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涨超60% 机构 减持3% 看懂国轩高科的 机构分歧 才敢谈投资价值?
发布时间:2025-10-31 02:50 浏览量:1
2025年的新能源赛道上,国轩高科的走势活脱脱一部“悬疑片”:从年初的28块多一路冲高到10月上旬的49块多,大半年股价飙涨68%,市值稳稳站上900亿梯队。但就在散户跟风喊着“突破千亿指日可待”时,机构资金却在悄悄“踩刹车”——截至三季度末,主力机构持仓量较二季度减少6771万股,持股比例下降3个百分点,连多家此前重仓的基金都选择了减仓离场 。
一边是股价节节攀升的“热闹”,一边是机构悄然撤退的“冷静”,这种诡异的背离让无数投资者犯了难:国轩高科到底是藏着潜力的“金股”,还是随时可能回调的“雷股”?其实这3个百分点的减持背后,藏着对公司价值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看懂了这场分歧,才算真正摸透了它的投资逻辑。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拆解,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一、先摆盘面:股价狂欢与机构撤退的“冰火两重天”
要理解这场分歧,得先把两组核心数据摆上台面,看清表面的“繁华”和背后的“门道”。
1. 股价的“狂飙剧本”:三季报成了“点火器”
国轩高科的股价上涨不是慢慢爬坡,而是典型的“事件驱动型”暴涨。整个上半年,它的股价还在35块左右震荡,真正的爆发始于9月底三季报的发布。9月24日财报出炉前,股价刚站稳42块;半个月后直接冲到49.6块的高点,单月涨幅超18%,带动全年涨幅突破60%。
点燃市场热情的,是一份看似“炸裂”的成绩单: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295.08亿元,同比增长17.21%;归母净利润24.43亿元,同比暴涨514%,这增速在动力电池行业堪称“显眼包” 。更让散户兴奋的是技术面信号——股价突破年线后,跟风资金蜂拥而入,10月上旬单日成交额多次突破50亿元,比平时翻了一倍还多。
2. 机构的“冷静操作”:减持6771万股,社保基金先撤了
就在市场情绪嗨到顶点时,机构资金却在悄悄“出货”。根据三季报和主力持仓数据,二季度还持有8.4亿股的机构,到三季度末持仓量降到了7.7亿股,足足减少了6771万股,其中157家基金选择减仓,减仓规模达1075万股 。
更值得警惕的是“聪明钱”的动向:北向资金在10月10日到16日的股价高点期间,连续5个交易日净卖出,累计抛售金额超6亿元。有券商营业部的客户经理透露,那段时间散户开户数环比涨了28%,不少人都是看到“利润暴增5倍”的新闻冲进来的,刚好接了机构抛出的筹码,形成了鲜明的“机构卖、散户买”格局。
这种背离其实早有先例:2023年国轩高科因“绑定大众”的消息涨过40%,但当时机构同样在减持,随后股价一路跌回30块以下。这次历史会不会重演?关键得看分歧的核心在哪。
二、看多派的底气:撑起股价的三个“炒作支点”
那些跟风入场的散户,甚至部分短线资金,并非盲目接盘,他们盯上了国轩高科身上的三个“闪光点”,这些亮点确实能找到数据支撑。
1. 海外业务“开花”:收入占比冲至33%,还抱上大众大腿
国轩高科以前在海外市场就是“小透明”,2021年海外收入才5亿多,连国内零头都不到。但2025年彻底“开窍”了,上半年海外营收直接冲到6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达到33%,同比增长15.79% 。这背后最大的靠山就是大众集团——作为持股24.45%的战略投资者,大众计划2025年向国轩采购100GWh电池,专供欧洲市场。
更让市场兴奋的是海外基地的落地进度:德国工厂已经量产,每月稳定出货400MWh;越南、泰国基地也开始供货当地车企;摩洛哥工厂直接建在磷酸储量全球第一的地方,全产业链布局能把成本压到最低,还拿到了沙特能源项目的订单。在国内价格战打的头破血流的当下,海外市场20%以上的毛利率(比国内高3个点),自然成了股价的“加分项”。
2. 储能业务“补位”:毛利率冲到21.75%,成第二增长曲线
在动力电池被宁德、比亚迪压制的情况下,储能成了国轩的“救命稻草”。2025年上半年储能业务营收45.62亿元,虽然增速只有5.14%,但毛利率高达21.75%,同比还提升了3.46个百分点,比动力电池业务赚钱多了 。
