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雷滚滚,汽车业15巨头亏超10亿降价潮成“自杀式”狂欢,别踩雷

发布时间:2025-10-31 00:40  浏览量:2

刚刷到三季报数据吓一跳:15家汽车行业龙头三季度亏超10亿,有巨头单季就亏掉43亿,连广汽这样的老牌车企都亏得厉害,税后利润直接跌到-57亿多。更诡异的是,新车市场还在疯狂降价,特斯拉、比亚迪带头跳水,路虎、奔驰部分车型直接腰斩,这看似“买车便宜”的背后,藏着行业最残酷的真相。

先抛个爆点:现在车企是“卖一辆亏一辆”,经销商超一半在赔钱,连二手车商73%都在亏损。咱们消费者看着降价高兴,却不知道很多车企已经在生死线挣扎,甚至有品牌悄悄削减售后成本“补窟窿”。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这场“亏损潮”,不管是买车还是关注行业的,看完都能避开坑。

先看数据:巨头亏到肉痛,行业集体“失血”

这次三季报的亏损名单,不少都是咱们眼熟的名字。广汽集团三季度亏得最扎眼,税后利润负57亿多,相当于每天要亏6000多万;还有之前喊着转型新能源的江淮汽车,上半年就亏了6.8亿,三季度亏得更凶,出口下滑加上高端车型烧钱,里外里都是窟窿 ;连商用车龙头一汽解放都没能幸免,扣非净利润直接亏超3.7亿,盈利能力快降到零了 。

不止整车厂,上下游也跟着遭殃。零部件企业为了抢订单,只能压低价格,利润薄得像纸;4S店更是惨,70%完不成销售任务,卖车根本不赚钱,全靠售后和保险续命,有经销商直言“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二手车市场更成了修罗场,库存周期拉长到43天,每辆车利润不到1500元,获客成本却高达6200元,新能源二手车三年保值率才43%,车商根本不敢收。

最讽刺的是,市场看似很“热闹”。9月比亚迪单月销量快破40万辆,全年累计超326万辆,新能源渗透率一年暴涨近20个百分点,眼看要冲到60%。但销量涨了,钱却没赚到,这反常的背后全是“价格战”惹的祸。

拆透原因:3大杀手,把车企逼到绝境

没人愿意亏钱,这场亏损潮不是偶然,是成本、市场、政策三重压力撞出来的“死局”。

1. 价格战:从“以价换量”到“自杀式降价”

现在的价格战已经疯了,完全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新能源汽车均价跌破16万,8-10万区间车型降幅接近20%,比亚迪秦LDM-i7.48万起售,直接击穿燃油车底线 。燃油车更惨,路虎发现运动版终端价腰斩到19万多,奔驰C260裸车才23万多,降幅超40% 。

为啥非要这么降?因为新能源渗透率破50%后,市场从增量变成存量厮杀,120款新车扎堆上市,平均每三天就有一款新车型,不降价根本没人买。特斯拉、比亚迪有成本优势能扛,传统车企只能硬撑,明明卖一辆亏一辆,还得接着降——不降没销量,降了更亏,陷入死循环。

2. 成本涨、转型烧钱,两头承压

车企的成本压力从来没小过。虽然电池成本降了20%,但原材料价格忽高忽低,加上芯片、电机等核心部件的研发投入,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更是“无底洞”,江淮跟华为合作的高端车型还在烧钱阶段,没贡献利润先亏了一大笔 ;广汽想靠人工智能突围,刚成立新公司就得砸钱,短期根本看不到回报 。

更麻烦的是“隐性成本”。为了对冲降价损失,不少车企悄悄削减服务投入,阿维塔07等降价车型保险补贴少了30%,62%的合资品牌售后保养套餐涨了15%-20%,形成“买车便宜、维保贵”的套路,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 。

3. 政策预期+库存压顶,被迫“甩卖”

2026年新能源购置税减免可能减半的消息,让车企慌了神,都想赶在政策变之前抢收客户,只能靠降价锁单 。智己L6直接官降3万,还标配高端配置,就是怕客户等着政策出台再买。

燃油车的库存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燃油车库存周期比新能源车长30%,经销商库房堆得满满当当,只能搞“一口价清仓”,甚至“买燃油车送新能源指标”,说白了就是“割肉甩卖”求生存 。

