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魏沙苑之战:“不满万”的宇文泰部队,如何击败高欢20万大军
发布时间:2025-10-31 14:47 浏览量:1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5715,阅读时间:约15分钟
编者按:沙苑之战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与西魏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此战不仅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也重塑了中国北方的政治格局。沙苑之战前,西魏国力、军力远弱于东魏,西魏虽然在之前的潼关之战和潼关之战中屡屡取胜但局势依然被动。而沙苑之战中西魏以少胜多,歼灭了东魏近十万精锐部队,这是东魏高欢自崛起以来遭受的最大惨败。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一战,西魏才得以从濒临灭亡的边缘被拯救回来,获得了宝贵的喘息和发展时间。那么,此战到底是怎么打的呢?宇文泰又是如何以少胜多呢?
公元534年,魏孝武帝西奔关中,而高欢则拥立孝静帝都邺城,东西魏并立局面形成。对峙局面刚刚形成之初,双方力量对比极其悬殊。东魏占据淮北、黄河以东、商洛山地以东,即今冀、鲁、晋、豫全境、苏、皖小部、辽、吉、内蒙部分地区,其中冀、鲁、豫等地区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在当时高度发达,为黄河中下游最为富庶的地域。
相比之下,西魏的势力范围就显得相形见绌,只有黄河以西的西北高原、沙漠、荒山地区,相当于今陕、甘、宁全境、豫西、鄂、内蒙部分地区,其中,人烟稀少的沙漠、荒山地带自不用提,即使是关中长安一地,在先后经历了汉末董卓之乱,李郭之乱,五胡十六国,北魏末莫折念生起义、万俟丑奴起义、萧宝寅叛乱后,早已残破。
“尸横片野、百业凋零"。《魏书·地形志》记载:”孝昌之际,离乱尤甚。恒代而北,尽为废墟;崤已西,烟火断绝;……于是生民耗减且将大半。”
雪上加霜的是,大统初年关中爆发了“人相食”级别的旱灾,《资治通鉴》载:“是岁,魏关中大饥,人相食,死者什七八。”相比之下,东魏虽然同样遭受旱灾影响,但时间却要晚两年,且灾情程度上无疑是要比西魏略轻。
天平四年四月乙酉,“神武以并、肆、汾、建、晋、东雍、南汾、泰、陕九州霜旱,人饥流散,请所在开仓赈给”。从“请所在开仓赈给”也可看出,相较于西魏“人相食”的恐怖景象,东魏所受旱灾至少还可以通过赈济来缓解。
而就在这种不利环境下,西魏宇文泰率先发难,率十二将奇袭弘农,成功占据东魏的屯粮重地。《周书·文帝纪》记载:
(537年)八月丁丑,太祖率李弼、独孤信、梁御、赵贵、于谨、若干惠、怡峰、刘亮、王愿、侯莫陈崇、李远、达奚武等十二将东伐。……戊子,至弘农。东魏将高干、陕州刺史李徽伯拒守。于时连雨,太祖乃命诸军冒雨攻之。庚寅,城溃,斩伯,虏其战士八千。高干走度河,令贺拔胜追擒之,并送长安……于是宜阳、邵郡皆来归附。
弘农的陷落不仅暂时性的解决了西魏的军粮和饥荒问题,还让东西魏双方在河东的军事态势发生了剧烈变化,弘农之战后宜阳、新安旋即归附,西魏成功控制了崤函山区和豫西通道,并直指东魏军事重镇-洛阳。
以弘农为基地,西魏军轻松控制了中条山南麓河谷,这意味着风陵渡、潼关、陕津等传统晋南-豫北通道被彻底锁死,而邵郡、河北郡的归附还进一步增强了其在当地的防御纵深,更是让西魏的军事触角深入至河东南部地区。
而弘农之战的胜利还直接引发了两魏潼关之战(又称小关之战),东魏天平二年正月(公元535年),东魏司马子如、窦泰、韩轨等攻潼关。宇文泰驻军灞上防御,司马子如等又回军自蒲津渡口夜渡黄河,攻华州,被刺史王罴击退。
