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青年,沦为暴徒,沉迷无差别杀人,还有未来吗?

发布时间:2025-10-31 16:01  浏览量:1

日本年轻人,正在疯狂的报复社会,曾经的“治安神话”,如今已经彻底破灭了。

从去年12月到今年4月,短短半年不到的时间,日本就发生了十多起无差别杀人事件,最频繁的时候,平均每10天就有1起致命案件发生,凶手嘴里喊着“随便谁都行!”

然后在路上随机匹配路人,给他们砍一刀。咱们的驻日使馆直接紧急提醒在日中国公民注意安全,这日服男刀,输出是真高啊!

唉,我拼多多都不敢路上找人砍一刀,他们敢直接物理迎刃而解,要不咋说,日本年轻人热爱他们的传统文化啊,武士试刀这种“日本传统活动”都有人复刻了!

诶,前两年咱们不是还在说,昭和男儿、平成废材、令和死宅吗?这原本被大家嘲笑软弱的令和死宅,为啥突然支棱起来了?大家好,今天,咱们来看看,日本青年,如何变成疯狂暴徒的。

日本暴徒,动机离谱

从小时候看名侦探柯南,总是笑它剧情离谱,特别是凶手的动机,那会我总是说,哎呀,咋会有这么多人因为这点小事动杀心?但看看现实,我发现,柯南还是拍的保守了!在现实里,日本青年的动机,可比柯南的剧情要离谱多了。

今年5月9日凌晨,在日本爱知县田原市,有位男孩,年仅16岁就亲手杀了祖父母,跟没事人一样去上学,放学后,伪装成祖父母是他杀,自己是“第一发现人”,并给妈妈打电话说祖父母遇害了。

但他伎俩太拙劣,仅仅两天,就被警方识破,然后被逮捕了。

警察审讯时,他作案的理由给所有人都干沉默了,他说,因为感觉祖父母在家中地位最高,经常压制其他人,他很不爽。

但他一直是大家公认的“好孩子”,不擅长和家人讲道理,所以他决定,和祖父母讲物理,搞了一出“家庭版226”。

在《鬼灭之刃》里,这一行为被称为“换位血战”,在《星际争霸》中,我们管它叫“拉克希尔仪式”。

但是我真没想到,现实世界里有人会在自己家里这样搞!虽然早就知道下克上是日本的传统艺能,但没想到普及程度这么高,他行凶完以后,是不是还要对着尸体鞠躬说,“失礼します”?

而这,还不是今年五月日本唯一的未成年人杀人案,仅仅在此案侦破两天后,5月13日,日本千叶市若叶区一名初中三年级的15岁男孩,就因涉嫌刺死一名84岁的老年妇女而被警方逮捕了。

这次,倒不是啥下克上,凶手和这老太太素不相识,就是路上随机匹配的。

男孩告诉警方,之所以行凶是“因为沮丧,想逃离复杂的家庭环境,想去少管所长期待下去,而持刀杀人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老太太做梦也想不到,她会因为这种荒谬的理由而死。

你要是以为,只有十几岁的日本小孩,会仗着自己法抗高,有《少年法》等法律护体,才敢肆无忌惮发癫犯法,那就大错特错了。日本20-40岁左右的中青年,杀人时下手更狠,酿成的惨案更恶劣。

就在今年四月,一位叫谷内宽幸的24岁青年,在埼玉县春日部,没错,就是蜡笔小新所在的城市。

cos起了宫本武藏,手拿两把菜刀,在街头游荡了两个小时,最后,他盯上了刚刚结束高中新生入学仪式,身穿校服的佐藤美咲。

监控显示,他尾随被害人约300米,趁其抵达公寓门前时突然袭击,用自学的二天一流,捅了佐藤美咲17刀。

作案后,谷内满身血迹的步行了约1.3公里前往警察局,发现最近的警局里没人,于是他继续往前走,途中在便利店、自动贩卖机等处停留超过40分钟。

与多名路人擦肩而过但未引发警觉,直到主动找路人要求协助报警,警察才知晓此案,在审讯中,谷内说,其实他没有特定的作案目标,只是“看到穿校服的女生就想动手”。

而在五月一号,还有人进行了更恶劣的袭击,在大阪市西成区市立千本小学附近的街道上,28岁的东京人矢泽勇希,租了一辆大阪牌照的白色SUV。

趁学生们中午放学的时候,突然一脚油门,冲着人群撞了过去。他有多歹毒呢?行凶时,他的驾驶路线甚至都是“Z”字形的,为的就是能尽可能多的造成杀伤。

经过他的反复碾压,周围7名7-8岁的儿童被撞飞,血迹遍布路面,一名女童被夹在车与墙壁间,另一名女孩则被抛至数米外,场面惨不忍睹。

不幸中的万幸,当时那里有一位70岁的退休警察,在矢泽勇希调头时,他冲上去拉开了车门,把凶手拖出驾驶座并制服,所以虽然有十几位学生受伤,其中不乏重伤者,但现场无人死亡。

