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网评·壁画里的中国|看见AI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无限可能

发布时间:2025-10-31 22:28  浏览量:2

当AI的想象触及飞天飘曳的衣带,当算法的光芒照亮壁画斑驳的色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张掖一城的荣光,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

10月28日,“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张掖正式启动。文物保护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光明网等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在历史古韵和时代新声中共同探索中国古代壁画的艺术价值和时代内涵。

这不仅是一次活动的简单落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中国壁画镌刻中华文明千年文脉,人工智能激活当下时代万象新潮。在探寻“何以中国”的宏大命题中,在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深度融合之下,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是张掖?

丝绸之路的文明回响,张掖当是节点

张掖,是丝绸之路南北两线交汇的黄金节点。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这里便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必经之地。丝路繁盛,不仅带来了驼铃悠扬、货殖流通,更促成了东西方文明在此碰撞、交融、沉淀。佛教东渐,在张掖及周边的石窟寺观中留下了璀璨的印记,张掖曾是“半城芦苇半城塔影”,大佛寺内的诸天礼佛图、金塔寺内的高肉雕飞天雕塑群、马蹄石窟群里的悬壁千佛……那些壁画上的飞天形象,正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她们既有西域的奔放,也具中原的飘逸,是丝绸之路上文明对话的无声见证。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选择在张掖启动“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也许正是看中了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象征意义。活动于此启航,仿佛打通了历史经脉,让古老的丝路精神在AI时代重新激荡,也借此向我们昭示:中国的开放与联通,自古有之且于今为盛。这个节点,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串联着中国与世界。

历史文化的璀璨交辉,张掖当是重点

张掖有着4000多年的人类居住史、2000多年的建城史,现存不可移动文物1270处,馆藏文物1.13万件套,是1986年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38座、全省仅有的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对拥有丰富文化遗产和重要历史价值的城市所授予的最高荣誉。而这组数字背后,是浩瀚如烟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生动体现。尤其是那些珍藏于石窟、寺庙中的古代壁画,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无可估量。

“壁画里的中国”,就是要从壁画斑斓色彩与灵动线条中,解读中国审美、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张掖拥有的丰富壁画资源,使其成为诠释这一主题不可多得的“重点”现场。保护那些脆弱的壁画遗存,通过AI技术“让文物活起来”,不仅是践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生动实践,更是张掖全市上下珍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的责任担当。

壁画艺术的AI赋能,张掖当为起点

当AI的浪潮席卷全球,如何利用这一前沿科技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注入新动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极具前瞻性的探索实践。

活动启动后,媒体记者们以张掖为起点,先后深入张掖大佛寺、马蹄石窟群、高台骆驼城和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墓遗址、酒泉市瓜州县榆林窟以及敦煌莫高窟,创作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这些作品通过AI技术对珍贵的壁画文物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存储、修复与复原再现,在为濒危遗产建立永久“数字档案”的同时,更为中国壁画这个传统艺术形式增添了新时代的科技表达。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应用的示范实践,更是一种文化保护传承理念的革新——宣告着从张掖开始,文物保护利用从“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向“创新性发展”迈进。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高窟考察时指出:“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张掖,以其独特的历史坐标与文化禀赋,当仁不让地成为这一时代性叩问的关键重点,也因此成为用数字技术讲好中国故事、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文物保护传承水平的崭新起点。

何以中国?何以张掖?

答案或许就藏在张掖这座千年古城与未来科技的深情相拥之中,于河西走廊,再次回响。

陈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