第二年十二月,高欢遣使向南朝梁请和,乘关中饥荒,督军三路讨西魏,其中高敖曹领兵攻上洛,大都督窦泰攻潼关,高欢亲领兵自晋阳至蒲坂。其中高欢率主力牵制宇文泰军的战略意图被后者识破,宇文泰亲率少量精锐自长安东出,突袭正在攻打潼关的窦泰部,窦泰自杀,所部被俘万余人。高欢、高敖曹两军旋即撤军。
这便是沙苑之战前双方的军事态势。值得一提的是,宇文泰虽然通过就食弘农的方式暂时解决了缺粮的问题,并在潼关之战中拔出了窦泰这样一位高欢宿将,但跳出河东一地后,东西魏双方的整体实力的对比依旧差距明显。
天平四年(公元537年)闰九月,高欢率20万大军自壶口经蒲津渡黄河,过洛水,进屯许原(今陕西大荔南)西,兵锋直指长安。大军压境之下,灵、夏等州官员纷纷叛迎高欢,只有华州刺史王罴坚决抵抗。
宇文泰仓促率军自弘农回师,并征诸州兵迎战,诸军还没有完全汇合,宇文泰就准备出战高欢。西魏诸将都劝说宇文泰应当固守等待大军集结,而宇文泰却担心人心浮动,为阻止东魏军逼近长安导致继续动荡,决定携带三日粮秣,轻骑渡渭,主动迎击高欢军队。十月初一宇文泰军抵达沙苑,与东魏大军相距仅60里。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不少资料中都将沙苑之战说成是一场不满万人的西魏军对战20万东魏大军的悬殊之战。但这样的极其博人眼球的说法最早可能源自于对文献的误读。比如《周书》中确有"太祖既平弘农,因馆谷五十余日。
时战士不满万人,闻齐神武将度,乃引军人关"的记录,而《资治通鉴》也提到:““东魏丞相欢将兵二十万自壶口趣蒲津,使高敖曹将兵三万出河南。时关中饥,魏丞相泰所将将士不满万人,馆谷于恒农五十余日,闻欢将济河,乃引兵人关,高敖曹遂围恒农”,但这其实指的都是宇文泰率军就食弘农时“不满万人”,而不是说宇文泰在集结兵马陈兵沙苑时依旧不满万人。
所谓馆谷即“驻军就食”的意思。别忘了,宇文泰军队之所以留在弘农,是因为这里有西魏粮仓可以就食,而之所以要留在当地,除了军事原因外,很可能就是为了减少路途上珍贵的粮食消耗,毕竟在这之前,为了偷袭弘农,宇文泰已经不顾关中“人相食”的惨状,“征税民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棰,以是人有逃散”。
在夺取弘农粮仓后,自然要减少对于关中的摧残,让军队尽量于弘农就食。同时,根据弘农之战时“擒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俘其战士八千”的记载来看,这场突袭战的战败方兵力至少在万人以上,而作为进攻方甚至攻城方,其军力即使达不到“十则围之”,至少也应该有数倍的优势,否则难以一举攻下。
这支部队,在战后除了押送俘虏的一部之外,其余各部或被分散各处,或由宇文泰所领,“不满万人”只是其中一部,而当高欢自壶口-蒲津渡攻来后,宇文泰除了率领此时的就食部队外,也在自长安等地陆续集结大军。
《东、西魏沙苑之战四题》的作者周呈先生曾经爬梳过《周书》中西魏各参战将领的信息,将这些将领分为宇文泰本部、增员部队及留守、分兵等不同类别。这种分类方式并非基于某种当时的实际军制,而是仅仅以参战情况进行区分。
比如宇文泰本部即同时参加了弘农、沙苑两战的将领,而增员部队即只参加了沙苑之战的将领。通过这种分类,周呈先生发现,虽然有四十余名将领被归为宇文泰本部,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强,但还有14名将领为增援部队,再加上负责押送弘农八千俘虏后又赶往沙苑参战的拓跋胜,西魏部队在沙苑之战时的参战部队绝非“不满万人”,而应该有数万之众。
当然,即使有数万之众,面对高欢的二十万大军依旧是强弱分明。针对人数远胜于己方的高欢部,宇文泰采纳李弼的建议下,在沙苑东十里处的渭曲列阵,以此削弱双方兵力对比所带来的影响。