而且储能订单确实在增加,在国际光伏大会上,它的“乾元智储”系统一下拿了超3GWh的意向订单,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到了第七位。对投资者来说,储能是新能源领域少有的高增长赛道,国轩能在这站稳脚跟,自然能获得估值溢价,不少散户就是冲着“动力电池稳盘、储能冲增量”的逻辑入场的。
3. 固态电池“画饼”:中试良品率90%,技术故事够硬核
技术概念向来是股价的“催化剂”,国轩在这方面很会讲故事。10月中旬它透露,自研的“金石”全固态电池首条中试线已经贯通,良品率达到90%,能量密度300Wh/kg,还启动了2GWh量产线的设计,计划2026年量产 。
要知道全固态电池是公认的下一代技术,能解决续航和安全两大痛点,宁德时代虽然也在研发,但公开信息里还没到中试量产阶段。国轩的这个进展,让市场觉得它有机会“弯道超车”,不少短线资金就是冲着这个概念来炒作的,毕竟在A股,“有技术预期就有股价想象力”。
三、看空派的顾虑:机构减持的三个“核心隐忧”
机构资金之所以在股价上涨时坚决减持,不是看不到上面的亮点,而是更在意这些亮点背后的“硬伤”。这些问题才是决定国轩长期价值的关键,也是普通投资者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1. 利润“掺水严重”:5倍增长靠炒股,主业只赚8500万
把三季报拆开看,就能发现利润暴增的“猫腻”。24.43亿元的净利润里,有24.38亿元是来自奇瑞汽车港股上市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说白了就是“炒股赚的钱”,跟卖电池的主业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
真正能反映主业实力的扣非净利润,前三季度才8537.77万元,虽然同比增长49.33%,但跟295亿元的营收比起来,简直是“蚊子腿”。算下来主业净利率还不到0.3%,意味着卖100块钱的电池,扣掉成本费用后只赚3毛钱。机构最看重的是持续盈利能力,这种“靠投资中奖暴富”的业绩,根本撑不起长期上涨,有基金经理在内部会议上直言“这就是一次性收益,兑现了就没后续了”。
2. 财务“亮红灯”:868亿负债压顶,利息一年吞掉11亿
比微利更可怕的是激进扩张带来的财务压力。截至三季度末,国轩高科总负债已经达到868.86亿元,资产负债率71.72%,在制造业里属于偏高的水平,而且这几年负债率一直维持在70%以上,根本降不下来 。
更要命的是短期偿债压力:短期借款187.14亿元,加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90.56亿元,总共要还277.7亿元,但手里的货币资金只有143.77亿元,连一半都不够。为了周转,它只能靠借钱过日子,前三季度利息费用就高达11.88亿元,这可是实实在在吞掉了主业利润的“吸血鬼” 。
机构对高负债向来敏感,毕竟新能源行业增速已经放缓,要是未来产能卖不出去,高额债务很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社保基金这次减持,很大程度就是担心这种“债务风险”。
3. 主业“没竞争力”:市占率仅3.6%,靠低价抢订单
抛开海外和储能的光环,国轩的核心业务——动力电池,其实一直没摆脱“二线困境”。根据SNE Research数据,2025年上半年它的全球市占率才3.6%,排在第七位,而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加起来占了近70%的市场份额,剩下的几十家企业抢30%的蛋糕,竞争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
国轩能拿到大众的订单,很大程度上是靠“低价策略”。业内消息显示,它给大众的磷酸铁锂电池报价,比宁德时代低10%,比LG新能源低15%。这种“以价换量”的模式,直接导致主业盈利能力孱弱,2025年上半年动力电池营收140.34亿元,但利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更尴尬的是“客户依赖症”:海外订单里80%都来自大众,要是未来大众自己建电池厂,或者换更便宜的供应商,国轩的海外业务很可能“断档”。2025年上半年新增的欧洲中小车企订单才2.5GWh,根本撑不起产能,这种单一的客户结构,让机构不敢长期持有。
