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信札:兰州军工的火炮超越洋炮,国产火炮如何改写西北战局?

发布时间:2025-08-11 19:27  浏览量:2

晚清兰州军工造的“开花”火炮性能远超洋炮!左宗棠获悉后,立马写信给他的得力手下,曾被言官弹劾 “目不识丁”的张曜,全局考量火炮实验、部署、运输、效能发挥等,成为理解这场国防突围的关键历史密码。

左宗棠的这封《与张朗斋十二月十七日》信札,将那段被历史尘埃半掩的军事突围,从故纸堆中拽出 —— 省局造炮的火光、肃州试验的硝烟、驼队负重的剪影,藏着晚清军事自强的挣扎与智慧。

张朗斋 —— 也就是张曜,这位出身河南固始官宦世家、早年依附姑父蒯贺荪兴办团练,因智退捻军获僧格林沁赏识并赐蓝翎,后凭坚守固始七十余日获咸丰帝赐号霍钦巴图鲁的将领,早已在战火中淬炼出过人的军事素养,此刻正成为火炮运略的核心执行者。

一、兰州造炮:为运略奠基的 “自强火种”

同治年间的兰州西北军工局,炉火昼夜不熄。铸炮工匠们汗如雨下,铁锤砸向通红的炮身,火星溅成银河 —— 这是晚清军工最真实的 “破局现场”。西方列强用后膛炮、开花弹轰开中国大门时,左宗棠深知:“边疆守土,炮不如人,无异以肉饲虎。” 省局咬着牙造出的三四百斤重炮,恰是为 “火炮运略” 打下的物质根基,其技术突破更让这场运略有了底气。

弹药设计的 “反超密码”

省局开花弹 “较洋炮尤佳” 的秘诀,藏在火药配方与弹体构造的改良中。当时洋炮开花弹多用传统黑火药,爆炸时威力分散,碎片多集中在弹体接缝处;而本土工匠在反复试验中,将硝石、硫磺、炭的配比微调,又在弹体内壁刻出放射状凹槽,使得爆炸能量沿凹槽均匀撕裂弹体,迸射的碎片如天女散花般覆盖更广。这种 “钢铁之雨” 对集群目标的杀伤效能,让俄英窥伺边疆的骑兵方阵不寒而栗。

工艺精度的 “隐性优势”

虽无西方工业流水线,工匠们却以 “慢工出细活” 的韧性实现突破:炮管镗削时用竹制量具反复校准,确保内膛光滑度误差不超发丝;炮尾与炮身的衔接处采用榫卯结构加固,比洋炮的焊接工艺更耐风沙侵蚀。这种对细节的偏执,让火炮在西北干燥多尘的环境中故障率远低于洋炮,为后续的长途运输与实战部署扫清了技术障碍。

张曜此时正协助左宗棠料理军务,他早年在汝宁设计击败陈大喜、张凤林所部捻军,后编练嵩武军,早已深谙军备保障的重要性,深知 “无利器则运略为空谈”,遂亲自督办军工局的物料调度 —— 从山西运来的精铁、甘肃本地的硫磺,都在他的统筹下精准流向铸炮工坊。这种对 “硬件” 的极致打磨,恰如郑成功打造舰队时对船体木料的严苛要求,为 “火炮运略” 筑牢了第一道防线。

二、肃州试验:为运略校准的 “实战预演”

信中 “饬调到肃试验” 六字,藏着一场决定边疆命运的 “运略彩排”。肃州城外的戈壁靶场,新造火炮一字排开,炮口直指远处模拟俄军堡垒的土坯墙。张曜亲自督阵,身后亲兵捧着的竹简上,密密麻麻记着左宗棠的指令:“测射程、验精度、观弹着,凡三试,合格方能动身。” 要知道,张曜曾因被弹劾 “目不识丁” 而转任总兵,却因此发愤读书,时刻以 “目不识丁” 印章自勉,这份坚韧与钻研精神,此刻正体现在对火炮试验的严苛把控上。

这正是 “火炮运略” 中 “效能验证” 的关键环节。第一炮试射程,开花弹越过三里外的沙丘,在靶标百米外炸响 —— 张曜当即让人调整炮身仰角,工匠们则根据弹着点打磨炮膛来复线;第二炮试精度,三发连射均命中土堡同一位置,弹片穿透厚度远超预期;第三炮试极限,炮手连续装填发射二十次,炮身虽烫得能烤熟面饼,却无丝毫变形。这场试验,不仅是检验火炮性能,更是为 “运略” 中的射击指挥、参数调整积累实战数据,如同康熙收复台湾前对战船火炮的反复演练,让每一门炮都成为 “知根知底的利刃”。

