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死保卫朝廷却又发动兵变的左良玉,到底算忠臣还是奸臣?

发布时间:2025-05-17 08:54  浏览量:3

大明朝的“救火队长”,转眼成了“纵火犯”!
手握数十万雄兵的宁南侯左良玉,本是崇祯皇帝眼里的“救命稻草”。
可转过头,他就在南明小朝廷的背后狠狠捅了一刀!
北京城破,崇祯自缢,江南半壁江山岌岌可危。
他老左,不思北上杀敌,反倒调转枪口,高喊“清君侧”,浩浩荡荡杀向自己人!
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是忠肝义胆被逼无奈,还是野心膨胀的借口?
左良玉这一出“反转大戏”,直接把南明小朝廷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左良玉这小子,命苦啊!
打小没了爹娘,靠叔叔拉扯大,典型的“草根”出身。
为了混口饭吃,早早地就去当兵,指望着用命换个前程。


这就像咱们现在说的,没伞的孩子得努力奔跑。
他倒也争气,作战勇猛,很快在辽东军中崭露头角。
可年轻气盛,加上穷怕了,犯了事儿,官职丢了,成了“待业青年”。


这时候,贵人出现了——兵部右侍郎侯恂。
侯恂那可是慧眼识珠,一眼就看出左良玉是块好料,不是池中之物。
崇祯四年(1631年),大凌河之战,侯恂力排众议,破格提拔他当副将。
当着众将的面,又是赏金,又是赐酒,又是给令箭,给足了面子。
侯恂拍着他的肩膀说:“左将军,这三军弟兄,往后就看你的了!我这推荐你的奏疏,连夜就发出去!”
这话,搁谁身上不热血沸腾?

左良玉果然没让恩公失望,松山、杏山之间连战皆捷,“录捷功第一”,直接升了总兵。
一年时间,从囚犯到总兵,这火箭般的速度,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左良玉对侯恂那是感恩戴德,一口一个“恩公”,连自己的字“崑山”都是侯恂给起的。
可这匹被赏识的千里马,骨子里却带着一股“野性”。
他对手下说:“你们只管给我杀贼,抢了东西,我不管!”
这话听着提气,可细品,这不就是默许军队劫掠吗?
军纪败坏的种子,从他平步青云的那一刻,或许就悄悄埋下了。


你想啊,一个长期在底层摸爬滚打,突然手握大权的人,会不会有一种“老子终于出人头地,谁也别想再管我”的补偿心理?
这种不受约束的权力,会不会让他渐渐忘了来时的路?
这匹曾经的千里马,日后真的会因为缰绳太松,彻底跑偏吗?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左良玉的“精致利己”生存法则

左良玉带兵打仗,那叫一个“滑不溜手”。
说他能打吧,确实,对付农民军,他经验老道,也打过不少胜仗。
像崇祯十一年(1638年),追得张献忠屁滚尿流,还差点一刀把老张给劈了。
可要说他忠心耿耿,听候调遣,那可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这家伙,简直是“养寇自重”的鼻祖。
啥意思?就是故意留着敌人不彻底消灭,好显得自己重要,朝廷离不开他。
崇祯十年(1637年),张献忠围攻安庆,巡抚张国维连下三道命令让他去剿,他老兄愣是按兵不动,当没听见。


兵部让他听熊文灿节制,他更不乐意了,心里琢磨:“熊文灿算老几?也配指挥我?”
最典型的就是杨嗣昌督师的时候。
杨嗣昌本来挺器重他,推荐他当平贼将军。
可后来又觉得他太桀骜,想换人,结果换来换去又想用他。


这下可把左良玉给得罪了,心想:“你当我是猴耍呢?想用就用,不想用就踢开?”
结果,在追剿张献忠的关键时刻,张献忠派人偷偷跟他说:“左将军啊,你手下那些兵,抢东西可不少,杨阁部那人心眼小,等我们这些‘贼’没了,下一个倒霉的可就是你了!”
这话,简直说到了左良玉的心坎里!
他立马来了个“围三缺一”,眼睁睁放跑了张献忠。
这哪是打仗,这分明是演戏给朝廷看啊!


杨嗣昌气得跳脚,九道檄文调他去四川,他老兄直接称病,说:“哎呀,老毛病犯了,去不了,去不了。”
这不就是典型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
他的算盘打得贼精:农民军彻底没了,我左良玉还有啥用?朝廷还不卸磨杀驴?

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在那个乱世,或许是他的生存之道。
可你想过没有,当所有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这大厦还能不塌吗?
他这种“滑头仗”,真的能保他一世平安吗?

