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经典:《印说》细读一、原古

发布时间:2025-10-31 19:59  浏览量:2

自本篇开始,我们打算用二十篇文章,细读一下明代周应愿的《印说》, 为什么是二十篇呢,因为《印说》原书分二十章,我们依从原书分割章节的原则。

我们细读的这个版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的由朱天曙编校的版本。

《印说》封面

《印说》是怎样的一本书呢?怎么说呢,它是真正的篆刻“经典”,

它是中国古代印论史上最系统、最完整的一部经典印论。和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谢赫的《古画品录》、唐代孙过庭的《书谱》等著名的文论、诗论、画论、书论一样,都是古代文艺理论中的经典。

当代赵宏先生在《篆刻研究》一书中称《印说》“即使后来明、清两代的印论,也没有超越他的高度……

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周应愿。

周应愿,周应愿,字公谨,吴江松陵烂溪(今属苏州吴江区)人。他生于嘉靖三十八年已未(1559),卒于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秋,享年仅三十九。据《吴江县志》载,周应愿系周用(明弘治进士,仕至吏部尚书)之曾孙。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

《印说》有一篇类似“题解”式的短文,如图:

《印说》的题解

“印”者何?信也。信从“爪”何?手持信也。从“节”何?节表信也。“说”者何?言之也。何言乎言之也?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吾宁不知,毋宁知,故言之也。夫不知之而言之,虽驰辩如涛波,摛藻如春华,何益殿最然?乃会集旧学,掇拾前闻,存十一于千百,庶几犹有先民之遗思乎?《笔铭》有之:“陷水可脱,陷文不活。”吾甚畏之。毋敢曰炜烨谲诳云尔矣。

这段话不用详解,既是“题解”,又是一个简洁的富含“自谦”的创作说明。

转入正文——

所谓的“原古”,其实应当理解为“源古”,就是篆书的发展史和玺印的发展史,指出历代以来,人们对于篆学的重视。行文格式上,我们用老办法,对原文进行了加粗处理。

宇宙祐坦,阴阳坒参。幽摛万物,回行九区,于戏假哉,厥所从来尚矣。结绳以前,第弗深考,八卦而后,代有书契。百家言多不经,且浅率俚鄙,往往附会,世所弗信,姑以传疑。总之,不离六经诸史者近是。

宇宙受上天庇佑而广阔平坦,阴阳二气连接交互。它隐秘地孕育万物,循环运行于九州大地。啊,这一切多么辽远!它的起源已经非常悠久了。结绳记事之前,只能不再深入考证;八卦创立之后,历代才有了文字记录。诸子百家的言论大多荒诞不经,而且浅薄粗陋,常常牵强附会,世人并不相信,姑且把它们作为存疑的说法流传下来。总而言之,凡是不偏离六经和各类正史的(记载),才比较接近真实。

伏羲感龙瑞,作龙书;神农感禾瑞,作穗书;黄帝感云瑞,作云书;仓颉观鸟迹,作古文书,亦曰科斗书;尧得神龟,作龟书;禹象九州,作钟鼎书;夏时务光,作倒薤书;周文王时史佚感驺虞,作虎书;感鸑鷟赤雀火乌,作鸟书;感白鱼,作鱼书;史籀象意,仓颉损益古文,铦利钩杀,作大篆书,是为篆祖;仲尼弟子感麟,作麒麟书;秋胡之妻作蚕书,唐终作蛇书;宋景时司马子韦感荧惑退舍,作转宿书;

伏羲感应到龙出现的祥瑞之兆,创造了“龙书”;神农感应到谷物抽穗的祥瑞之兆,创造了“穗书”;黄帝感应到祥云出现的祥瑞之兆,创造了“云书”。

仓颉观察鸟类留下的足迹,创造了“古文书”,也叫“科斗书”(因字体像蝌蚪而得名);尧得到神龟出现的祥瑞,创造了“龟书”;大禹根据九州的地理形态,创造了“钟鼎书”(多刻在钟和鼎上)。

夏朝时,务光创造了“倒薤书”(字体像倒立的薤草茎);周文王时期,史官史佚因感应到驺虞(传说中象征仁善的瑞兽),创造了“虎书”;又因感应到鸑鷟(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瑞鸟)、红雀、火乌鸦,创造了“鸟书”;还因感应到白鱼的祥瑞,创造了“鱼书”。