试验合格后,“奉寄冰岭达伊犁一路” 的部署便提上日程。张曜站在地图前,用手指沿着冰岭山脉的走向划过 —— 这里海拔高、风雪大,火炮运抵后如何快速架设、如何适应低温环境,都在他的盘算之中。这种将武器性能与战场环境深度耦合的考量,正是 “火炮运略” 的精髓:不仅要让炮 “能打”,更要让炮 “适地”,如同收复台湾时需根据海峡洋流调整舰队航线,唯有如此,武器优势才能真正转化为边疆威慑力。而张曜此前在宁夏配合金积堡战事的经验,更让他对边疆复杂地形下的军备部署有了深刻理解。

三、驼队运炮与实战扬威:运略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用炮须先挑负重之驼,计一驼确能载多少斤重”,信中这句看似琐碎的安排,实则是 “火炮运略” 中最具考验的 “后勤密码”。西北戈壁滩上,张曜亲自挑选的两百峰骆驼正整装待发:每峰骆驼驮载的炮身部件都用毡布包裹,轮架与子药分置不同驼队,甚至连炮栓、火帽等小零件都单独装箱 —— 多一斤则驼队难行,少一件则火炮难装,这种对负重的精细计算,恰是 “运略” 中 “保通保畅” 的核心。

张曜还根据地形设计了 “分段运输法”:平原路段让骆驼驮载完整炮身,节省组装时间;翻越冰岭时则将炮身拆解为三部分,由熟悉山道的驼工分片护送。他甚至让人在驼鞍两侧加装木架,既防部件晃动,又能在休息时快速组装成简易炮架进行警戒。这种将运输与实战需求结合的智慧,让 “火炮运略” 突破了 “只运不管” 的局限,如同收复台湾时需兼顾战船补给与登陆作战,后勤环节的每一处巧思,都是武器效能的 “倍增器”。而他在哈密屯田时 “事事亲力亲为,不辞辛劳” 的作风,也延续到了这驼队运输的统筹之中。

当这些火炮真正踏上战场,其威力便在收复新疆的关键战事中展露无遗。1876 年 8 月的古牧地之战,清军架起省局造炮轰击城墙,开花弹精准命中后炸开的碎片如飞蝗般席卷城头,敌军苦心经营的防御工事瞬间崩塌。清军借势从缺口冲入,一举歼灭五千余敌,顺势收复乌鲁木齐。次年 4 月的达坂城之战更堪称经典:张曜与刘锦棠、徐占彪三军合击,凭借火炮精准打击敌军军火库,震天巨响中,城内火药被引爆,守军陷入混乱,原本可能僵持数月的攻城战,半天便宣告结束,毙俘敌军三千余人,成功收复吐鲁番。这些战绩印证着 “火炮运略” 的实战价值 —— 从肃州试验的参数校准,到驼队运输的精密调度,再到战场射击的精准操控,环环相扣的策略让本土火炮成为碾压敌军的 “边疆利刃”。

当第一支驼队抵达伊犁时,俄军斥候在望远镜中看到:清军士兵仅用一个时辰就将分散运输的火炮组装完毕,炮口直指边境线。那一刻,他们或许明白了:这支看似落后的军队,正通过对 “火炮运略” 的极致追求,在西北边疆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屏障。

左宗棠信札里的造炮、试验、运炮,实则是 “火炮运略” 从 “器物奠基” 到 “效能释放” 的完整闭环。张曜作为执行者,从早年镇压捻军的崭露头角,到西北边疆的运筹帷幄,将左宗棠的战略构想转化为步步为营的行动,让 “运略” 不仅是纸上谈兵的策略,更是实实在在的边疆防线。这恰如历史上解决台湾问题的逻辑:既需武器装备的硬实力,更需运用武器的巧智慧。那些被风沙掩埋的细节 —— 工匠打磨炮膛的专注、张曜计算驼重的严谨、士兵组装火炮的麻利,共同构成了晚清国防自强的生动注脚,也让我们读懂:一个国家的边疆安全,从来都藏在 “既造得好武器,更用得好武器” 的深层智慧里,而这份智慧,正是穿越历史烽烟的永恒底气。