四、分歧的本质:短期炒作与长期价值的“对赌”
说到底,国轩高科的机构分歧,本质是“短期情绪”和“长期价值”的博弈,是“概念故事”和“真实业绩”的碰撞。
1. 散户炒“预期”,机构看“现实”
散户入场大多看的是短期预期:海外工厂开工是预期,储能增长是预期,固态电池突破也是预期。这些预期能拉动股价短期上涨,但预期能不能落地,落地后能不能赚钱,很少有人深究。比如固态电池2026年才量产,这期间技术路线会不会变、能不能赚钱都是未知数,但散户已经提前把股价炒上去了。
机构则更看重现实:主业赚不赚钱?财务安不安全?竞争优势牢不牢固?国轩目前的情况是,预期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主业微利、负债高企、依赖单一客户,这些现实问题没解决,机构自然不敢久留,趁着股价上涨减持离场,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2. 赛道选对了,但“选手实力”不够
新能源、储能、固态电池,国轩选的赛道全是高增长领域,这一点没错。但赛道好不等于能赚钱,关键要看选手的实力。
拿海外业务来说,虽然收入占比到了33%,但2025年预计海外收入才超80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刚到18%,根本无法改变公司的盈利结构。储能业务虽然毛利率高,但规模太小,45亿的营收跟宁德时代几百亿的储能收入比起来,差距太大。固态电池更遥远,就算2026年量产,能不能赚钱还是个问号。
机构比谁都清楚,在新能源行业,“老二非死即伤”,国轩要想从二线突围,必须解决盈利能力问题,而不是靠概念和一次性收益撑场面。这也是为什么多数机构认为它“长期投资价值一般”的核心原因 。
五、普通投资者该怎么看?三个“避雷指南”
搞懂了机构分歧的核心,普通投资者就不用盲目跟风了。这里给大家三个实用建议,帮你判断国轩高科到底值不值得投。
1. 先看扣非净利润,再看净利润
以后看国轩的财报,别光盯着“净利润同比增长多少”,一定要先看“扣非净利润”。这两个数据的差距越大,说明利润里的“水分”越多。
如果扣非净利润能持续增长,比如从8500万涨到5亿、10亿,说明主业真的在好转;要是还靠卖股票、政府补贴赚钱,那不管股价涨多高,都只是“空中楼阁”。彼得·林奇早就说过,要关注“持续的、可重复的利润来源”,这是判断公司价值的核心。
2. 盯紧资产负债率和利息费用
高负债是国轩最大的“雷”,所以每次财报都要重点看两个指标:资产负债率有没有下降,利息费用有没有减少。
如果资产负债率能降到60%以下,利息费用控制在5亿元以内,说明公司在收缩风险,财务状况在改善;要是还在借钱扩产,负债继续增加,那就要小心了——万一市场不好,利息都可能还不上,更别说给股东分红了。
3. 跟踪海外订单的“非大众占比”
海外业务能不能成,关键看能不能摆脱对大众的依赖。可以定期查国轩的公告,看新增海外订单里,“非大众系”的占比有多少。
如果来自戴姆勒、VinFast或者欧洲中小车企的订单越来越多,比如占比超过50%,说明它的海外竞争力真的在提升;要是还主要靠大众订单撑场面,那海外业务的“含金量”就要打个问号,毕竟客户太单一,风险太高。
六、总结:不是不能投,但要避开“陷阱”
回到开头的问题:国轩高科到底有没有投资价值?答案是“有,但要看怎么投”。
它的优势很明确:海外布局踩中了欧洲新能源的风口,储能业务找到了差异化赛道,固态电池技术有领先可能,这些都是未来增长的潜力点。但劣势同样致命:主业盈利能力差、负债过高、客户依赖严重,这些问题决定了它现在还不是“稳赚不赔”的优质股。
股价涨超60%和机构减持3%的背离,其实是在给投资者提个醒:新能源赛道里,不是所有沾边的公司都能赚钱,热闹的股价背后可能藏着“钩子”。散户跟风之前,一定要先看清“饵料”是什么——是真金白银的主业利润,还是虚浮的一次性收益;是扎实的财务数据,还是动听的技术故事。
对国轩高科来说,2026年是关键一年:摩洛哥工厂能不能满产?扣非净利润能不能突破5亿元?资产负债率能不能降下来?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决定它能不能从“二线陪跑”变成“真龙头”的关键。在此之前,与其赌它的“未来”,不如等它的“现实”——毕竟在投资里,看得见的盈利,永远比画出来的饼更靠谱。
- 上一篇:湖北前三季度外贸增速居全国前列 彰显开放新优势
- 下一篇:星空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