《同州府志》记载:“沙苑位于县城南部的洛水和渭水之间,又名沙海,宽约八十里,沙子随风移动,无法耕种。”沙苑三面为渭水、洛水所夹,仅在西北处留有通道,若高欢军来此接战,二十万众很难铺展开来。不仅如此,由于洛水南段河道屡次变换,河道改道致使这一地区边缘处沼泽遍布,芦苇丛生,视野不明,更是方便先入场者布置伏兵。
东魏并非没有知兵的将领,如后来的“宇宙大将军”侯景此时就在东魏军中,他建议高欢分前后两军应对不测,“今兹举兵,形势极大,万一不捷,猝难收敛。不如分为二军,相继而进,前军若胜,后军全力”。
而军中另一将领都督斛律羌举的分兵长安战略则更加激进一些:“黑獭若欲固守,无粮援可恃。今揣其情,欲一死决,有同狾犬,或能噬人。且渭曲土泞,无所用力。若不与战,径趣咸阳,咸阳空虚,可不战而克。拔其根本,则黑獭之首,可悬军门。”
两种分兵策略一种求稳、一种冒险,但无论是以预备队充作保险的先后军战术还是斛律羌举的奇兵突袭长安建议,高欢均没有采纳,而是选择最直接的打法,全军向正在沙苑驻军的宇文泰部挺近。
第二日,宇文泰以赵贵居左、李弼居右,背水东西为阵,同时将精锐部队埋伏于芦苇丛中,“约闻鼓声而起”。当日午后,东魏军将领彭乐等人至沙苑,见西军明显少于己方的人数,这位在战前盛气请斗,叫嚷着"我众贼寡,百人擒一,何忧不克!”的西军大将再次上头,根本没顾忌己方部队的阵型就率先冲出去抢人头。
很快,彭乐就因为自己的轻敌冒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丞相泰(宇文泰)鸣鼓,士皆奋起,于谨等六军与之合战,”前面提到,沙苑地势极其逼仄,并不利于大兵团的交战,而当西魏军全力抵挡住东魏军队的首轮冲击后,东魏军队一开始为了争先恐后抢人头而导致的阵型散乱的问题,就彻底暴露了出来。
虽然东魏不至于因为短暂的失利而溃不成军,但混乱的阵型和巨大的心理落差,让这支军队的指挥和调度无疑变得极其困难,更要命的是,在此时此刻宇文泰麾下李弼部仍然保留着一支可以用于作战的精锐预备队。
《周书》《北史》两书在沙苑之战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周书.李弼传》记载沙苑之战时“弼率军居右,而左军为敌所乘”,前半句和《周书》《资治通鉴》中李弼为右军,赵贵为左军的记载相合。
但如果“左军为敌所乘”理解为左边的赵贵作战不力,那就与《北史》“弼军为敌所乘”的记载正好相反了,这两份史料之间的抵梧,最合理的解释是,西魏军不仅分有左右两翼,就连李弼部本身也有左右两部,其中摆在明面上当做正兵,正面敌锋的是左部,而李弼在形势最艰难的时候还咬牙保留了一支数量可能不多但是冲击力极强的重骑兵部队。
这支精悍的骑兵部队如果在刚刚接战之初就投入使用,很可能就会淹没进东魏二十万大军的汪洋大海中,而当东西魏双方主力在沙苑挤沙丁鱼罐头的时候,这支预备部队,就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手。
《周书》:“与齐神武战沙苑,弼率军居右,而左军为敌所乘。弼呼其麾下六十骑,身先士卒,横截之,贼遂为二,因大破”。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一旦陷入僵持阶段,就连主帅也很难再调度已经短兵相接的己方军队,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久战疲兵一旦被对手来上一手背刺,往往就会军心打乱,更何况此时的东魏军队还被自家将领强行加了一个“无复行列”的debuff当中,就更是直接亮了白旗。
沙苑之战中,东魏军队直接因为战没的士兵只有6千,临阵投降的却有2万多人。而西魏军一路追亡逐北,再次大破东魏军。前后两次共俘虏7万人,缴获铠仗18万件,已然破胆的高欢只能连夜骑骆驼逃往黄河东岸。
讲到此处,有几个细节依旧让人觉得奇怪,比如在此战中表现得像一个“大犟种”的高欢,为何屡次三番的拒绝手下的分兵计策。事实上,后世在复盘这场经典的以少胜多之战时,也往往将高欢拒绝分兵之策当做其失败的原因所在。