史籀通过描摹事物的形态来造字,仓颉则在古文基础上增减笔画、优化字体结构,让字形更锐利规整,创造了“大篆书”,这也是篆书的起源;孔子的弟子因感应到麒麟出现的祥瑞,创造了“麒麟书”;秋胡的妻子创造了“蚕书”;唐终创造了“蛇书”;宋景公时期,司马子韦因感应到火星(荧惑)退离星宿的祥瑞,创造了“转宿书”。

特异书(均取自明崇祯版《三十二篆金刚经》)

秦兴,李斯与胡毋敬辈改省篆籀,以别大篆,作小篆书;

秦朝建立后,李斯和胡毋敬等人对大篆(籀文,实际上,大篆这个概念自始至终都是不准确的,详见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进行了修改和简化,以此区别于原来的大篆,创造出了小篆。小篆的诞生,是文字的重要革命。

传为李斯所书的《峄山碑》上的小篆

程邈以降,务趋便捷,始作秦隶书,至王次仲分取篆隶之间,始作八分书;贾鲂《三仓》、蔡邕《石经》诸作,复作汉隶书;钟、王变古隶,复作今隶书。

从程邈开始,为了追求书写更便捷,他首创了秦隶书;到了王次仲,他融合篆书与隶书的特点,又首创了八分书。贾鲂撰写《三仓》、蔡邕书写《石经》等作品时,又形成了汉代隶书的风格;钟繇、王羲之改变了古代隶书的写法,进而创造出了如今所说的今隶书。

《三体石经》局部

这里的今隶书,或有可能指的是钟繇、王羲之等所写的楷书(当时没有楷书这个概念)。

钟繇《贺捷表》

隶书的简单发展史

自是书有十体:曰古文,曰大篆,曰籀文,曰小篆,曰八分,曰隶书,曰章草,曰行草,曰飞白,曰草书。而书始愈妙愈失其初,然六经原仍古文之旧。

从此,汉字有了十种字体:分别是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书、隶书、章草、行草、飞白书、草书。不过字体越发展得精妙,就越偏离它最初的形态,好在《六经》这类经典典籍,还保留着古文原本的样子。(这里的《六经》古文,应当是指鲁恭王坏孔子宅壁所得古文《六经》上的字体)。

唐天宝三年,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更作楷书,便习读,而于是天下六经始皆俗体。周保氏以六书教国子,汉制十七以上始试,讽诵籀文九千字乃得为吏。古重篆学如此。今篆唯印犹存,扁额间作,他尽革矣。上古印玺通名,后世天子日“玺”,臣下曰“印”,实赖许慎氏得知蝌斗、石鼓文。虽字难识,青出于蓝,冰增于水,吾戏谓之胎教。

唐朝天宝三年(744),朝廷下令让集贤学士卫包把古文改成楷书,方便人们学习诵读,从这以后,天下流传的《六经》就都变成通俗的楷书字体了。

周朝时,保氏(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用“六书”(汉字造字和用字的六种方法)教导贵族子弟;汉朝制度规定,年满十七岁的人参加选拔,必须能背诵籀文九千字,才能担任官吏。古代对篆书的重视程度就是这样高。

现在篆书只用在印章上,偶尔会在匾额上使用,其他场合的篆书都已经被淘汰了。上古时期,印章和玺印是同一个名称,后世才规定天子用的叫“玺”,臣子用的叫“印”。我们如今能认识蝌蚪文、石鼓文这类古文字,其实全靠许慎(的《说文解字》)。

这些古文字虽然难认,但它们是后世文字发展的源头,就像“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一样,我开玩笑地把它们称作文字的“胎教”(比喻文字的最初形态与源头)。

《说文》云“玺,王者印也,以主土”,故为文从尔、从土。义盖曰:天付尔此器,俾宝之,守尔土也。至周,史籀易为从尔、从玉。义盖曰:天付尔此玉,彼宝之,为天下君也。故《周礼》有:“玺节以出人,通货贿。”郑玄曰:“玺节,印章。如今斗检封矣。”

《说文解字》说:“玺,是帝王的印,用来掌管国土”,所以“玺”字的字形由“尔”和“土”组成。它的含义大概是:上天把这方印授予你,让你珍视它,守护好你的国土。

到了周朝,史籀把“玺”字的字形改成由“尔”和“玉”组成。含义大概变成:上天把这方玉印授予你,让你珍视它,成为天下的君主。

所以《周礼》中有记载:“用玺节来凭证出入,流通财物”。郑玄注释说:“玺节,就是印章,就像现在用来封存文书、防止私拆的‘斗检封’一样。”

