为,顶多就是出点汗、头晕、恶心,多喝点水就好。可真等症状来了,要命的那一刻,水已经救不了你了。
夏天的热,不是闹着玩的。2025年7月,全国多地高温破纪录,重庆主城区连续8天超40℃。有人午睡醒来昏迷不醒,有人夜跑后口吐白沫,还有人坐在不开空调的出租车里,说着说着就不说了。
这些悲剧的背后,几乎都有个共同点:热射病。
这不是一般的“热着了”,而是体温调节系统彻底瘫痪。体温飙到40℃以上,意识混乱、肌肉抽搐、甚至多器官衰竭。这时候,身体就像个被蒸汽塞满的高压锅,随时会炸。
很多人觉得热射病是“中暑的终极版”。其实不然。这俩压根不是一个概念。
中暑分三个等级:先是先兆中暑,头晕、出汗多、乏力;然后是轻度中暑,呕吐、脉搏加快;再往上,就是热射病——体温超过40℃、皮肤干热、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不醒。
医生说,热射病来得特别快,像是夏天的暴雨,说下就下。你上午还在健身房撸铁,下午就可能进了ICU。
很多人以为年纪轻、身体好,就能抗热。可热射病患者中,四分之一是年轻人,尤其是运动过度、喝酒后晒太阳、空腹暴走的这几类人,风险比你想象的高多了。
你以为导致热射病的只有高温?那你就被骗了。身体本身有一套散热系统,像空调一样,靠出汗、血管扩张来降温。但这空调系统,一旦被压垮,就会失灵。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习惯,正是压垮骆驼的稻草。
有人夏天还穿着黑色紧身衣健身,汗根本蒸不出去;有人为了“减肥”,早上空腹跑十公里,结果中途晕倒;还有人贪凉,吹空调不开窗,湿度高得像蒸笼,散热更差。
更别提那些“自己吓自己”的偏方——有位大叔中暑后喝了一大碗白酒“祛寒”,结果送进医院时已经昏迷,体温43.2℃。
医生说一句话扎心但真实:“不是热死的,是作死的。”
夏天一热,冰可乐、冰西瓜、冰啤酒成了标配。可你知道吗?这些“降温神器”其实并不靠谱。
冰饮下肚,胃肠血管收缩,身体还得费劲升温来“对抗寒冷”,结果越喝越热。更有甚者,喝完冰饮马上洗冷水澡,体温调节系统瞬间紊乱,直接倒地。
中医讲“阳气在表”,夏天阳气最旺,却也最容易耗散。如果你贪凉就像“开门放贼”,让寒邪趁虚而入,内外夹攻,身体一下就崩了。
医生建议的“降温三宝”其实很接地气——温水擦拭、通风降温、合理补盐。
不是凉快就行,而是要让身体舒服地凉快。
很多人觉得热射病是老年人和婴幼儿的事儿。确实,这两类人调节能力差,是高危人群。
但最近几年,医院里收治的热射病患者越来越年轻。尤其是那些“健身达人”“户外极限运动爱好者”“送外卖的哥小哥”,他们往往在高温下暴露时间长,活动强度大,还喜欢死扛。
有个真实案例:25岁的健身教练,午后在室外训练3小时,回家洗了个冷水澡后晕倒,被邻居发现时,体温已达42.5℃,肝肾功能衰竭。
医生说:“年轻不是免死金牌,反而因为身体好,更容易忽略危险信号。”
热射病一旦发作,抢救窗口非常短。15分钟内必须降温、补液、送医,否则死亡率飙升。
这不是危言耸听。有研究显示,体温超过42℃持续30分钟以上,大脑神经元会不可逆损伤,即使救回来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如果你发现身边人脸色潮红、说话含糊、走路踉跄、甚至突然昏迷,千万别以为是喝醉了——很可能是热射病!
这时候,别犹豫,马上送医院,途中可以用湿毛巾擦拭皮肤、用风扇降温,甚至用水瓶装水喷雾。
记住:多耽误一分钟,死亡风险就高一分。
你以为热射病靠躲空调就行?吃对东西也能帮大忙。
中医讲“暑湿夹杂”,夏天湿热重,体内容易“上火”。绿豆汤、藿香正气水、黄瓜、莲子、苦瓜这些食物,不仅清热解毒,还能利湿祛暑。
但别迷信“苦就降火”那一套。比如苦丁茶、凉茶不是人人适合,尤其是脾胃虚寒的人,喝多了反而腹泻。
营养学研究也发现,高蛋白饮食会增加机体产热,夏天别猛吃火锅、烧烤、大鱼大肉。多吃水果蔬菜、适量盐分摄入,才能让身体“清凉运转”。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别等渴了才喝水。轻微脱水时,身体已经吃不消了。
医生建议,每天定时喝水,小口多次,尤其是户外工作者,可以搭配淡盐水、电解质饮料,避免“低钠性中暑”。
很多人面对高温,总想“忍一忍就过去了”。殊不知,这种“自以为是”才是热射病的温床。
医学数据表明,超过80%的热射病患者在发病前都有“强忍”行为——不喝水、不休息、不降温。
有个大叔说得特别扎心:“我不是热死的,是撑死的。”
命不是硬扛出来的,是躲出来的。别怕别人说你娇气,命都没了,还要面子干啥?
夏天这锅“命题作文”,你不写,它就给你打个大叉。热射病不是稀罕病,而是跟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隐身杀手”。
你穿的衣服、吃的饭、喝的水、开的空调、选择的运动方式,甚至午睡的姿势,都可能决定你是不是下一个“中招”的人。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在这个酷暑里,活得清醒点、凉快点、长久点。
别等命悬一线时,才想起医生说过的那句:“热射病,不是病,是命。”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杨帆,李文杰,等.热射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5):512-516.
[2]王楠,赵丽梅.高温环境下热射病的预防与急救措施[J].实用预防医学,2024,31(3):378-381.
[3]孙立新,王雪.热射病的中西医综合救治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2,29(4):226-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