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补贴力度下降,中国新能源车已领先?
发布时间:2025-10-30 22:09 浏览量:1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超51.2%,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政策精准托举的成果。
然而,随着补贴政策逐步退坡,中国车市面对着政策转型与市场重构的双重压力:一边是能源汽车补贴彻底退出后的成本压力陡增,另一边是各地陆续暂停置换补贴、强化报废限额管理的政策调整,叠加830万份以旧换新申请背后的市场潜力与竞争焦虑,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告别“政策托底”的成长模式,迈入真正的市场竞争新阶段。
政策托举:行业高速发展的“助推器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与政策扶持密不可分。从2009年“十城千辆”试点到2023年补贴全面退出,政策红利培育了一个全球领先的市场。
2009-2015年,财政补贴+免购置税政策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初期市场培育,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门槛也在逐步提高,补贴政策全面实施之初,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仅7.47万辆;2016-2020年,国家补贴标准细化,高续航、高能量密度车型备受青睐,随着纯电动乘用车最高20万元。
补贴的落地,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飙升至77.7万辆,同比增幅达53%,补贴通过价格杠杆大幅降低购车门槛,使新能源汽车从“小众尝鲜” 变为 “大众选择”,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20.7万辆的增长中,补贴贡献了约 70%的份额,这种政策驱动的增长模式,为产业积累了宝贵的初期用户和市场数据。
2021-2023年,全国多地推出置换补贴,如上海、深圳等地对新能源车提供1万-2万元/辆的额外补贴,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50万辆,同比增长35%,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60%以上。
不可置否,补贴政策促进了行业增长,但也埋下了一些“隐患”:一是催生了“骗补”乱象,部分企业通过数据造假、车辆闲置、关联交易等手段套取国家补贴,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二是价格战的加剧,2023年,特斯拉率先降价,随后比亚迪、理想、小鹏等跟进,行业进入“内卷”状态;三是部分车企过度依赖补贴,北汽新能源、众泰等企业曾因补贴退坡陷入经营困境,甚至退出市场。
国家政策补贴的本质是“扶上马,送一程”,而非永久性的“输血”,当产业已经具备自我造血能力,市场机制足够成熟有效运转时,补贴政策的适时退出,能够让市场回归理性竞争,规避“骗补”、“依赖症”等扭曲的市场行为,也能将将财政资源投入到更前沿的领域(如氢能、自动驾驶等领域),开启新一轮的产业引导。
2025年新能源补贴全面退坡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独立行走,面临真正的市场考验。
补贴退坡:车市竞争回归价值本源
补贴的逐步退出,打开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压力测试阀”,让原本被政策红利掩盖的成本矛盾、产能过剩等问题集中暴露,而摆在车企面前的两大挑战,便是增大的成本压力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提升。
面对价格战的降温,市场该给出了最直接的反应:补贴存在时,车企可将补贴资金转化为定价优势,以毛利率不高的规模效应盈利,但补贴退坡后,原材料价格波动、研发投入增加等刚性成本上升,叠加产能过剩的压力,车企只能靠降价抢市场,导致行业盈利能力急剧下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收入增长4%达10.6万亿元,但利润同比下降8%至4623亿元,利润率仅4.3%,远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的平均水平;2025年一季度利润率进一步降至3.9%,价格战对行业的侵蚀显而易见。
补贴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部分弱势和初创车企,而当这把“保护伞”被撤去,市场便进入了残酷的洗牌期。
像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已经建立起品牌声誉、技术护城河和规模优势的头部企业,抗压风险能力强,它们可以通过供应链管理、技术降本、多元化产品矩阵来消化补贴退坡的影响,甚至趁机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强者恒强。
而对于那些产品力不强、品牌知名度低、资金链紧张的二三线车企和新势力来说,补贴退坡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们或将面临被收购、兼并,甚至直接淘汰的命运。2024年以来已有多家边缘新势力陷入经营困境,便是明证。
补贴退坡,意味着所有车企的成本压力骤增,单纯以低价换市场的策略将难以为继,但在极度内卷的市场氛围下,价格战不会完全消失,而是会从“无差别攻击”转向“精准狙击”,即针对特定车型、特定时段进行,而整体的竞争焦点将更多地回归价值本源,转向产品力、品牌力和服务力。
2025年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 “转折之年”,补贴退坡30%的政策落地于2026年购置税减半的预期,另外,多年已经开始停止汽车置换补贴整车,将彻底打破了行业原有的竞争逻辑。政策红利的逐步消退如同 “潮水退去”,既引发了短期市场波动,更推动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竞争的核心正式回归技术实力、成本控制与用户价值的本源。