驮侯家丞封检

斗检封,其形方,上有封检,其内有书,则周时印章,上书其物,识事而已。凡守国者玉卪,守都鄙者角卪,使山泽者虎卪,土邦者人卪,泽邦者龙卪,门关者符卪,货贿者玺,道路旌卪。

斗检封的形状是方形的,上面有封检(用来封装的部件),里面装着文书。至于周朝时的印章,只是在上面刻写所封物品或事务的信息,起到标注、记录事情的作用而已。

具体到用印(符节)的规矩:负责镇守国家的人用玉做的符节,镇守都城及边境城邑的人用兽角做的符节,管理山林川泽的人用虎形符节,管理土地城邦的人用人形符节,管理水泽城邦的人用龙形符节,掌管城门关卡的人用符节,管理货物钱财流通的人用玺,需要在道路上通行的人用旌节。

这个卪,读jié,瑞信符节,实际上是用以证明身份的信物,后皆作“節(节)”。

苏秦六佩相印,公孙衍五佩相印,制度未闻。秦始皇并六国,得楚卞和璧,命廷尉篆,玉人孙寿刻之,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今有向巨源、蔡仲平两摹字形,形虽小异,大概可推,方可四寸许,背钮蟠螭,象体凹凸,所谓鸟首云脚,纵横变化,妙入神品。然制出亡秦,帝王之兴,自有天命,曷尝藉此?闻得民而为天子,未闻得玺而为天子者也。孙坚、袁术,大是伦父。

苏秦曾佩戴过六国的相印,公孙衍曾佩戴过五国的相印,这是制度没有记载的事情(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命令廷尉书写印文,玉匠孙寿雕刻,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就是传国玉玺)。现在还存有向巨源、蔡仲平两人临摹的印文,字形虽然略有差异,但大致能推断出原印的样子:印面大约四寸见方,印背的印钮是盘曲的螭龙,印身图案有凹凸立体感,印文的笔画所谓“鸟首云脚”,笔画纵横变化间,精妙得堪称神品。

但这传国玉玺是灭亡的秦朝所制,帝王的兴起本有天命,何曾依靠过这方玉玺?只听说过赢得民心才能成为天子,没听说过得到玉玺就能成为天子的。像孙坚、袁术(这两位为争夺传国玉玺不择手段,具体可见《三国志》《三国演义》),实在是粗俗无知的人。

两个版本的传国玉玺篆文样式

《汉旧仪》:诸侯王,黄金玺,橐佗钮,文曰某王之玺;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某侯之章;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日章;中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日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百石以上,铜印,鼻钮,文曰印。

《汉旧仪》记载:诸侯王使用黄金制作的玺,印钮为骆驼形状,印文刻着“某王之玺”;列侯使用黄金制作的印,印钮为乌龟形状,印文刻着“某侯之章”;丞相、太尉以及三公,还有前后、左右将军,使用黄金制作的印,印钮为乌龟形状,印文刻着“章”;俸禄中二千石的官员,使用白银制作的印,印钮为乌龟形状,印文刻着“章”;俸禄千石、六百石、四百石直到百石以上的官员,使用铜制作的印,印钮为鼻孔形状(便于穿绳携带),印文刻着“印”。

西汉楚武库印原印

太初元年更印章以五字。张晏云:“汉据士德,土数五,故五为文。”若丞相,则日: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不足五者,各以“之”足之。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年用太初历,正月为岁首),朝廷规定更改印章印文,要求印文统一为五个字。张晏(三国魏中山国人《汉书》注家之一)解释说:“汉朝对应五行中的‘土德’,‘土’所对应的数字是五,所以印文要用五个字。”比如丞相的印章,印文就写成“丞相之印章”;至于各卿、郡守、诸侯国相这类官职名称,本身字数不够五个的,就各自用“之”字补足,凑成五字印文。

建武元年诏,诸侯王,金印盭绶;公侯,金印紫绶;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绶;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铜印墨绶及黄绶。故汉有称金紫者,即金印紫绶也。其后江左人衔日:金紫光禄、银青光禄者,亦指印及绶也。唐有称金紫者,则紫衫金带也,又赐紫及金鱼袋。盖印在秦汉,为佩服之章,至六朝尚因之,故最小。其丞相、列侯,不过寸余,不以施奏牍。