关键提醒:消费者别贪便宜,这3个坑要避开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现在买车看似“捡便宜”,但稍不注意就会踩坑。结合行业现状,给大家提3个醒:

1. 慎买“大幅降价的小众品牌”

有些二线新势力和弱势合资品牌,降价幅度比头部品牌还大,千万别冲动。2025年1-9月已经有3家中小车企因为资金链断裂停产,要是买了这些品牌的车,后续售后、维修都成问题,配件可能都找不到,相当于买了个“烫手山芋” 。

2. 新能源二手车别碰“老款高续航”

新能源新车降价太猛,二手车保值率崩得厉害,三年车龄的车能亏一半多,比亚迪汉千山翠版两年就亏18万。尤其是老款高续航车型,电池衰减快,现在检测标准又乱,很容易买到“电池盲盒”,后期换电池的钱比车价还贵,纯属给自己找麻烦。

3. 提车时盯紧“服务承诺”

别光看裸车价便宜,得问清楚售后政策。现在不少车企降了车价,却砍了保险补贴、保养福利,甚至缩短质保期限。提车时一定要把“保养次数、质保范围、保险优惠”写进合同,避免后期扯皮,毕竟现在经销商日子不好过,很可能玩“隐性缩水”的套路 。

行业未来:价格战要停了?3个新趋势要注意

虽然现在亏得厉害,但行业不是没转机,四季度已经有新的成长信号冒头,不管是车企还是消费者,都得看清方向。

1. 从“价格战”转“价值战”

单纯降价已经玩不下去了,头部品牌开始换思路。比亚迪把高阶智驾下放给7万级车型,用技术替代单纯降价;蔚来搞“电池租用+充电桩免费”套餐,靠服务赚溢价 。以后买车,比的不是谁更便宜,而是谁的配置、服务更实在。

2. 智能化和算力成新战场

四季度具身智能、算力供应链要发力了。特斯拉可能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汽车零部件企业跟着沾光,德昌电机、拓普集团这些公司已经转型做机器人供应链了 。而且AMD和OpenAI合作建算力中心,汽车的液冷、柴发等领域会更吃香,这才是车企真正的“利润增长点” 。

3. 欧洲市场成“新蛋糕”

国内卷不动,车企开始抢欧洲市场。9月德国纯电动车销量涨了32%,插混车涨了85%,欧盟的碳减排政策逼着当地消费者买新能源,上汽这些欧洲销量占比高的企业已经开始受益 。对咱们来说,以后可能能买到更适配全球标准的车型,质量反而更靠谱。

常见疑问:3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直接给答案

看了这么多,肯定有人有疑问,挑最常见的3个直接解答:

1. 现在买车最合适吗?会不会买完就降价?

要是刚需可以买,但别等“抄底”。头部品牌比如比亚迪、特斯拉,成本控制得好,降价空间有限;但小众品牌可能还会降,不过风险太大。建议选有“保价承诺”的品牌,避免短期内降价吃亏 。

2. 传统车企还能撑住吗?买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

一线传统车企比如广汽、一汽,转型虽然慢但家底厚,短期内倒不了;中小品牌危险,尽量避开。买车优先选新能源,2026年电池成本可能跌破80美元每千瓦时,电动车成本会追平燃油车,长期更划算。

3. 二手车现在能入手吗?

优先选3年以内的燃油准新车,保值率能到62%,比新能源靠谱。新能源二手车除非是知根知底的个人车,且价格极低,否则别碰,电池衰减是大问题。

总结:狂欢终会散场,理性才是王道

这场亏损潮其实是行业的“排毒期”,价格战倒逼车企放弃“躺平”,要么搞技术突破,要么做服务升级,淘汰的都是没核心竞争力的玩家。对咱们消费者来说,短期能享受到降价福利,但千万别被低价冲昏头,得看品牌实力、售后保障,不然看似捡便宜,实则吃大亏。

车企的日子不好过,最终也会影响到市场供给和服务质量。以后买车可能不再是“比谁便宜”,而是“比谁靠谱”。你最近有买车计划吗?觉得现在是入手的好时机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避坑。

⚠️文章声明:本文基于汽车行业三季报公开数据及权威机构研究报告整理分析,仅为行业解读,不构成购车或投资建议。具体车型价格与售后政策以品牌官方信息为准,购车请结合自身需求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