“清君侧”还是“逼宫计”?左良玉东征,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到了南明弘光朝廷,左良玉手握重兵,成了长江上游的“土皇帝”。
南京的小朝廷里,马士英、阮大铖这些人排除异己,搞得乌烟瘴气。
左良玉远在武昌,也看不过眼,上书给弘光帝,劝他别听小人的。
可人家根本不把他当回事。


更过分的是,阮大铖还要削减他手下军队的粮饷。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
左良玉手下的骄兵悍将们早就憋着一股火,纷纷鼓噪:“大帅,南京那帮孙子太不像话了!咱们干脆杀过去,清君侧,干掉马士英!”
左良玉一开始也犹豫。
他明白,这“清君侧”的旗号一打出去,那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
万一玩砸了,自己可就成了千古罪人。

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监军御史黄澍。
这家伙被马士英追捕,跑到左良玉这儿,天天在左良玉耳边吹风,还私下联络左军将领,撺掇他们起兵。
有个将领直接跟左良玉摊牌:“大帅,你要是不干,兄弟们可就自己干了!不能在这儿憋屈死!”
这话一出口,左良玉知道,这兵是非变不可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让他勤王,他磨磨蹭蹭。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他倒是以“清君侧”为名,带着几十万大军,顺江东下,目标直指南京!
他发布的檄文里,列举了马士英七大罪状,说自己是为了“除奸臣,救社稷”。
听着倒是大义凛然。


可问题是,当时清军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南下了!
你左良玉早不“清君侧”,晚不“清君侧”,偏偏挑这个节骨眼?
这不是给清军送助攻吗?
为了堵截左良玉,南明朝廷被迫把江北防线的兵力调往西线。
结果呢?清军趁虚而入,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就突破了长江防线。
扬州失守,史可法殉国,弘光小朝廷很快就玩完了。


左良玉的“清君侧”,到底是真心为了匡扶社稷,还是打着“正义”的旗号,行“逼宫”之实,为自己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
或者,他只是被手下那帮骄兵悍将裹挟着,身不由己?
这一步棋,究竟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是一个病入膏肓的老将,在生命尽头下的一步险棋?

病榻上的“末路悲歌”:左良玉死不瞑目,是愧对苍生还是家族荣耀的破灭?

左良玉的“清君侧”大军,看着气势汹汹,其实是个“早产儿”。
为啥这么说?因为他自己已经病得不行了。
大军刚到九江,他就走不动了。

他派人请九江总督袁继咸一起“兵谏”,袁继咸那是个明白人,直接怼了回去:“老左啊,你这叫胡闹!《春秋》里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事,你这是要当乱臣贼子吗?”
左良玉跟袁继咸说好了,军队不进九江城。
可他那些骄兵悍将,哪里还听他的?转眼就把九江城给占了,还烧杀抢掠了一番。
左良玉躺在病床上,听到这些,气得老脸通红,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
他知道,自己这回是彻底失控了,一世英名,可能就要毁在这帮兔崽子手里。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他把手下将领都叫到床前,老泪纵横地说:
“我左良玉,对不起朝廷啊!你们这些人,又不听我的话,我这心里堵得慌啊!想我二十年辛辛苦苦,才拉起这支队伍……”


他喘着粗气,用尽最后的力气说:“我死之后,你们要是能拼死保卫朝廷,那是最好;退一步,守着一块地盘,也算对得起我。要是各奔东西,不能杀敌报国,我左良玉就是到了阴曹地府,也闭不上眼啊!”
说完这话,左良玉呕出几升鲜血,一命呜呼了。
听听这遗言,是不是挺悲壮?是不是觉得他还是心向大明的?


可讽刺的是什么?
他尸骨未寒,他儿子左梦庚,被他寄予厚望的“平贼将军”,带着他辛辛苦苦拉起来的几十万大军,在铜陵被黄得功打败后,转头就向清朝投降了!
还成了清军攻打南明的急先锋!
这脸打得,啪啪响!
左良玉泉下有知,会不会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

他临死前那番“忠义之言”,究竟是发自肺腑的忏悔,还是担心自己死后家族失势的最后挣扎?
他死不瞑目,究竟是愧对大明君臣百姓,还是不甘心自己一生的“功业”就这么烟消云散,甚至被儿子亲手断送?
这历史的剧本,有时候比戏台上的还要离奇,还要让人唏嘘啊!

结语

左良玉,这个名字在明末乱世中,就像一把双刃剑。他既能斩将杀敌,守护一方,也能反噬自身,加速王朝的崩塌。他的一生,是个人野心、时代洪流与人性弱点交织的复杂悲剧。

如果左良玉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没有选择“清君侧”,而是像史可法一样,选择与南明政权共存亡,历史的走向会不会有那么一丝丝的改变?或者说,以他当时的处境和性格,他真的还有第二条路可以选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真知灼见,点赞、转发支持一下!别忘了点击关注@吴家多姐,带你用不一样的视角,看透历史人物背后的“小心思”!

参考文献及作者。

侯方域《宁南侯传》

《明史》 (清·张廷玉等)

计六奇《明季北略》

孔尚任《桃花扇》(作为文学形象参考,非直接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