附件:张曜小传

张曜,字朗斋,号亮臣,1832 年出生于浙江钱塘,祖籍浙江绍兴府上虞县 。其一生经历丰富,在晚清政治、军事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

早年,张曜的仕途与团练紧密相连。咸丰初年,国内局势动荡,太平军、捻军活动频繁。张曜凭借监生身份捐得县丞之职,随后依附于任固始知县的姑父蒯贺荪,积极兴办团练。在与捻军的对抗中,他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曾凭借智谋成功智退捻军,这份功绩让他获得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的赏识,被赏赐蓝翎。此后,张曜在战场上一路高歌猛进。

1855 年,他升任知县,次年署理固始知县,1857 年又升为知州,并换戴花翎。1858 年,李秀成率军攻打固始,张曜坚守城池长达七十余日,成功保住固始,凭借此役,他被咸丰帝赐号霍钦巴图鲁。1859 年,他署理光州知州,到 1860 年,已擢升为知府,因多次击败捻军,又晋升为道台,并加按察使衔。1861 年,张曜设计在汝宁击败陈大喜、张凤林所部捻军,再度获提拔,出任河南布政使 。

固始县

不过,1862 年,御史刘毓楠弹劾张曜 “目不识丁”,这一弹劾改变了他的仕途轨迹,他从布政使转任总兵,仍归僧格林沁节制。面对这一挫折,张曜没有气馁,反而发奋读书,还特意镌刻 “目不识丁” 四字印,时刻佩戴在身以激励自己。此后,他在军事上继续发光发热。

1863 年,在河南省嵩山和南阳等地,他成功击退张宗禹所部捻军的进攻;1864 年,在桥川一带大败捻军后,率部渡丹江长途追击,直至与陕西、湖南的清军汇合才撤军。1865 年,僧格林沁战死,张曜出征捻军以挽救危局,多次取得胜利。

然而,又有人弹劾他 “养寇遗患”,好在巡抚吴寿昌为其辩白,但张曜最终还是以安葬亲人之名请假回籍 。1866 年,张曜再度受命复出,镇压捻军,他整合新旧部众,编为嵩武军,继续活跃在军事前线。

1869 年,张曜迎来人生新的转折点,他跟随左宗棠镇压回民起义,主要配合金顺在宁夏用兵。1870 年,他升任广东提督。在宁夏的战事中,1871 年 2 月 1 日,张曜、金顺部攻占宁夏金积堡附近的要塞王家甿,不过,因久攻不下积累的愤怒,他们对当地回民进行了屠杀,这一行为也成为其人生中的争议点 。

此后,张曜奉诏屯守于黄河以西,兼顾阿拉善旗,并于同年获加云骑尉世职。1873 年,奉左宗棠令,张曜顿兵金积堡,作为后路部队协助徐占彪等攻陷肃州,至此陕甘回民起义被平定,也为清军收复新疆、消灭阿古柏打通了道路,张曜因功受赏双眼花翎 。

1874 年,张曜率部出关,驻哈密屯田,这一举措对清军收复新疆意义重大。左宗棠在 1875 年的奏报中提到,张曜在哈密办屯垦水利,事事亲力亲为,不辞辛劳,开垦荒地一万九千余亩,收获粮食数千石;而《清史稿》记载其屯田每年可收获粮食数万石 。

在屯田过程中,为解决灌溉难题,张曜重新疏浚年久失修的石城子旧渠,因物资匮乏,铺设渠底所需的十万条毛毡筹集困难,资金也缺口巨大,左宗棠不仅全力协助筹集资金,还从宁夏、河州等地搜购毛毡运往哈密 。

1877 年,张曜奉左宗棠命,配合前锋刘锦棠督军西进收复南疆,他与徐占彪在盐池会师后,于 4 月 21 日攻克吐鲁番门户七克腾木,随后与刘锦棠、徐占彪三军合击,4 月 26 日成功收复吐鲁番 。1880 年,中俄伊犁谈判期间,张曜受左宗棠命率部驻阿克苏,作为中路军,时刻准备一旦俄国挑起战争,便沿特克斯河进军收复伊犁。

同年,经左宗棠推荐,张曜诏署理帮办新疆军务,驻阿克苏,1881 年实授帮办军务之职,移驻喀什噶尔,兼辖西四城,着手筹办善后事宜,在任内积极兴办教育 。

1884 年,中法战争爆发,张曜受命入关移防,警备直隶北部,并特赏巡抚衔。1885 年,朝廷授其广西巡抚一职,但他并未赴任,而是率所部留治京师河道,还被赏加尚书衔 。