汉代的龟钮印

东汉建武元年,朝廷下诏规定印绶制度:诸侯王使用黄金印、盭(lì,苍绿色)色绶带;公侯使用黄金印、紫色绶带;俸禄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使用白银印、青色绶带;俸禄千石到四百石以下的官员,使用铜印,配黑色或黄色绶带。所以汉代常说的“金紫”,指的就是“金印紫绶”。

后来东晋(江左)时期,人们称呼“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这里的“金紫”“银青”,就是指他们印信的材质和绶带的颜色。到了唐代,“金紫”的含义变了,指的是紫色官服和金色腰带,此外朝廷还会赏赐紫色官服和装鱼符的金鱼袋。其实印信在秦汉时期,是官员随身佩戴的凭证,到六朝时还延续这个用途,所以尺寸都很小。即便是丞相、列侯的印,也不过一寸多(汉寸,约合今2.3厘米),不会用在奏疏公文上。

唐则龟鱼代印,而印施之奏牍矣。先辈云:“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大失古法,自唐篆始作俑。”又:“汉印文皆白文,朝爵印文皆铸,盖择日封拜,故可缓。军中印文多凿,盖即时行令,故不可缓。唐易朱文,古法渐废,至宋绝无知者。”

唐代的鱼符

到了唐代,用龟符、鱼符代替了随身佩戴的印信,而专门的印则开始用于奏疏公文上了。

前辈学者(即吾衍《三十五举》中言论)说:“汉代有摹印篆,它的写法关键就在字体方正;后人不了解古代印章的规制,随意追求字体的盘绕弯曲,严重偏离了古代的方法,这种风气是从唐代的篆书开始带坏的。”

还说:“汉代的印文都是白文,朝廷授予爵位的印,印文都是铸造的——因为封爵拜官要选吉日,所以制作可以慢些;军队里的印,印文大多是凿刻的——因为要立刻发号施令,所以不能拖延。唐代改用朱文(其实原因较多,比如纸张成熟,比如印泥发明等),古代的方法逐渐荒废,到了宋代,就没人懂得汉代制印的古法了。”

故宋元碑搨所存印,皆不成文,彼善于此十不得一。嗟夫!王道循环,宁独世运然哉?雕虫小技,至此而极。然且代有兴废,人有工拙,法有今古,习俗移人,贤者不免,他尚复何言哉!他尚复何言哉!

所以宋元时期碑帖上留存的印章,印文大多不合规范、不成体统,其中比前代稍好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唉!天下正道的运行自有循环规律,难道只有世道命运是这样吗?(制印)这种微不足道的技艺,也衰败到了极点。但即便如此,技艺仍会随时代有兴有废,人有技艺高低之分,方法有古今之别,习俗能改变人的认知,就算是有学识的人也难免受影响,其他(领域)又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又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故尝试论:三王事制曲防,典章大备;程邈以降,如五伯迭兴,七雄競长,战斗纷纭,殆无虚日。古说唐、虞简册,必尊阁之,册在丌上,故名曰“典”。汉时得六经古文于孔壁中,司马迁作《史记》,至欲藏名山以传,古人珍爱如此。噫!金匮石室之中,能珍爱古文篆书,试中书则天下皆中书矣。《书》日:学于古训,乃有获。

所以我试着这样论述:仓颉创造的蝌蚪文(古文),就像三皇时代那样,民风淳朴、未受侵蚀,事物的本真精华还没散失;史籀创造的大篆,如同五帝时代,风气逐渐开化,人类文明的痕迹慢慢显著;李斯创造的小篆,好比三王时代,典章制度细致完备,各项规制都已成熟;从程邈(创隶书)开始,就像春秋五霸先后兴起、战国七雄争相称霸,文字演变如同战乱般纷扰不断,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

古代传说唐尧、虞舜时期的典籍册书,一定会恭敬地存放在高处的阁架上,“册”(典籍)放在“开”(高处架阁)之上,所以才称作“典”(可以详见《说文解字》课程“典”字的解说)。汉代在孔子旧宅的墙壁中发现了用古文书写的《六经》,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甚至想把书藏在名山之中以便流传后世——古人对文字典籍的珍爱程度就是这样。

唉!如果国家藏书的金匮石室之中,能真正珍爱古文篆书,让中书省推行使用,那么天下就都会使用古文篆书了。《尚书》说:“从古代的训诫中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按:这一章所记的大多是明代以前的印章史和文字史,更多详细图片资料可见我的篆刻史和书法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