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角流云】聊聊会馆那些事(建筑篇·上)

发布时间:2025-10-31 09:27  浏览量:1

聊城山陕会馆是一处完整的传统建筑群落,为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布局

屋列四边,院居中间,沿中轴线分布,均衡对称。由前向后依次为山门戏楼大殿春秋阁,两侧分别配有钟楼鼓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等附属建筑,体现了序列感和仪式感,中规中矩,主次分明。

从建筑群体空间布局上看,会馆包括前导空间观演空间祭拜空间生活空间,数进院落,层层递进;主体殿堂均有台基,做到了步步登高,突出了庙宇性质

山门一般指寺庙正面的楼门,因寺庙多居山林,故称“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的寺庙,其正门亦泛称山门。

从外形看,聊城山陕会馆的山门不如殿宇庄严,但非常轻巧,如殿顶起楼,玲珑美观。聊城山陕会馆距离门前运河很近,前导空间有限,为此在山门前没有一般会馆所具有的照壁进行空间布局上的含蓄过度,直接进入视野的便是四柱三间牌坊式门楼。

会馆山门为四柱三间牌坊式门楼,屋顶采用歇山式,每间辟门,门旁的石柱子均精雕细刻,柱础为圆雕的麒麟、狮子等瑞兽,中间两柱正面阳刻楹联,上联为“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

中间石质门框和门楣石上遍雕飞鹤和祥云图案,寓意“鹤舞祥云、福寿双全”。门楣上还刻有麒麟、凤凰的图案,寓意吉祥,也体现出协天大帝的尊崇地位。

山门的正楼顶下有木质浮雕垂花门罩,上刻有大象、狮子、骆驼、麒麟等神兽和托塔李天王等八个人物,体现了儒道佛三教融合的特点。门楣上方中间嵌条石一块,上刻“山陕会馆”四个大字。

门上为如意斗拱承托着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顶,中间一间为六层,左右两间为五层彩绘的如意斗拱,错落有致,层层排列。整个山门建构比例得当,华丽大方,具有极强的修饰效果。

南北两侧门的门框和门楣也用整块青石做成,石上浅雕祥云纹和蝙蝠纹,寓意“福气临门”。门楣上方各嵌一石质方匾,匾上分别楷书“履中”“蹈和”。次间两门的两侧为砖筑八字形影壁,影壁左书“精忠贯日”,右为“大义参天”。

会馆南北两端各有一座插旗杆用的正方型石墩。前后两面刻有龙凤,左右两面刻有荷花、牡丹,构图饱满,雕工细腻技法娴熟。山门内侧有木质圆柱四根。门后两内柱的上端于壁中两外柱以构件相连。

戏楼是山陕会馆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三层三间歇山式建筑,坐东面西,与大殿相对。会馆设立戏楼的根本目的是为祭祀所用,但因旧时每逢节日、还愿等活动此处也会有演出,戏楼使用的频率得以大大增加。

戏楼后山墙中央有一条从戏台下穿过、通往庭院的甬道,入口处为砖雕垂花门罩。罩上方以遮雨过楼与山门相接,石刻匾额上有“岑楼凝霞”四字。匾下有五幅石刻人物图。

甬道左右各有一个插屏式石刻照壁,左刻丹顶鹤与苍松,右刻梅花鹿及花草。照壁下面有精致的石刻琴腿式插屏架。上有细腻的砖刻垂花壁罩,上饰琉璃制黄牡丹、绿麒麟和万年青等。整个照壁构图饱满,内容丰富,堪称线雕精品。

山门和戏楼之间有遮雨过楼连接,顶部为单檐硬山式

戏楼为二重檐两层台楼,结顶正脊为歇山式,又于左右各出歇山,成十翼角,房面覆绿黄两色琉璃瓦。

戏台呈正方形平面,正面开三间台口,檐下有五块透雕木质额枋。中间为“福禄寿”三星,两边为飞龙、花卉和渔樵耕读人物等。四根檐柱均为石雕。次间柱础刻有花卉图案,明间柱础正面用变形迭篆刻有“吉庆”和“如意”字样。

内联楷书阳文:“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外联楷书阴文:“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戾风骚称杰构;谱大千秋色,镂金错彩,有“裨世教即奇观。”

戏台里侧,有迎屏将前台与后台隔开。屏上绘有4幅大型花卉,左右木柱上镌刻着“响遏行云,一曲笙簧欣乐利;歌翻白雪,八方舞蹈荷升平”。

戏台的前台两侧为八字形折壁,折壁上各镶石刻工笔画,左为《海市蜃楼》,右为《天台胜景》。

戏台顶部天花板上为彩绘的近百只团鹤和祥云,寓意福比天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