被捕后矢泽勇希说,“受够了一切,对所有事情感到厌烦,就想杀人”,他供认,在谋划时,“明确选择小学生作为目标”,因为他们“更容易得手”。

发生了这么多事,日本直接把今年四五月称为“逢魔时刻”,但实际上,不止是今年五月,2024年12月14日,在福冈县北九州市的一家麦当劳里。

一名43岁的无业男子在快餐店内持刀袭击两名中学生,造成15岁女生当场死亡,男生重伤,凶手完全是随机作案。

2025年1月22日,长野县JR中央站的公交站,一位40岁的男子持刀刺伤三名路人,致49岁男性职员死亡。作案地点为交通枢纽,受害者均为陌生路人。

3月11日,在东京新宿区,一名20多岁女性在街头直播时,遭一位青年男子持生存刀刺中颈部、胸部身亡。

你要再往前推,会发现,2008年,在二次元圣地秋叶原,25岁男子加藤智大驾驶两吨重的小卡车,撞死7人,重伤10人,随机选择路人转生异世界。

2019年,在神奈川县川崎市登户站,一位叫岩崎隆一的人手持双刀疯狂输出40秒,造成2死16伤,《环球时报》称这起案件为“日本安全神话破灭的象征”。

这么看,日本这“逢魔时刻”,逢了得有十来年了,绝不是今年四五月里的偶然事件,那让日本青年集体发癫的这个“魔”,到底是什么呢?

谁在批量制造暴徒?

日本的主流媒体,把治安变差的锅,都扣给了“无敌之人”,什么是无敌之人呢,日本的《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是这样定义的。

说“无敌之人”的核心在于与社会彻底脱节,表现为无社会关系,没有伴侣、子女、朋友,与父母及亲戚疏离,社交圈近乎真空。

无经济基础,77%的此类人群月收入低于1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000元,或无收入,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最后,就是无心理牵挂。

日本官媒认为,这些人因失去一切而“无可失去”,对法律、道德、死亡均无畏惧,甚至追求“通过犯罪实现自杀”。

他们认为,无敌之人作案时不掩饰面容、不逃离现场,态度冷静如执行任务的机器,会对社会进行泛化报复。

那日本的无敌之人现在有多少呢?根据日本政府通过大数据筛查和多项社会调查的统计结果,日本目前潜在的无敌之人数量约为100万人。

照理说,一个人被逼上绝路以后,他进行报复时,往往会选择那“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譬如,一个日本青年被拖欠了工资,正常思路下,他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应该去刀黑中介和工厂老板,而不是去刀路人?譬如山上君,他就认定安倍是导致他不幸的罪魁祸首,最后来了个“一骑讨”。

但现实中,日本的无敌之人,为什么频繁选择报复社会,而不是反抗最直接的压迫来源呢?

这是因为,日本的青年,面对的压迫,往往是复杂而系统的,他们找不到具体的反抗对象。

在经济上,日本青年的失业率攀升至 12.4%,再加上传统终身雇佣制的瓦解和学历泡沫的破灭,催生出了大量不就业、不就学、不进修的“尼特族”。

这类群体占 15-34 岁人口的 21%,他们长期处于社交隔离之中,极易激化反社会情绪,就算是短暂有了亲密关系,他们也会马上意识到。

自己会陷入“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好不容易建立的亲密关系,也会在贫困中崩塌。

就算有工作,日本青年们也会非常容易崩溃。日本近年来因为经济停滞,导致部分青年从“躺平”转向了极端宣泄。

在过去,日本职场的年均加班时间有的能超过800小时,甚至衍生出了“社畜文化”,形容社会中的人像畜生一样工作,没错,社畜这个词就是由此而来,那这种直接让人做不了人的过劳压力,换来了什么呢?

没有换来财富和更好的生活,反而迎来了阶级固化与上升通道的堵塞,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失去希望的青年,就试图在绝望中通过暴力寻求存在感。

另外,日本曾经引以为傲的国家养老系统,也在一点点崩塌,年轻人们看到,独居老人超过3000万。

传统的社区互助体系却一溃千里,人际关系越来越疏离,个人和小团体的力量难以养老,日本政府承诺的退休、养老政策,却一变再变。

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信任社会的未来,不觉得自己能有安稳的晚年。既然这样,那又何必在青年时代好好生活呢?