不过,侯景和斛律羌举的分兵之策,在当时看来也未必真的合理,先说说斛律羌举的分兵长安之策。实事求是的讲,这并非一个好的战略安排,斛律羌举建议分精兵“径趣咸阳”,就不免需要面对走哪条路的问题。
古代有一个说法叫做“八水长安”,是指长安周边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穿流。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也有“荡荡乎八川分流”的说法。对于东边的势力来说,想要进入长安也必须通过黄河渭口,选择所谓的“三渡一关”,即:龙门度、蒲津渡、风陵渡和潼关。
其中,龙门渡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此渡口不仅偏狭而且水流湍急,不适合大军行进,而风陵渡同样不是一个合适的出兵方向,虽然此渡口水流平缓,但即使成功通过此处,还需要继续向东绕道麒趾原,经一个叫“五里暗门”的逼仄深沟行军至长安。
对了,这里还有一座天下闻名的关隘,叫做“潼关”(汉潼关)。如果不想挑战“百二秦关”的史诗级成就的话,在潼关这道险隘被宇文泰所占据时,这条道路显然不能轻易选择。
那似乎唯一的选择就是蒲津渡了,的确,蒲津渡水流平缓得甚至可以架设永久性浮桥,而两侧平原地带更是适合大军集结和补给后勤,无疑是一个极佳选择。但问题是,这个答案不止高欢知道,宇文泰肯定也知道。
不仅仅是两魏时期,历史上东部势力进军长安,最稳妥的战略就是自蒲津渡趋长安,至于龙门度、风陵渡最多也就是派遣偏师抽个奖。但此时的高欢会愿意分兵去“抽奖”撞大运么?就像开头就提到的,前一年刚刚结束的潼关之战,正是因为宇文泰识破了高欢分兵之策,才导致了西进战略的虎头蛇尾和麾下大将窦泰的战败身死。
至于侯景的分前后两部似乎是一个可行性的办法,如果是为了稳妥行事,这种战术安排确有其合理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西魏的真正崛起正是在沙苑之战后,此战不仅让西魏获得了战略上的信息和战场主动权,宇文泰更是凭借此战获得了旁人难以企及的权威,昔日元氏宗室、贺拔岳旧部、关陇本地豪强多股势力混杂,内部分裂趋势明显的态势被彻底遏制。
在此战之前,东西魏双方的军事冲突中,西魏往往需要靠战略和战术上的出奇制胜方能阻挡高欢势大力沉的攻势。譬如弘农之战时对弘农的偷袭,潼关之战时宇文泰亲自轻骑潜出,都是这种例子。
在这种局面下,高欢即使重视宇文泰的西魏,也不会相信在正面战场上宇文泰有抵抗其二十万大军的能力。可能对高欢而言,之所以没有坚持在沙苑之战前坚持自己火烧芦苇的想法,不是怕将宇文泰烧死,而是担心对方计策失败后选择龟缩死守,让他一统两魏的战略目标迁延日久。
总而言之,这位前半生如同天选之子的帅哥,希望一战底定胜局,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不愿因因为前后军分兵导致可能的暂时性失利。
事实上,犯下轻敌错误的又何止高欢一人,如果不是轻敌,东魏将领为何会在战斗之初便散乱行伍阵型,一味抢功冒进,如果不是因为轻敌,彭乐这位战场宿将怎么敢在开展前就喝得酩酊大醉。
但可惜的是,“弱小和无知从来都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二十万大军,就这样在一种超乎寻常的乐观中高歌猛进的迎接着自己的失败。而这场大战,也成为中国历史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参考文献:
1、周呈《东、西魏沙苑之战四题》
2、王瀚尧《论东、西魏沙苑之战》
3、武铁城《沙苑之战简析》
4、关治中《沙苑之战述评》
5、李蕊《两魏周齐时期的河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