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当时以为是消遣的闲书,长大才发现那是一生的底气
发布时间:2025-08-04 14:57 浏览量:1
#夏季旅游创作季#
书籍是生命深处的种子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培根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以朴素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与书的故事。这位从山东高密东北乡走出的文学巨匠,童年时为了读一页书而推磨十圈,在草垛上躲着看《青春之歌》而忘了放羊,将新华字典翻得只剩书皮……那些被当作“消遣”的闲书,最终成了滋养他灵魂的沃土,锻造出一生的底气。当我们翻开莫言的作品,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乡土中国的悲欢、人性深处的挣扎,无一不源自他早年那些“无用”的阅读。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重新审视莫言与书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领悟:真正支撑人生的,往往是那些看似“无用”却扎根心底的力量。例如,他在《红高粱》中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细腻描绘,正是因为年少时对类似《聊斋志异》等闲书的沉浸式阅读,这些书籍虽在当时只被视为娱乐消遣,却在他日后的创作中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灵感源泉。
莫言的童年,恰逢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在《生死疲劳》中,他写道:“胃里填不满的饥饿,反而让脑子格外清醒。”没有足够的粮食,却有填不满的对知识的渴望。为了看书,他给书的主人推磨换书页,甚至冒着被家长责骂的风险,在寒冷的冬夜蜷缩在炕头听老人讲鬼故事。那些民间传说、土匪豪杰的故事,像一粒粒种子埋进少年的心田。
莫言曾说:“当时只觉得故事吓人,后来才明白,恐惧背后是人对命运的挣扎。”比如他听到的一则故事:一个农夫在坟地遇到鬼魂,鬼魂问他是否害怕,农夫答:“我饿得连自己都顾不上,哪有工夫怕你?”这种在绝境中迸发的生命韧性,后来成为莫言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那些被当作“消遣”的闲书,实则是他对抗贫瘠的精神武器。正如作家卡尔维诺所言:“阅读是帮助我们抵抗孤独与绝望的铠甲。”
经典书籍:创作的源泉与灯塔
莫言的文学世界,深受经典作品的滋养。他曾在演讲中坦言:“年轻时读《百年孤独》,惊觉魔幻现实主义可以这样写;读《骆驼祥子》,学会用细节雕刻人性。”这些“闲书”并非仅供娱乐,而是为他打开了创作的万花筒。
在《红高粱家族》中,魔幻与现实交织的叙事风格,显然受到马尔克斯的启发。但莫言并未简单模仿,而是将高密乡的民间传说与历史记忆融入其中,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高粱地神话”。而老舍笔下祥子喝凉水时肚子咕咕作响的细节,教会他如何用精准的描写让人物立体。这些经典作品不仅提供了技法,更传递了文学的使命感——如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展现的人性复杂性,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社会的犀利解剖,都在莫言心中埋下了“用文字照见真相”的种子。
“经典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们不断向后来者发出回声。”莫言的创作之路,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这些回声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还促使他不断探索与创新,将经典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同时,经典作品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也深深影响着莫言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读书的“无用之用”:锻造生命的底气年少时读的那些“闲书”,究竟如何转化为莫言一生的底气?答案藏在三个维度:
知识的底气:打破认知的边界在信息闭塞的年代,书籍是莫言窥见世界的窗口。他通过《新华字典》认识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通过《战争与和平》理解历史的洪流,通过《百年孤独》触摸魔幻现实主义的脉搏。这种跨越时空的知识积累,让他在创作时能自如穿梭于古今中外,构建出宏大的叙事空间。
情感的底气:在书中找到共鸣与慰藉当现实充满苦涩时,书中的人物成为莫言的精神伙伴。他回忆读《骆驼祥子》时,对祥子从希望到绝望的转变感同身受,这种共情能力后来成为他刻画人物的利器。书籍让他在孤独中不再孤单,在迷茫时获得指引。
精神的底气:在逆境中保持坚韧莫言的母亲曾将半碗饺子递给乞丐,这一细节被他写入作品中,成为人性光辉的象征。而书中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物——祥子、阿Q、奥德修斯——教会他如何在现实的泥潭中保持尊严。正如他在《生死疲劳》中所写:“活着,就要像土地一样,被践踏过千百次,依然长出庄稼。”
回归阅读的本质:与生命对话的旅程
莫言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思考阅读的意义。在当下,人们常追问“读书能带来什么实际好处”,却忘了阅读最本真的价值:它是一场与自我、与世界的深度对话。那些被贴上“闲书”标签的小说、诗歌、散文,或许不能直接兑换成财富或地位,却能悄然重塑一个人的灵魂。 莫言的创作生涯印证了这一点:他笔下那些震撼人心的故事,不是来自技巧的堆砌,而是源于早年阅读在心底沉淀的厚度。当他在部队站岗时读《战争与和平》,在田间劳作时回想《百年孤独》,书页间的文字早已与他的生命经验融为一体。这种“无用”的阅读,最终锻造出他独特的文学品格。 作家博尔赫斯曾说:“我总想象天堂将如同某种图书馆。”莫言的人生,正是将人间变成了他的图书馆。每一本书都是他通往底气与力量的阶梯。
在喧嚣中守护阅读的纯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短视频、社交媒体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莫言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阅读需要“慢”与“深”。那些看似“无用”的阅读,实则是为生命蓄能的过程。而快速阅读虽然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却往往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难以触动心灵。与之相反,深度阅读能够让我们沉浸其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和启迪。不妨问问自己:多久没有完整读完一本书?是否还记得某本书曾让你热泪盈眶或彻夜难眠?莫言用一生告诉我们:书籍的底气,藏在一次次与文字的相遇中。它可能在你失业时给予勇气,在你迷茫时照亮方向,在你成功时教会谦卑。
所以,别再急于用“有用无用”评判阅读。像莫言那样,在书中寻找生命的共鸣,让阅读成为一场持续终生的精神修行。或许某天,你也会发现:当年那些闲书,早已化作支撑人生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