于是,“双输好过单赢”成了日本的主流思想,与之相伴的,就是年轻人们开始走极端,一开始,是极端的享乐,然后,是极端的摆烂,那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自然就是极端的报复。

他们认为,既然不能一起过好日子,那就谁都别想好好过。

社会文化和一些灰产,也在助力暴力现象的滋生。在日本的社交平台,有大量“破坏监控指南”、“精神鉴定脱罪攻略”之类的教唆性内容,这类暗网黑色产业链,规模能达到69万亿日元。

日本警方和政客根本不敢动它们,有危险想法的日本年轻人,能在网上获得很多指导和支持,行动力会变得特别强,更容易酿成惨案。

过去充当“奶头乐”,麻痹青年的日本文娱,也开始反噬日本社会。由于过度追求感官刺激,日本文娱的尺度其实是很大的。

为了追求刺激和收视率,日本的动漫、电影、游戏等作品中的极端元素越来越多,直接让不少青年对现实暴力产生了脱敏,甚至开始试图用伤害他人的方法来寻求“公平”。

不知道大家玩没玩过吃鸡类的游戏,或者有没有看过韩国的鱿鱼游戏、美国的饥饿游戏等作品,这类游戏和作品的灵感,其实都来源于一部名叫“大逃杀”的日本电影。

这类题材之所以能爆火,就是它在告诉观众,倘若剥离掉一切外在因素,在公平的起跑线上,用生命做赌注,达官显贵、精英阶层,在你面前并无优势。

但现实中的日本没有真正公平的赛道,所以绝望的日本年轻人,自然会盯上最接近的一条道路,那就是无差别报复社会。

在种种状况的叠加下,日本青年,当然会不可自控的滑向暴力的深渊,令和死宅变成令和暴徒,也就不足为奇了。

日本政府,干了点啥?

那面对越来越恶劣的社会治安,日本政府做了些什么呢?他们几乎啥也没干!

首先在公共安全设备上,日本的公共安全工程,做的极差,报警以后的平均相应时长,需要8.2分钟,等警察赶到,犯人早就做完案,甚至溜之大吉了。

出警慢就算了,错误率还高,日本的犯罪预警系统误报率高达42%,警方难以快速锁定嫌疑人,如3月11号在新宿杀害女主播的凶手,这都过去四个多月了,日本警方还没抓到。

与此同时,日本对刑满释放人员也过于苛刻,社会对他们异常抵触,哪怕完成了改造,他们也很难重新融入社会。

对有前科的青年罪犯,日本社会疯狂泛滥的“耻感文化”又堵死了他们求助的路,他们很难获得有效的心理干预,70%的心理疾病患者因耻感延误治疗,最后长期压抑转化为暴力宣泄。

种种制度缺陷,导致日本的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率异常的高。

日本的法律,威慑力和公信力也越来越差,首先是《少年法》对未成年罪犯量刑过轻,哪怕像严重的杀人案,刑期也很短。

加之日本有“合意制度”,允许嫌疑人通过供述他人犯罪事实或提供证据协助调查,换取自身案件的宽大处理,如不起诉、减刑等,变相纵容了犯罪,削弱了司法的震慑力。

杀人犯行凶前,会看到有不少同类案犯,通过积极配合警方,获得了宽大处理。他们也会有样学样,变得肆无忌惮。

同时,日本法律又有严重的偏袒倾向,譬如,曾经日本为了维护就业率,不择手段的在劳动纠纷中偏袒企业,让打工人申述无门。为了维护“国际形象”,在外国人和本国居民起冲突时,又过度偏袒外国人。

在一些民事案件中,又有严重的“和稀泥”倾向,谁更可能长期维权,更“能闹”,日本法律就偏袒谁。

长此以往,日本年轻人会认为,我反正不是会被法律保护的那方,所以遇到问题与其走正规途径用法律解决,不如诉诸暴力,前段时间日本地铁里流行的“武士决斗”,就是这个现象的最好写照。

社会环境如此糟糕,那治安肯定越来越乱,凶案也会越来越多。

日本青年的暴力泛滥,是经济停滞、心理支持缺位、司法失灵、文化暴力交织的恶果。

从“安全神话”到“人人自危”,暴露了发达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治理盲区——当效率优先压倒人性保障、当经济增长无法转化为个体尊严、当法律失能越发严重,极端行为便会成为绝望者的“控诉”方式。

想解决这种问题,靠严防死守是行不通的,根本解药需重构社会的资源分配、打破阶层固化、填补心理干预缺口、严堵司法漏洞,并重塑非暴力文化价值观。

否则,这种暴行,就会持续撕裂日本社会的文明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