对此,最近不少汽车品牌也推出应对购置税补贴下滑的政策,依据国家车辆购置税相关政策,对因跨年产生的购置税增加部分予以现金补贴,截止目前看到国内多新能源家车企加入此队伍。
阵营博弈:自主品牌守擂VS合资品牌反击
补贴退坡重塑了汽车市场竞争格局,自主品牌凭借先发优势与技术积累稳固“擂主”地位,如今则需再次与合资品牌、进口品牌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合资品牌加速转型试图发起的反击,这场阵营博弈不仅关乎市场份额的得失,更将重塑中国车市的竞争格局,决定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话语权归属。
作为补贴政策的既得利益者,自主品牌已构建起显著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市场份额、技术突破与产业链掌控力三个维度。从市场数据上看,2025年9月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78.1%,同期主流合资品牌渗透率仅为7.4%,自主品牌渗透率是合资品牌的10倍以上;至于零售份额方面,自主品牌占70.1%,新势力品牌贡献了20.2%,而主流合资品牌仅占3.2%。
在技术层面,自主品牌更是构筑齐了核心护城河: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解决了安全与续航的平衡问题、兆瓦级闪充技术将充电时间压缩至分钟级别,这些技术突破支撑其2025年全球销量达427万辆,市场占有率超30%。
小鹏汽车聚焦智能驾驶赛道,全栈自研的XNGP系统在10万级市场形成技术壁垒,2025年上半年智能驾驶车型销量占比达78%;鸿蒙智行推出的问界新M5 Ultra、智界R7等车型,在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技术方面优势突出。
从宁德时代的电池供应到华为的智能解决方案,再到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体系,自主品牌自研技术优势和生态成本控制优势都相当显著。
面对强大的国内竞争压力,全球化成为了缓解的关键出口。补贴退坡后,自主品牌更是加速海外扩张,比亚迪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近三成,在泰国、巴西建厂规避贸易壁垒。
奇瑞的海外贡献度更高达四成以上,在俄罗斯、拉美市场的市占率均突破10%;而上汽MG品牌在欧洲市场的表现亦是相当亮眼,以首个进入欧洲主流市场的中国品牌的地位,实现了超15%的市场占有率。
面对自主品牌的强势表现,合资品牌正加速反击,但转型之路充满挑战。在补贴退坡后,长期依赖品牌溢价与燃油技术优势的合资品牌似乎迎来了全新转机:一方面是可通过优化燃油车产品巩固基本盘,另一方面则是加速新能源本土化转型,试图实现“双线反击”。
尽管新能源化是大趋势,但燃油车市场依旧是合资品牌的短期避风港。2025年燃油车仍占市场近半壁江山,一汽大众通过“老车新做”的策略,对速腾L等经典车型升级智能化配置,搭载华为乾坤智驾等技术,让燃油车更符合年轻消费者需求,拿下2025年上半年燃油车市场7.6%的额达,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
东风日产则推出限时价11.98万元起的奇骏荣誉版,以低价策略争夺刚需用户,上市首月订单破万。2026年新能源车开启征收购置税后,燃油车的价格优势将被进一步凸显,合资品牌的燃油市场策略有望短期见效。
在新能源领域,合资品牌亦是加快了本土化转型的推进,不再简单引入全球车型,而是针对中国市场定制产品:一汽丰田6月上市的bZ5车型定价亲民,续航里程适配国内城市通勤需求。
大众计划2026年推出5款纯电车型,均基于中国用户习惯设计;部分合资品牌还选择了寻求本土合作,大众与小鹏联合开发车型,宝马与宁德时代深化电池供应合作,如福特与百度合作开发智能座舱,通用汽车接入华为鸿蒙生态,试图弥补智能化滞后的劣势等,但这些举措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市场竞争格局的。
未来趋势: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协同进化
补贴退坡不是政策支持的终点,而是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起点。展望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形成“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协同进化” 的新格局,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与生态重构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三大主线,推动产业从“规模领先”向“质量领先”的跨越。
政策引导的重心将从“直接补贴”转向“生态赋能,形成多层次支持体系;市场驱动将呈现 “技术迭代加速、价值重心转移” 的特征而技术突破的焦点集中在电池与智能驾驶两大领域;
全球化与生态化将成为车企竞争的终极战场,中国车企的全球化已从“产品出口”升级为“本地化运营+技术输出”,比亚迪泰国基地投产、上汽MG4欧洲热销,都是本地化生产的成功案例;而鸿蒙智行与沃达丰合作将智能座舱植入欧洲车型,小米汽车与高通联合研发5G-V2X 技术,也标志着“生态出海”时代的到来。
小编有话说:
补贴退坡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人礼”。十余年补贴政策的托举,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如今中国车市已具备自主成长的能力,市场的洗礼则将推动产业实现从1到N的跨越。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头部车企正在用技术创新书写逆袭史诗,补贴退坡不仅考验车企的盈利能力,也倒逼行业回归产品本质,技术、品牌、用户体验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对于行业而言,这场转型将催生真正的全球汽车巨头,中国汽车产业有望从“规模第一”迈向“质量第一”,开启全球汽车工业百年变革的全新篇章。