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险胜通过大而美法案,马斯克出走另组美国党分裂保守派?

发布时间:2025-07-07 18:08  浏览量:1

图片生成:ChatGPT 4o

美国政坛近日被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席捲,特朗普总统力推的「大而美法案」在国会以极其微弱的优势通过,随即引发特斯拉总裁马斯克的激烈反弹,甚至促使他在美国国庆日宣布成立「美国党」。这场政治大戏不仅暴露了美国内部的深层分歧,也让全球目光聚焦于这两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及其背后的政策与理念碰撞。

特朗普总统推出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OBBBA)是一项庞大的预算案,厚达940页,内容涵盖了多个领域。这项法案在参议院以51比50通过,副总统范斯投下关键一票打破僵局,而在众议院则以218比214的惊险票数过关。特朗普计划在7月4日独立纪念日这天正式签署,将这一胜利镌刻为其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这项法案的核心延续了2017年减税与就业法案的方向,进一步扩大税收减免,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同时推动美国製造业復兴和联邦预算的全面改革。

具体而言,大而美法案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措施。针对个人和企业的减税政策包括小费免税、加班费免税,以及购买美国製造车辆的税收减免。此外,法案还为製造业和研发投资提供激励,试图吸引更多企业回流美国。安全层面,法案加强了边境管控,为移民暨海关执法局和边境巡逻人员加薪,并拨款建设「金穹」太空飞弹防禦系统。更有创意的是,法案为新生儿设立「特朗普储蓄帐户」,试图以长期储蓄计划提升民众支持。然而,这些措施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财政代价。美国国会预算局预测,未来十年内,这项法案将使美国财政赤字增加至少3.3兆美元,举债上限也随之提高至5兆美元。

特朗普的逻辑很直接:通过大规模减税刺激经济增长,进而带动税收回流,抵消赤字增长。然而,这种财政扩张的思维却引发了激烈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美国经济復甦的强心针,而反对者则警告,这可能是将国家推向债务深渊的危险一步。

图片来源:White House

就在法案通过的同时,特斯拉总裁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关係急剧恶化。马斯克曾担任政府效率部(DOGE)部长,负责精简联邦机构并削减预算。他大刀阔斧砍掉了公共媒体、科学研究经费以及美国国际开发署等多个部门,试图实现小政府理念。然而,大而美法案的财政扩张路线与马斯克的精简目标背道而驰,让他怒不可遏。马斯克公开抨击这项法案为「令人作呕的怪物」,认为其「疯狂且具毁灭性」,并指责提高5兆美元债务上限将使美国沦为「债务奴隶」。

这场冲突并非突如其来。马斯克与特朗普的裂痕早在电动车补助问题上就已显现,而今法案的通过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马斯克在国庆日宣布成立「美国党」,声称要打造一个真正关心人民的新政治力量。他扬言要在参议院赢得2至3席、在众议院拿下8至10席,以影响国会关键议案。然而,美国两党制的历史和现实表明,第三党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更不用说在国会中佔据一席之地。

马斯克的不满不仅止于政策分歧。他认为大而美法案破坏了他在政府效率部推动的大裁员运动的政治遗产。作为MAGA派系的一部分,马斯克原本诉求于那些反对深层政府、价值错乱和资源浪费的选民。他反对多元化与包容(DEI)政策,认为这扭曲了美国传统价值;而他领导的裁员行动则旨在重新分配资源,却被法案的巨额支出彻底打乱。于是,举起反旗成为他眼中的必然选择。

大而美法案的影响远不止财政层面。美国国会预算局分析,这项法案将重塑财富分配格局,且结果可能加剧贫富差距。减税政策主要惠及中高收入群体,最富裕家庭的年收入预计增加1.2万美元,而最贫困家庭的年收入却可能减少1600美元。原因在于,低收入群体的健保和福利支出被大幅削减,而税收优惠更多流向企业和高收入者。这种分配不均引发了社会公平的争议,反对者认为这背离了照顾普通民众的初衷。

教育领域同样受到波及。法案将大学校务基金税率从1.4%提高至8%,对顶尖学府构成直接冲击。例如,耶鲁大学预计需额外支付2.8亿美元税款,这将压缩学生资助、教职员工薪资和科研经费。这种政策被批评为扼杀美国的创新根基,但支持者则辩称,这是为了让教育资源回归实体经济而非精英圈。

对于全球企业来说,大而美法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法案中的税制改革为半导体製造商在美设厂提供了诱人条件。若外国厂商能在2026年前启动建厂计画,可享受35%的投资税收抵免,高于现行的25%。这对于正在亚利桑那州建厂的台积电而言,无疑降低了投资成本,进一步巩固其在美国市场的地位。然而,伴随而来的232调查却令人不安。特朗普政府自4月1日起针对进口半导体、製造设备以及药品展开国安影响调查,若发现威胁,可能实施高关税或配额限制,这让全球供应链绷紧神经。

值得庆幸的是,法案中原本赋予政府课徵报復性关税的「899条款」在财政部长贝森特的协调下被删除,避免了对美国资产的潜在伤害。这一调整显示特朗普内阁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仍有人试图平衡其大胆政策带来的风险。

特朗普与马斯克的对峙不仅是个人恩怨,更反映了共和党内部的派系分裂。特朗普作为一位综合型领袖,试图统合同样反对DEI的建制派与鹰派、孤立主义者如塔克·卡尔森,以及优先派如埃尔布里奇·科尔比。他对外用兵兴趣不大,却追求胜利的荣耀感,愿意与不同派系合作,只要能让他「有面子」。这种以个人魅力为核心的政治联盟,让川普成为保守派的「桶箍」,但其稳定性令人质疑。

图片生成:ChatGPT 4o

马斯克的崛起则加剧了这种紧张关係。他进入政府后推动的大裁员虽获特朗普理念支持,却因粗暴执行惹怒国务卿卢比欧和运输部长达菲。他试图安插亲信进入NASA和国税局,甚至与财政部长贝森特发生肢体冲突,显示其政治野心远超节流范畴。特朗普最终在Truth Social上反击,指责马斯克图利私利,将其贴上贪腐标籤。这场内斗让马斯克的从政之路蒙上阴影,也让外界开始猜测共和党的未来走向。

马斯克的「美国党」能否撼动美国政坛?历史经验给出了否定答案。自二战以来,美国两党制牢不可破,第三党从未在国会赢得席位。即便是1992年罗斯·佩洛以独立身份拿下18.91%的普选票,也未能获得一张选举人票,反而间接助柯林顿入主白宫。马斯克扬言挑战265名支持法案的共和党议员,甚至资助党内初选对手,但这一计画几乎不可行。许多议员连任时无党内竞争者,单靠金钱也难以扭转选情——哈里斯竞选资金远超特朗普却惨败便是明证。

马斯克的政治认知似乎停留于「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简单逻辑。他收购推特主导舆论、砸钱助特朗普胜选的经验,让他误以为财富可直接转化为政治影响力。然而,美国政治更需人和与妥协,这是他显而易见的短板。若其第三党分走共和党选票,可能削弱特朗普阵营,却也难逃被保守派选民抛弃的命运,甚至拖累特斯拉与SpaceX的商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