1886 年,张曜迎来新的任职 —— 山东巡抚,此时山东河患严重,他到任后将治理黄河作为首要任务,一年中几乎有 300 天都驻守在河上 。在治理黄河过程中,张曜广纳建议,即便平民百姓谈及河务,他也虚心请教。他针对黄河山东段的特点,提出 “分” 与 “疏” 的治河主张,在齐河赵庄、刘家庙和东阿陶城铺各建减水闸坝一座,以防河水异常上涨 。面对黄河山东段两岸河道窄、堤坝不够坚固、水涨易漫决的问题,他带领百姓疏浚河道、挑淤培埝、增筑堤坝 。考虑到黄河从牡蛎口入海不顺,他利用机船疏挖,将黄河改由韩家墩入海,使河口通畅 。

同时,他还尝试用机器疏浚河道,提议用平头圆船和铺设小铁轨带铁车运土等方法,提高治河效率 。1891 年,他还在齐河油房赵建引黄闸三孔,虽因群众担心洪患拦道请愿,未能开闸放水,但这体现了他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尝试 。除了治河,张曜在山东任职期间,还在青州设立海岱书院,修葺曲阜洙泗书院,推动当地文化教育发展 。

1891 年,张曜的生命走向终点。当年农历四月,他奉命会同校阅北洋水师,期间听闻刘铭传有去职之意,便准备上《请海疆自效疏》,后改上《奏为自荐去台湾任巡抚请旨事》,毛遂自荐前往台湾任巡抚,可惜清廷人选已定,他未能如愿 。

校阅水师结束后,张曜陪同李鸿章巡视海防,6 月 6 日,二人抵达胶州湾实地调查,这使原本反对在胶州湾设防的李鸿章认识到该地的重要性 。二人筹商后,张曜承诺将山东每年的海防捐全部用于胶州湾设防,所需兵力也从本地抽调 。6 月 11 日,李鸿章与张曜联衔奏请在胶州湾和烟台建筑炮台,驻军设防,6 月 14 日获朝廷批准,此后胶州湾的青岛村一带逐渐发展成为军事要地,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

不久后伏汛将至,张曜前往利津勘堤,在抢护史家坞、王阳家等处险工时,背上发疽,但他仍坚守工地,等被护送回济南时,病情已十分严重 。1891 年 8 月 22 日,张曜病危,口授遗疏,请李鸿章代递,遗折中陈述山东作为北洋门户,应速添建炮台以防不测,还提及新疆局势 。同日,张曜与世长辞,清廷追赠其太子太保,谥 “勤果”,入祀贤良祠,并准在立功省份建立专祠 。

张曜一生军政才略突出,他参与镇压捻军起义、太平天国运动、陕甘回民起义,在收复新疆之战中,协助刘锦棠击败阿古柏主力、打开南疆门户,进而消灭阿古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英俄对新疆的侵略,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作出贡献 。其组建的 “嵩武军” 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成为清军劲旅 。在山东巡抚任内,他治理黄河虽有波折,但总体功大于过,还积极推动当地文教事业发展,深受百姓爱戴 。

左宗棠对张曜的军事才能有何评价?

左宗棠对张曜的军事才能极为赏识,视其为平定边疆、推行军事战略的核心干将,评价中既肯定其实战能力,更推崇其统筹全局的智慧。

在督办西北军务期间,左宗棠多次在奏报中盛赞张曜 “忠勇果毅,晓畅戎机”。他特别提及张曜在哈密屯田时 “治军与兴农并举,既固军食,又严壁垒”,认为这种将军事部署与后勤保障结合的能力,是边疆作战的 “制胜之基”。在收复新疆的战事中,左宗棠评价张曜 “调度有序,攻守得法”,尤其肯定他在火炮运输与实战运用中的表现 ——“朗斋运炮,如臂使指,戈壁千里,炮无滞碍,此非仅勇力可及,实乃深通兵略之故”。

对于张曜的战略眼光,左宗棠更是推崇有加,曾言 “西北边防,舍朗斋其谁?” 他认为张曜不仅善战,更能 “见远虑深”,如在伊犁布防时,张曜提出的 “炮位依山而设,驼队沿谷而运” 策略,被左宗棠赞为 “深谙边疆战守之要,非寻常将领可比”。这种评价背后,是对张曜将军事技术与地理环境、后勤保障深度融合能力的高度认可,也印证了张曜作为 “火炮运略” 核心执行者的关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